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朋友
缪荣株
夏宝鱼79岁了,嘴里只剩四颗牙,越发见老了。1992年冬,他第一次来我家,一身布衣,鞋上沾着泥巴,抽起劣质的香烟,家人都要陪着呛咳两声。
尽管现在还是那副老样子,儿女们再不会像当初一样用怪样的眼睛瞅他了,也不会在他吃过的菜碟上不敢再动筷子,不但热情礼貌地称呼他一声“夏爹”,且要关心地和他谈心。在儿女心目中,宝鱼不仅是我的农民朋友,且是家中可敬的长者。
1983年秋,我从县委机关调到泰县港口镇(现姜堰市华港镇)任党委书记。那地方垛田多、荒滩多、大河小汊像绕麻线似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承包土地的农民种粮收益不错,但全镇有10000多亩水面滩涂荒着。于是,镇党委由上而下层层传达中共中央1983年第三个一号文件精神,为了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镇上以明确的优惠政策发动群众自己挑鱼塘,发展养殖业。各式各样的动员会,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谨慎的农民在“养鱼怕偷”、“政策怕变”的担心和疑虑中观望着、等待着。我心里急。
这期间,下溪村夏宝鱼和他的二儿子在北溪河责任田旁的荒滩上干开了:他把收音机放在堤岸上收听党中央的声音,先挑土方筑坝,然后排除荒湖积水,又一锨一锨地开挖淤泥深土。父子俩除了正月初一、大雪封门、大忙季节不挑鱼塘外,硬是凭着双肩,前后花了3年时间,挑成了14亩精养鱼塘,两人肩上留下了两个馒头似的疙瘩。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第三个一号文件下达后,我和宣传科长冒着鹅毛大雪送文件到宝鱼的工地,使他倍受鼓舞。
我看了这个典型十分欣喜,于是带领各企业、村党团支部书记到宝鱼工地上参观取经,学习他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快,全镇出现了集体和个人挖荒滩,挑鱼塘的热火场面,挖鱼塘500多亩。养鱼有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后,原来群众说:“挑剩下裤头儿,吃不到鲢头儿”;现在说:“白皮规划黑皮挑,算算收入还是黑皮高。”人们到了港口都说到了鱼窝。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宝鱼有了钱,又和家人先后办了绣花厂、塑料粒子厂,租建精养蟹池40亩,仅卖蟹今年纯收入20多万元。
我很想在基层多做点有益于乡亲们的事,但因工作辛劳患了甲亢突眼病,调回城后病情因“时间长马虎了,身体好掩盖了,工作忙耽搁了”,1992年9月,致使右眼球摘除,左眼也不能闭拢,喂小孙子找不准嘴。
我闲居养病的日子渐渐孤寂起来,无聊时倚门而立,听市井之声,闻婆妈絮语。我退下来之日,正是买官行情看涨之时。君子念旧恩,小人攀新枝。过去一些围着我转的朋友逐渐远去。就在我“落难”的时候,我在“马上”时,跟我没有一分钱交往的宝鱼,冒着大雪踏了100多里的自行车登门探望,捎带了鲜鱼、活虾、河蚌、田螺等水产品。他把致富本来得益于党的政策,却理解成对具体执行者感恩戴德了。
宝鱼第一次到我家,我爱人见是个送礼的,心里就有气,挡在门外,冷冷地回答说:“他不在家!”宝鱼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哎,真没运气!”他等了好长时间,还不见我回来,就对我爱人说,他叫夏宝鱼。我爱人一听夏宝鱼三个字立即热情地说:“认得认得,家里还有他和你在鱼塘上合拍的照片呢。你进来坐坐,他马上回来!”
到了中午,我回来后,宝鱼见到我像个孩子,扑上来一把拉住我的手,连声地叫:“缪书记!缪书记!”吃饭时,我陪他喝酒。喝着喝着,宝鱼突然离开了酒桌,从门口拎回了半蛇皮袋鱼,当着爱人的面“噼里啪啦”地往下直倒,一边倒一边带着火气说:“我偏要倒!我偏要倒!” 从那以后,宝鱼隔上几个月就来我家,说生产农事,聊乡情家务。他是个木讷寡言性格内向的人,却说:“书记,几个月见不到你,就想你!”我不禁为之动容,眼泪打转。他从未让我烦神过什么事,我要他去医院为他装牙也不让。多少年来,他只提出了一个要求:“书记,有一天我撒手人世时,你要去看看我啊!”话落,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现在,我的甲亢病好了,其中精神疗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出版的三本文学作品集,宝鱼提供了不少素材。现在我是江苏省作协会员,这里也有宝鱼的一份功劳啊!说来也巧,正在这篇文章国庆期间《人民日报》定稿时,宝鱼又来我家了,这一说我们交往已经25年了。宝鱼富了之后,还经常走访村里的贫苦群众,在经济上接济他们。
我很庆幸,我这一辈子认识了宝鱼,从他身上看到了父辈、乡亲、看到了中华大地上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改革开放后, 他们身上变了许多,不变的是善良、厚道和正直。
可喜的是,我们的下一代,甚至第三代有了来往,而且交情颇深,但愿这感情不受世俗的影响,经受岁月的考验,世世代代传下去。

感谢省作协会员丶泰州市人大农工委副主任戴永久为我书写一千四百字的《人民日报》散文《农民朋友》挂轴。
作者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1年2月27日已发16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