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一词,出自《诗经·鲁颂·駉》。原诗句为:“駉(jiōnɡ)駉牡马,在坰(jiōnɡ)之野。薄言駉者:有骃(yīn)有騢(xiá),有驔(diàn)有鱼。以车祛(qū)祛,思无邪,思马斯徂(cú)。”意思是:“一群健壮的马,放牧在郊野啦。看看它们吧:有毛色浅黑带白的马,有毛色红白相间的马,有黑身黄脊毛的马,有白色眼眶的马。强健的它们拉起车呀,不会跑到邪道上去,直达远方实可夸。”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学人们对“思无邪”的基本解释有二:一是将“思”释为“思想”。“思无邪”的意思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一是认为“思”是发语词,没有意义。“思无邪”就是“无邪”,就是“直”“正”。于是,有的学者就在“直”“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如:“《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虚假。”(李泽厚《论语今读》)
“邪”字的本义指“像犬齿一样凸出的城堡”,引申为“倾斜之形”,再引申为“不正”。西汉《贾子·道术》:“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那么,“无邪”就是“正”。
汉语中的“正”,有“不偏斜”“合于法则”“合于道理”“恰好”等解释,这些解释都意味着“适度”。故可以说,“无邪”就是“正”、就是“适度”。
笔者多次指出:人从受孕成为胎儿的那一刻起,就不能独自成长,必须由他人提供营养。生下来后,若没有他人提供吃喝,婴儿的生命就会终结。这就决定了人必须与他人发生关系、必须依靠他人才能生存。这种依靠他人才能生存的本能,笔者谓之“依他性”。同时,婴儿都是把吃的喝的,本能地吃喝到自己肚子里去了。这种为己的、自私的本能,笔者谓之“利己性”。“依他性”和“利己性”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本性。
据此,可以认为:兼顾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将二者把握适度,就是“正”;不兼顾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将二者把握失度,就是“邪”;“无邪”,就是将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把握到适度。
这样,孔子讲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就可以置换,或者说理解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适度。”
那么,《诗经》的内容是不是符合上述判断呢?也即《诗经》是不是“将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把握到适度”了呢?
以《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为例。这是一首描写“君子好”与“窈窕淑女”两人爱情的诗,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女之间基于生理的繁衍需要的爱情像鸟儿鸣叫着求偶一般,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和发散,“依他性”和“利己性”是人的本性,故爱情的本质可谓男女双方“依他性”和“利己性”自然流露和发散。这样的流露和发散如果适度,就是“正”,不适度,就是“邪”。而《关雎》诗中,写到了“君子好”在追求“窈窕淑女”的过程中,“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等,这些手段、做法,都是正常的,甚至是美好的,没有什么逼迫呀、胡搅蛮缠呀,甚至暴力呀等过分的举动出现。显然,《关雎》一诗,符合将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把握到适度的要求。《论语·八佾》有言:“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孔子自己对《关雎》一诗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适度。

不光是描写男女爱情,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诗经》也是“无邪”即适度的。如《小雅·大田》中有“有渰(yǎn)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句。意思是:“天上阴云密布,小雨徐徐而下;这雨水滋润了主人家的公田,也滋润了我家的私田。”诗中的“我”给主人家干活,并为主人家的“公田”得雨而高兴,反映了其时人们“依他性”生存的情况,而“遂及我私”,则是其时人们“利己性”的写照。
《诗经》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讲究一个“美”字。孔子以“无邪”评价《诗经》,说明在孔子的意识里,“无邪”即“美”。笔者以“将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把握到适度”为“无邪”,那么,符合逻辑的推论就是:“将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把握到适度”就是“美”。
(2021年5月24日。图片采自网络)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首席)”之誉。微信号: 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