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商城,心系百姓——缅怀王劲先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陈贤一🌹
王劲先生是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她对文博事业兢兢业业,足迹踏遍湖北的山山水水,在文物考古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让我记忆尤深的是在盘龙城考古发掘时,她认真执行党的文物方针政策,全心身投入工作当中,守护商城,心系百姓,为盘龙城遗址的发掘与保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74-1976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与湖北省博物舘合作,共同发掘商代盘龙城遗址,先后由俞伟超、李伯谦和王劲等先生主持。主要考古收获是:初步探索古城年代;发掘二座大型宫殿基址;发掘一座大型奴隶殉葬墓等。从此,盘龙城成为长江流域最早的城市遗址,并被定为武汉城市之根 ,声誉震憾全球。
🌹这一考古收获也引起当地农民极大兴奋,他们祈望盘龙城的考古重大发现会给当地带来好处。因每年夏季洪水淹没了遗址所在地的农田和渔池,而洪水泛滥的另一严重危害是血吸虫的传播,在村庄范围内的大小渔池,塘水中的血吸虫到处繁殖,十分可怕。当地政府虽采取许多防疫措施,但每年洪水仍让血吸虫不断泛滥成灾,无法根除。因此,群众最迫切的盼望是在盘龙城之南的湖叉间修筑一条土堤,阻挡洪水的入侵,防止血吸虫蔓延。这一要求当地政府也理解群众疾苦,但为什么没有列入历年的水利工程呢?为了保证武汉市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里被列为泄洪区,因为这一带地势开阔,人烟稀少,因此武汉防讯指挥部不主张当时在此修堤。

🌹这次盘龙城考古收获,当地大队党支书记叶三六和杨家湾生产队长杨长林,找到领队发掘盘龙城的俞伟超教授和王劲馆长诉说杨家湾农民的苦衷,在她俩面前杨队长几乎要跪下求情,要求上级领导批准当地的修堤工程。俞、王二位听取诉说后,十分同情群众的遭迂,考虑到要作好盘龙城文物保护工作首先要关心群众疾苦,因此1974年底在考古发掘结束后的一天,他俩顶着鹅毛大雪,亲自到县城找县委书记协商,强调修堤对保护古城的意义及防疫的紧迫,县委领导与有关方面终于被说服,同意当地农民立项修堤的要求。

🌹修堤工程批准了,但由于属于基层的水利工程,费用开支需自筹,而这笔数目不算大的水利经费,对遭受血吸虫严重殘害的农民来说确是困难重重。俞、王两位深为理解,只好向省政府上书申请补助,韩宁夫省长对此很重视,当即以保护文物和防疫的名义批准修堤补助费2万元。防洪围堤终于修起来了,血吸虫再也进不来,当地还增加了上百亩渔池和农田,农民皆大欢喜。
🌹1983年夏,新修的围堤王家嘴段被洪水冲垮,灾难再次降临,当地干部又找到文物部门求援,王馆长和时任盘龙城工作站站长的我,着实有点手忙脚乱,在走头无路的情况下,又举起保护古城招牌,四处要求救灾,最后获得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的重现和支持,省政府以保护文物的名义批准修堤费人民币5万元。事实上,这两次修堤补助费,从省政府拨向基层中也是有不少阻力的,王馆长克服了诸多困难,扫除一个个障碍,好不容易最终得以落实。对于当时迂到的困难和问题,王馆长是竭尽全力,奋不顾身地守卫古城,深得群众的敬佩。

🌹王馆长与俞教授为解除盘龙城血吸虫对群众危害,想尽办法给当地争取修堤立项和水利经费,有一个大前提是为了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修堤不能破坏城墙及周边的文物遗迹,当初双方均有约法三章:筑堤取土只能用远离古城的府河河床积土,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
🌹1975年元旦过后,修堤工程正式开工,王馆长带队配合工程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没想到她却经历一次伤脑筋的折磨。在水利工地上,发现民工在南城墙上挖坑搭棚寄宿,墙体暴露了一层层夯层,王馆长和考古队员忧心忡忡,盘龙城南城墙东南段是古城仅有保存较好地段,绝不允许再破坏。王馆长等人当即劝说民工另选住处,由于民工为外地人,对盘龙城毫无认识,执意强行动土,并散布言语,所谓“死人不能挡活人的路”。部分城墙继续遭受破坏。为制止破坏城墙行为,王馆长将事态告至公社,双方形成僵局,后经县文化局协调,总算保住这段城墙主体部分。

🌹破坏城垣的事刚制止,王家嘴地段修堤工程又出现破坏城壕行为,不少民工不在指定土场取土,而是转移到王家嘴和城垣周边挖土,王家嘴遗址暴露出一大片作坊遗迹,南城垣外挖开一段城壕也露出长达数十米的灰白色淤土,在城外东南角处发现一条石头砌成的石路,路基下还发现有人骨架。王馆长推断是古城进出的道路,她当即找到现场施工的负责人,要求停工保护文物, 但对方却若无其事,工地上的一些民工还七嘴八舌说些不礼貌的言语,王馆长心情十分沉重,站在寒风中,陷入沉思:为支持当地修堤立项和经费落实,她费尽心机说服了各级领导,为扫除各种阻力也得罪了一些基层干部。这一切的艰苦历程,如今因对方违背约法,文物遭破坏而以前的努力面临付之流氷。王馆长站在寒风中急得手指发抖,阵阵北风吹得她鬓发蓬松,头发似乎就在这几天被急得全发白。然而对此事她表现得十分倔强,为了保护好这座古城,她发誓要与古城共存亡,并决定将这一重要发现向国家文物局和省委汇报,要求工程迅速停工待命,由考古部门进行考古发掘。危急时刻,一位公社干部手拿一份电报,从镇里匆匆赶来,走到王馆长面前,传达韩省长给公社办公室的电报精神,明确指示不许民工在南城墙周边动土,民工从速转移土场保护好文物现场,这场论战总算告一段落。

🌹这时已是腊月二十四,民工都已开始放假回家过年,王馆长还在与测绘人员一起,忙于考古记录和绘图,等她回家时已快过大年了,家里年过七旬的婆婆等她回来办年货,但人虽回家了而她却仍忙于处理考古队里的许多公务,那有时间去办年货啊!别家的厨房风风火火忙烹饪,王馆长家中的厨房却冷冷清清,面条加烤饼便是她家过年的美餐。
🌹今天我们缅怀王劲先生,感悟这位老同志、老领导艰苦创业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王馆长的一生,忠贞不渝地热爱考古事业,一丝不苟地认真做好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在人生坎坷曲折的道路上,她坚持勇往直前。面对困难她从不示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再苦再累她选择默默当担和努力奋斗。为了党的文物考古事业,她献出人生全部精力、青春、情感和智慧,她刚毅不屈的奋斗精神,深深铭刻在考古工作者心中,不断鼓舞大家努力向前进。

文中主人王劲,新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黄陂王家河人。(下图)↓



作 者 简 历
陈贤一,1935年出生,广东省潮安县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6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盘龙城考古工作站站长,湖北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第四届湖北省侨联委员。长期主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考古发掘、整理与研究,主持编写盘龙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获第四届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湖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先后参加楚都纪南城、宜昌前坪战国秦汉墓、江陵张家山商周遗址、汉阳东城垸纱帽山商周遗址考古发掘、整理及黄陂鲁台山西周遗址发掘资料整理。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江汉考古》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