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同人家
张 峰
在我这些年走过的地方里,给了我一个有趣的记忆,我发现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在城市居住都是很有规律的。那就是居民总是以胡同组团为一个群落,居民居住在胡同的两边。据说,最初的胡同形成在元朝的北京。因为元朝是蒙古人建的,匈奴是蒙古人先祖又称胡人,所以北京的巷子在元朝时就叫胡同,并且这种胡同在南方叫里弄,只是北方胡同的历史比南方里弄的历史要早。这样的胡同,就形成一个类似于现在小区的居往模式,胡同人家朝夕相处,相处好的感情颇深,打交道很多,相处一般的也落个熟面孔,若是在外边遇见了,总是点头微笑。
我以前居住的胡同在小学路,那个胡同又细又短,是个只有几十米长三米多宽,住有三十多家住户的小胡同。那时大家都很贫穷,胡同内是清一色的低矮小平房,大家骑自行车上下班,小胡同的人家,连一辆私家车都没有。而现在我居住的胡同就大不一样了,它的历史很早,最初是个城中村的小角落。后来小城发展大了,机关工作人员也在这儿建私家住宅,就形成了现在的大胡同。我在这个胡同里住了十五年啦,这胡同有差不多二百米长,六米半宽,胡同的宽度可以盖两间大房子,是真正的大胡同。胡同两边住有六十多家居民,全都是漂漂亮亮的“小洋楼”。
这胡同人家有一小部分“土著人”,是城中村的原住居民,更多的是机关工作人员和外来户。胡同人家的小日子过得都不错,家家都是“小洋搂”,家家都有私家车,大胡同里停不下了,更多的停在邻近的小区内。
人在一个地方住久了是会对这地方产生感情的,所谓“日久生情”就是这个道理。十五年了,我对这胡同有了深深的依恋,对胡同人家也有了浓浓的情感,胡同里的好人都在我心里装着,能让我如数家珍,向各位慢慢道来。
先说胡同北头的德营哥吧,他是一个大局委的副局长,曾当过有几百职工的煤炭公司经理,那可是才貌双全的人哩。德营哥为人忠厚,正直善良,在单位他业务精,领导魅力强,拥有良好的口碑;在胡同与邻里相处,待人亲和,与人为善,人缘极佳。本来,他儿女双全,享受着完美人生,谁料却遇到美中不足的事,结发妻患上绝症,四十多岁就撒手西行了,两个孩子都还没成家。那时,德营哥中年丧妻,望着一双儿女,心情很是痛苦郁闷。好在是好人终得好报,经人介绍,一位容貌娇好又很年轻的小娘子嫁给了他。这小娘子不仅小模样漂亮,比德营哥还小了八岁,更主要的是心眼好。嫁到德营哥家,就视一双儿女为己出,让没妈的孩子又得到母爱。从孩子们上大学,一直到成家立业生小孙孙,不辞劳苦地操劳着。儿子远在拉萨工作,生下的小孙孙她给带着,那真的象带亲孙子似的。从宝宝不会走路时,白天就挂上小腰櫈抱着走路,晚上搂着睡觉,一直带到上幼儿园,从未有过怨言。她对德营哥也是疼爱倍至,家里的吃喝洗涮一手全管,没让德营哥操过心。我经常看到他们两口子带着小孙孙遛弯,那小孙孙牵着奶奶的手,甜甜的叫着奶奶,德营哥一旁幸福地笑着。这情景我是见一次感动一次,见一次夸一次。我说:“德营哥你是善有善报,好人一生平安呵!找到了这么好的小嫂子,你要心怀感激,好好地待她哦!”每每这个时刻,那漂亮的小嫂子也是满面春风:“兄弟呀,感情是相互的,你德营哥是个好人,他待我和我的女儿也真好,两个孩子也把我当亲娘看,我也庆幸嫁了个好人家!”
接着说胡同南头的慈领哥,这老兄是典型的朴实憨厚,长就一副慈眉善目的大好人。我和他认识三十多年了,那时,因为他是建筑师,我哥家盖房子是他带人承建的,他那活干得真是真材实料,实实在在地让人满意。现在我们一个胡同住,我发现慈领哥这人的善良厚道就表现在日常生活上。他当着建筑师,领着一班人承接工程,因为有材料,又有工人的优势,更是因为他是出自内心的善良,他总是义务为我们大胡同的路面修修补补。路面被不主贵的垃圾人挖了沟挖了坑,是他带人用自己的水泥石子补的,下水道的盖板被汽车压裂了,是他不吭不响地买了楼板换上。
因为慈领哥善良厚道,家庭也是幸福多多,那是家境厚实,小车几辆,妻贤子孝,儿孙绕膝享天伦。
一个人的善良厚道,并不在于你为大家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你在日常生活中心怀善良,能想着做有益于大众的善事好事,你就真正称得上善良,你就是个好人。慈领哥的善良就体现他肯做不起眼的小事善事,虽然事情不大,但又有谁能想着去做呢,压裂的盖板万一哪天被压断了,谁家的电车裁里面,谁家的小孩掉里面,事情不就是大了吗?
常听人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这胡同人家有的是善良人,但也有不地道的人。故意把垃圾扔在胡同大路上,把脏水倒在大路上的人有;故意在水泥路面上挖沟挖坑,坑害大家的人有;说话阴阳怪气,为人尖酸刻薄,做事钻头不顾腚的人也有。但是“人在做天在看”,缺德的人总是没有好结局。我们胡同凡是这类人,这些年家境都不好,不幸的事接二连三。
回顾几十年来住过的这两个胡同,感悟颇深。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特别重感情,性格特别中国,正如张明敏歌中唱的那样“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了中国印”,这个烙印自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给烙上了,让你的性格无处不中国。无论是过了多少年,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环境再改变,你都不会忘记你居住过的地方。那儿的物,那儿的人,总是留在你心灵深处。
很快就要搬家去市里住了,但我们还是留恋我的小城,我的胡同人家。我和老婆已计划好,小城的老窝老友必须留住,当我们在市里陪孩子居住一段时间,当我们老了,仍然回到小城,回到我们的“胡同人家”,和老哥老友们一起养老,因为我们的根在小城,在胡同,我们离不开她!
作者简介

张峰,男,六零后人,祖籍河南省虞城县,中共党员,扛过枪,经过商,干过行政,办过厂。自童年时代就偏爱文学,在文学的芳草地上编织着七彩的梦,追寻着有梦人生。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济南军区《前卫报》《商丘日报》《商丘头条》《京九晚报》《京九文学》《大河网》《楚风》《木兰文学》《晶莹美刊》《挑花园雨轩》等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小说、散文一百八十余篇。2008年在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小说散文集《清凉的将军河》。系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务理事、虞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木兰文学》网络平台副主编,现供职于虞城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