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持柳叶刀的舞者
文‖倪双民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在蔚蓝的夜空有一颗晶亮的小行星总是眨着眼睛凝望着美丽的地球,期盼着天下太平,人间无疾,祝愿百姓安康,万家平安。他就是被人们称作“吴孟超星”的仁爱善良之星
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家境贫寒,幼年历经磨难,5岁时和弟弟一起跟着妈妈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七八岁开始跟着父母到橡胶园割胶、卖米粉、做苦力。15岁时进入一所华侨学校半工半读。
1940年,吴孟超和同学一起抱着到延安参加抗日的理想回到祖国,不料在昆明遭窃,造成生活困难,加之战乱,不能奔赴延安,最终留在昆明。1943年吴孟超考取同济大学医学院,从此走上医学道路。
在学医的过程中,深得先辈裘法祖老先生的赏识,老先生评价其:非常勤奋,非常刻苦,非常聪明,对病人非常了解。并牢记先生的教诲:“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在校勤奋努力,成绩优异。1949年同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外科军医,开始了长达72年的治病救人的人生之旅。
先生认为,作为医者需心怀天下百姓,悲天悯人,治疗病痛。要做到“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要有一颗同情慈悲之心。
“医者仁心”,先生的可贵之处正是他对病人的爱恋与同情。每次给病人诊断前他都要先把手捂热,生怕冰着病人。做腹部检查时都要先拉上帘子。“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温暖的眼神,都会减轻病人的精神压力,有可能让病人早日康复。给普通百姓看病从来不延误做手术的时间,在确保疗效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便宜点的药,为的是给病人节省花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避免加重病人经济负担。“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是他常说的一句话。“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是他高尚医德的生动体现。
“谁曰华佗无再世,我云扁鹊又重生”,先生精湛的艺术令人敬仰,他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一把小小的柳叶刀在他的手上犹如小巧的指环随意舞动,伤口的大小不差分毫,走线缝合如行云流水,自然顺畅。他曾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研究出符合中国人体质的肝脏外科手术体系,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50%提高到70%,从医78年,他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成功救治20000多名患者。这些数字充分说明先生医术之高超,令人敬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先生极其重视对肝胆科领域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80%都是先生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以及第3代,第4代学生。先生将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期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格,对学生不当或违规的行为会严厉的批评。尤其重视医德的培养,他常常告诫年轻人:“孩子们,这世界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能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具备高尚的医德是何等重要。
“淡泊名利,夙夜在公。”他一生曾经创造了多个医学界世界第一,可他从不居功自傲。先生曾获得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是医学界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可他却将500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献出来,用来成立研究基金,推动攻克肝癌的基础研究工作。在他90多岁的时候,有一例风险极大的肝癌手术,别人都劝他不要做,免得万一失败影响名声。可他却说“名声算什么,我不就是一个吴孟超嘛,难道我的名声比一个人的生命还重要?”最后给病人成功进行了手术。他一生把荣誉看得很淡,“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善尽‘人中人’的天职。”这正是先生内心境界的真实写照。
“衣带渐宽终不悔,只愿世间无病灾”,因长期手拿柳叶刀使得先生的双手已经变形,他的食指,无名指的第一个关节异常弯曲,像个钩子一样,这是常年使用手术刀落下的毛病。可就是这双手在做手术时快、准、狠。能够做到妙手回春,治愈伤痛。
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自己能够倒在手术台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以天使之心悬壶济世,以善良之本立身于世”,这位被称作爷爷的世纪老人的确累了,他张开双臂驾着祥云,手持心爱的柳叶刀,脸上漾起善良的微笑,舞着笑着,飞向了遥远的天国,依然在为人们祈求平安……
作者简介:倪双民,陕西商洛山中一名普通教师,求真务实之人,崇尚修身向善,对教学艺术略有研究,闲暇之时,喜好玩味文字,偶有感悟成文。有文字在平台及报刊发表,愿向文友学习,以提高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