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自古谁无死 225

文/三木秉凤

生老病死乃是一切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然而在直面死亡时,人们往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与无奈。如何正确建立死亡观?这是所有生命的必修之课!文天祥一首《过零丁洋》中因其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名垂千古,他将生命的终极价值追求诠释得淋漓尽致。是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有人死后狗彘不如,有人死后万年缅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多少英雄豪杰死后最终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人生自古谁无死,此言让我想起当代世界主流教育之思想缺陷与价值误导!

世界教育体系总体上分为东方传统教育与西方传统教育两大类。东方教育以文化教育为主,知识教育为辅,西方传统教育正好相反。文化教育会给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但代表世界教育主流的西方教育的缺陷就是单纯追求财富与技能而忽视其它,或只谈人生观,闭口不言死亡观,让启蒙教育只看到幸福,而看不到痛苦,只看到成长,而看不至衰落,只看到栋梁,看不到朽木,只看到生命,看不到死亡,只言理想的奋斗,而看不到未来的盛极必衰。这让很多年轻一代突然面对死亡穷困境界时,只是面对苍天,在绝望无奈中惊慌失措,既没有救人意识,也没有自救意识。
我们知道,宇太极界由阴阳这对矛盾共同构筑,缺一不可,太极阴阳的对立统一推动生命生老病死。所以现代教育既让孩子看到阳光灿烂,也要让其读懂阴雨连绵,启蒙教育由家庭与学校共同构成,教育绝对不只有追求生存及幸福的正面教育,还需要如何摆脱死亡、摆脱困境绝境的挫折教育。人生的阅历来自哪里?不只是来自知识的积累、快乐的浇灌以及长辈的撘桥铺路,更重要的是来自文化教育的道理明达,来自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挫折经历,甚至是死里逃生的刻骨铭心,这就叫“吃一堑,长一智”。
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如何与别人分享幸福,但谁又能告诉孩子在各种事故面前,在流氓匪凶面前,在迷失方向的沙漠森林面前,在疾病缠身生命危难之时,在穷困僚倒走投无路之时,在大限将至奄奄一息之时,作为年轻人!又如何临危不惧正确面对呢?
《道德经》曰:物壮则老。古代启蒙教育除了文化教育以外,还有一种社会教育就是生死教育,历史上古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坦然与从容,就是来自这种教育的启示? 死亡观就是让人正确面对死亡,以及如何选择死亡。有的人为财舍命,有的人为义舍命,有的人为爱舍命,有的人因无知而舍命,有的人为疾病而舍命,寿终正寝的毕竟是少数,有的人不明不白离世,大多数人在不知不觉中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死亡方式,且死亡在恐惧里。而死亡观会指引临终者如何宁静安祥的离去,指引生者如何正确从容地面对死亡。
那么死亡观是什么?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来龙去脉,生与死,天与地,阴与阳,有与无,其实永远在相互转化中,生无所喜,死无所悲。生死观的理论包含在因果之律里,更包含于圣人的思想里,例如儒典《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例如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首言“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如佛教经典《十善业道经》中的十善十恶变化及其规律等等。
宇宙万物包括日月星辰本来就是生死过程,生之勃勃,死之冥冥,循环往复,来去始终。生,没有什么可贺,死,没有什么可惧,宇宙本来天人合一,天变成人,人变成天,犹如水与冰的转化一样,水化为云蒸霞蔚,不必快乐,水化为冰封川海,不必悲伤,我们作为宇宙的能量载体,要相信能量只有转化,却从未消失!所以,当生命尚具活力时要为自己的灵魂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人生一世终有一死,既然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且又是无法预料的,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会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我们就有必要对死亡有个正确认识,即要有个正确的死亡观。有了正确的死亡观,懂得了如何认识死,也就更能知道该如何生,该如何面对挫折困境,该如何看待人生难逢的片刻幸福安逸。从某种程度上讲,死亡观教育能让人更清晰更全面的看待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从而能活的更淡泊从容,走得更宁静安详。适当地给孩子一些死亡观教育,未必是件消极的事情。因为我们无法选择是否被尊严离世,但是我们有权选择带着尊严离世,“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公司

作者/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一代文人的责任!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编辑制作:烟雨蒙蒙(李安洁)

心语:愿与大同文化事业荣辱与共,传播大同文化事业是我的责任与义务,因为我是大同文化事业团队成员的一分子。
【个人简历】
烟雨蒙蒙(李安洁)生于1959年10月末已退休,黑龙江牡丹江人
喜欢狂热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搏击。从2017以来曾经在多家平台发文1000多篇左右,热衷喜欢散文、诗歌、随笔、微说、小说等练笔泼墨,曾经多次荣获多家微平台参赛获奖荣誉。
热爱生活,爱旅游。最大的缺点,想事简单,太直性了。优点善良正直讲义气的我,有一颗感恩的心。
2021年3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