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父心肠——仁者情怀
接下来的这一章可以说是插叙了一段孔子的“家务事”,用来表现孔子对待弟子的慈父心肠:
【原文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这一章说的是弟子冉耕(字伯牛,孔子曾说他的“德行”较好)患了一种很严重的疾病,而且快要不行了,孔子怀着非常痛惜的心情前去探望弟子的情形。冉耕到底是什么病呢?我们不得而知,从孔子探望的情形来看,大约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在当时无法治愈的传染之类疾病。“牖”音yǒu,窗户,“自牖执其手”就是“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的意思。为什么要从窗户外面拉住弟子的手而不进到房子中去呢?很简单,就是在预防“传染”啊!可见,儒家的爱,是建立在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基础上的,所以是真实的,这与一些只强调“爱”而不尊重生命的“伪爱”,是有本质区别的。

正是因为孔子对弟子的爱是真实的,就像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情感一样。所以,当他闻听弟子身患绝症而又不便见人时,内心是相当痛楚的——他说什么也要在弟子辞别人世之际探望一眼。于是,才不得已与弟子隔窗相会,并牵着弟子的手,万分伤心,不由发出一声声呼天唤地的感叹:
“你要辞世了,难道这就是你的命运吗?!这么好的人,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这么好的人,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亡之”的“亡”通“无”,在这里解释为“离开、辞去”为妥,“之”,代词,指冉耕。“亡之”,即“冉耕即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孔子的这番哀叹,足见其惜子恋情、伤心欲绝的慈父心肠。《论语》将此编辑出来,不只是记录一段孔门的家务事,重在表现一个仁者的人间情怀,很值得研究。

穷困不潦倒——仁者精神
【原文6•11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古代用来盛饭的竹器。“瓢”,舀水的器物。“不改其乐”的“乐”一般的解释是“快乐”的意思,也有的人解释成“乐于学”之意,但我认为,这里的 “乐”就是“乐趣”之意,引申为“志向”。字面意思很明了,就是孔子再一次称赞颜回,说颜回的确是一个道德修养很高的“贤人”,你看他生活很贫困,穷到家里只有一个盛饭的“箪”和一个舀水的“瓢”,而且住所非常简陋。在这样的环境下过生活得这么清贫,别人看了都不忍心。但颜回却能安于这种的清贫生活而不改其志于仁道的志向,不愧为一个品质高尚的贤人!

孔子这样评价颜回,是有其深刻道理的。孔子非常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认为,人的生命要有意义、有价值,不但要有志向、有追求,而且要有精神——即: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也就是说,无论在怎样的生存条件下,都能始终坚守心中的志向,坚守做人的原则。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实践起来却是非常难得的,修养的功夫不到位,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一般而言,一个人处富贵时谈志趣、讲修养并不是难事,而且也能够做出一些实际的行为来,但若果处在贫困中,要能做到不怨天、不忧人,不悲观、不逃避,用一个恬淡的心境坦然从容面对生活,乐观通达,始终保持仁道的高风亮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是故就有“人穷志短”一词。一个有真正修养的仁者,是贫穷不移其志的,因而,虽贫穷也不会潦倒,始终使自己活的充实,活的有价值、有意义——这就是孔子以颜回为榜样,告诉我们的做人道理。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收听和阅读欣赏,朋友们,我们下期再会!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自喻一介武夫。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过不同等次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曾获中华艺术学会、《十月》杂志社颁发的首届“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奖”和“华夏英才金爵奖”,并应邀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多次被《文化在线》等文化网站评为年度“知名作家”。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