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哪有不知道凤凰山大集的,它可是北园,洛口,标山三地的重要“港口”,也是小清河和东工商河交汇处的重要码头,兴起于五十年前。
凤凰山大集,位于工商河边,一条并不宽阔的马路上,一边临着河,一边就是集。每到周末,人声鼎沸,尘土飞天,有八万人光顾这里,卖的东西五花八门:各种的树苗、服装、中草药、锅碗瓢勺、瓜果梨桃、鞋垫挖耳勺,花鸟鱼虫🐟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
夏日里的周末,赶集的人们,推推搡搡的往前走,毒辣辣的太阳炙烤着他们,前胸后背都是斑斑点点的汗渍,脸上也油光光的冒着汗珠,他们吆吆喝喝的大声说话,即使闲逛的人,走起路来也是互不相让,那最大的乐趣,用济南话说就是:"挤油油"。
最红火的是那些卖菜的:白菜洗得无泥,黄瓜却个个顶花带刺,土豆是奇特的,大如拳头,小如鸡蛋,一律薄薄亮亮的皮,买卖起来,价钱是不必多议,秤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几棵香菜,要么两根青葱,临走,不是买者感激,偏是卖主道声“谢谢老师……”!
那叫卖声不绝的,要数卖鸡汤瓜子的、卖甜瓜的。鸡汤瓜子大而饱满,炒得焦脆;常言卖啥不吃啥,卖瓜籽的却自个嗑一颗在嘴里,喊一声"老济南鸡汤瓜子不香不要钱!先尝后买,知道好歹"!
瓜子一般都不用秤,一抓一两,那手比秤还准,用一报纸卷成三角漏斗状,底下折起封口,抓两把瓜子正好二两不多也不少,拿起来方便,吃起来随意。
瓜是白银瓜,远远的就闻到了瓜香,顺着瓜香而来,那卖瓜的,手里拿着个甜瓜,一拳打下去,“砰”地就开了,汁液四溢,黏手如蜜汁。你不买?咋经得起这沁人心脾的瓜香?
沿河边,随着节气卖东西,春天里该栽树了,那摊上就有不少卖香椿树,梧桐树,杨树的,十几年前我刚搬新家,院前有一片大草地,花20块钱,买了几棵红芽子香椿树,高高兴兴扛回家,就都栽到了草地上,现如今,那小树都长的一丈多高,春天里暖风一露头,那树上就欢欢喜喜的芽满枝头,香气老远的就飘了过来。
路边大鏊子旁, 卖煎包的,连幌子也不用挂,那北园小媳妇,头发高高的盘起,扎着个白围裙,戴着个白套袖,眉眼极俊,手里拿着小油壶,高高的举起,往鏊子上转圈淋油,那煎包滋滋啦啦的就坐到了锅里,苦熬着,等待那黄袍加身的时刻。
小媳妇干活,干净又利落。煎包还没出锅,那香气就勾的大家把钱递给了女掌柜。
扎啤🍺滩上,一碗啤酒,一盘花生毛豆,还有那酱油螺丝绝对不能少。喝完了,拿着马扎子,胳膊肘子夹着捆芹菜,一边眼瞅着两旁货摊,一边舌头舔着嘴唇。喃喃自语到:"黑趵真不孬,太爽了,太……恣了"
路边,仄仄斜斜,生意人搭起了小得可怜,出进都要低头的铁皮屋子。进的门来,那鸽子咕咕的叫声连成了片,一股酸酸的鸽粪味道,断断续续的飘来。
铁路桥洞子下面,有几个卖光盘的"小末子",个子不高,瘦瘦的却穿一身肥大的绿军装,大口袋里装的都是黄盘,见有男子过来,悄悄的凑过去,"哥们,要光盘吗,6块钱一张"。他们的耳朵时刻支楞着,眼睛一只卖东西,一只看城管,情况不妙,撒丫子就跑。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卖皮鞋的中年人,长长的头发一根根的向上炸起,眯着个眼看人,鼻耸且尖,脸上皱纹纵横,嘴唇上反,像极了黄河边晒干翘起的黄泥,极其的生动,说话有铜音。
他手里拿着把看不出啥颜色的老胡琴,断断续续的拉着二泉映月,脚下的地上摆着不少看起来有一些年头的老皮鞋,那皮鞋或许是受了不少的委屈,扭扭捏捏的站不稳,那皮子像老人干裂的嘴,急待要喝口水润润嗓子述说一下自己的委屈😣。
鞋滩上一个破纸壳子,写着几个歪歪扭扭的大字,"28元一双,不讲价,别叨叨!"那口气里带着几分爱买不买的倔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