

人间要好诗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精选当代各种风格的好诗词。
1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郎晓梅 网名茗风,斋号古梅轩、呆也楼,辽宁凤城人。
(一)
郎晓梅:你眼中看到开放的野花、绿色的苔藓,还有蝴蝶和蜂儿。你心中想到苔藓原来是薰风染得。你感觉到,蜜蜂蝴蝶都是你的向导,是它们把你引到了这个春天的大花园里的呀。踏春的美好心情你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是我却读出来了,所以,你做到了古诗讲究的含蓄。可嘉。另外这首诗观察细腻,善用拟人修辞手法,四句连贯顺畅,第三句和第四句一转一结,联系紧密,又运转灵活,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绝句作法。接下来你可以学习炼句炼字啦。我们看看唐代大诗人王勃的一首春天诗《早春野望》:“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他乡临眺极,花柳映边亭。”你看看眼中的春天,江面上很空旷宽广,春天的潮水是白色的,山很长,早晨的山色青青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写的是江和山两种景物,用到了颜色词“白”和“青”,让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了那白色的潮和青色的山。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第三句他说他所登临的地方是“他乡”,这其实就说出了他春愁,这种春愁是他的思乡之愁,但是他的第四句又回到了写景上边去,写花和柳,而他写景的同时也融入了他的乡愁,这个乡愁就体现在“边亭”两个字上,这个亭子不是家乡的,是边地的。你看他写想家的事,但不直接说想家,四句有三句是写景的,他只是用了“他乡”和“边亭”这两个词就表明了在这样的春光里他有多想家,也是含蓄的。王勃作品里边所包含的情感非常浓烈,但是一直含着、蓄积着,所以你越读越觉得好。王勃炼字很厉害的,你看他的一“青”一“白”对映多么鲜明,还有用“他乡”“边亭”说乡愁,这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郎晓梅:燕子的颜色不是黑色的,而是紫色的,它就不一样了,让我们眼前一亮。第一、二句写春天的自然景物,第三四句写人,一二句的景物是人的出现环境,所以需要先铺垫好,然后人物才登场,第三句出人物,第四句出人物动作,这个前后句安排非常妥当,然后用七彩霞做结尾,让我们好像看得到二三个童子奔跑在美丽的彩霞中的情景,很形象动人。但是有一个问题,追逐彩霞这样的事大概很少发生吧。所以这么写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不真实。古人也有写小朋友的诗,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偷偷出去采莲回来,小艇划开浮萍是容易被人发现的,但是小娃不知道啊,自以为没人发现。所以很好玩儿。再比如清代诗人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歌声震动了树林,他听见蝉的叫声,并且看见了一只蝉,他准备抓住它,于是他一下子就把嘴闭上了。也是非常有趣。这两首诗所写的画面都非常形象,有童趣,而且非常真实,因为这两首诗所写的都是作者真真正正看到的场景,而且是我们普通人都可以想象能够认同的事啊。郎晓梅:浴着山风,听着鸟语,身边萦绕着彩蝶,日落时分,挥着鞭子驱赶牛群、背着个竹篮子的小牧童形象出来了,很生动好看。第一句和第二句写景,第三句写落日中挥鞭的动作,第四句以背着竹篮的身影作结,给人的印象很深刻。古人也有很多写放牛的诗。我们看看宋代诗人陆游的《牧牛儿》:“溪深不须忧,吴牛自能浮。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这首诗写的是牧童过河,不怕水深,他踏在牛背上,稳稳地,就像坐船一样。牧童从容自在的样子一下子就出来了。这首诗的好不仅仅在于它写出了牧童的自在自信的可爱形象,写出了牧童的放牛乐趣,也在于让我们可以从诗里边读到作者看到这一场景时的轻松悠闲的心情和喜爱的态度。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写作中慢慢体会这种感觉啊。
郎晓梅:这首诗写农民的辛苦,里边有“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影子。我们都知道李绅《悯农》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这首诗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的标题就叫《悯农》,“悯”是怜恤、哀怜、同情的意思,他怎么悯恤的呢?你看,他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在具体写农民锄禾的场景,他选择了一个最佳的表现时刻——日当午,一天最热的时候仍然不得休息,最能突出农民辛苦劳累。第一句写锄禾的场景,时间、动作都很具体,而第二句,简直就是一个放大了的特写镜头,汗滴落下来都看得很清楚,这个细节描写非常细腻、传神、动人,有了第一句、第二句这两幅直观有冲击力的画面,第三句第四句的议论感慨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来了。那么这首《有感》和李绅的《悯农》比较一下看,很明显第一句和第二句缺少具体的细节描写,四句都是议论,所以读起来就没有那么亲切感人了。所以写诗要具体,要有细节,要有画面感。郎晓梅:“清波逐日变黄波”这句很棒,用重复的“波”字,但修饰语发生由“清”到“黄”的变化,非常清楚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变化的忧患。这首诗里有个字可以再斟酌一下,就是“何”,用“何”可能是想表达“何等心痛”之意,但把“何”放在“心痛”后边的位置,其意变成了“心痛什么”,明显与本意不符。郎晓梅:这首诗写得很漂亮。诗写诗人在早晨的东风里,看着柳条轻轻拂动,悠闲地在青青的小草上走着。然后眼前一亮,看到新的画面:在山的中间,花影摇曳之处,有一个未名亭在湖心,看上去就是那么一个点。颇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即视感。诗人的轻松愉悦之感不必说,自然洋溢。唐代有位诗人李华《春行寄兴》这样写道:“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四句写景,无一字写到诗人主观情绪,借落花和啼鸟表现了一种空寂清幽的暮春山行意味,似有禅意。它的结构与李欣慰诗不同,但说三四句,李欣慰诗是一转一结,李华诗是两句并列,分别描写两种不同的山行所见所闻罗列一下而已。两诗结构各有特点,不能说谁优谁劣。但如果进一步比较一下,我们可以发现李华的诗语言更加醇熟,尤其是三四句还在浑然无觉之间悄然用了对仗,流转自然,善用修辞技法,诗气更为充沛。如是分析,但为比较之间见不足以期取长补短。我们仍然可以肯定,《春行》这首诗,不仅仅是在当下学生诗之中,即便在当下成人作者诗之中,也是可以碾压一片的优秀作品。它表现了作者写诗的灵性和天赋,倘假以时日,多加磨炼,自当不俗。不过诗中有个微瑕可再推敲,即“轻”“青”同音,诵读起来不舒服,韵脚同音字使用当谨慎。时令应怜偏晚,春分未减轻寒。丝丝细柳卷珠帘,欲挽东风几片。
已换单衫轻巧,来观碧水潺湲。俯身拨去小石丸,新绿其间偶见。
郎晓梅:作者能够细腻感物,且能抓住并将微妙的转瞬即逝的感觉付诸文字,是作诗填词的好材料。词写初春时节出行所见,颇能抓住时节特点。譬如,“春分未减轻寒”从体感上写气温仍然不高,“丝丝细柳卷珠帘”从视觉上写柳条上的叶苞才刚刚鼓起的样子,以及翻开小石头,偶然才可以看见一点点新绿等等,这些小细节都非常真实,是作为辽宁人都可以感觉得到的初春感觉。作品表达着作者对春天初来乍到时候的欣喜,甚至带着一点点急切的心情。这种急切表现在上下片的首句,上片直接说出感觉时令晚,直露了,可以更好些。下片用“已换单衫”来表达就具体而且委婉,有味道,可人品读。不过下片第二句“来观碧水潺湲”读过之后感觉其后两句“俯身拨去小石丸,新绿其间偶见”是写水中事,需要反复揣摩才能将“来观碧水潺湲”从“俯身拨去小石丸,新绿其间偶见”中撇出去,将后两句当作陆上事读。另外,下片义近色近之“碧”“绿”同现不妥。
郎晓梅:读罢笑了。遇老师突袭不敢抬头的样子栩栩如在目前,有趣。能抓趣。小子可畏。另外,转结托燕子说话,不仅免了直接言说不敢抬头的干枯乏味,而且将人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令燕子叽喳而学生慌恐噤声的画面犹如一个小视频在生动播放,独出心裁,想别人所未想,是所谓得奇趣。苏轼提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书柳子厚渔翁诗》),释惠洪《天厨禁脔》中列于诗趣之首的即是“奇趣”。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诗趣”中也,将“奇趣”列为首条,可知古人推崇。不过此诗有一处可再推敲,即“逸兴残”仨字。“逸兴”意谓超逸豪放的意兴,不适合教室中大闹天宫的语境。“残”在这里应理解为形容词,意谓残余、残存。按常理,老师突然出现,疯闹的学生一般会立马正襟俯首,全无疯闹兴奋之状,岂敢保留残余兴奋让老师看到,所以这里或许说兴致全灭更妥当。背后偷将辫子捉,悄悄又把眼睛遮。无邪玩笑不嫌多。
考试自然争擂主,踢球谁不动真格?同窗岁月耐销磨。
郎晓梅:上片举背后捉辫子、遮眼睛两件事,然后归纳为无邪玩笑;下片举考试、踢球之事,然后发感慨。上下片结构相同,分总,具体+具体——抽象,结构比较清晰,可嘉。另外,所举四事都是比较具体的典型的大家可以引起共鸣的事,因此这首词甚至可称是对“同学”关系的代表性写作。同时,其语言老道醇熟,无一碍眼之字,且“耐销磨”颇有风霜之感,令人唏嘘。且标题与正文相互映照,拟题亦见水准。当下成人词作不经三五年功夫写不至此,而作为一个七年级学生,能写到此种境界,着实令人惊疑。噫!后生可畏今犹甚。
郎晓梅:这首诗在化刘禹锡《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句,这就是进了古人的套子,没有自我了。诗要写自己的个性,这样的化用使你的作品罩在别人的阴影里,全无光彩,所以要尽量避开。另外,第三句说此山“小”,而第一句却说站在此山上,脚下是云在环绕,第二句直接说“峰高”,两处所写都不是山“小”的通常特点,于是自相矛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