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同事|缪荣株
人们都说战友情、同窗情、老乡情是珍贵的,谈到官场上的朋友颇多微词。24年过去了,我那官场上的两个朋友至今不能忘怀。
1983年9月,我任姜堰港口镇党委书记。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县级机关待了十四年,真是一介书生。而我当时任职的港口镇,是个工业基础比较差的地方。群众说:“港口西边一条边,四个工厂不冒烟。群众天天来要钱,干部心里如油煎。”港口有一万多亩水面,却荒芜着。群众承包鱼塘怕偷,怕政策变。我的前任两个书记,在龙溪港上造围堤圈了三百亩水面。第一个书记围堤造好后,发动群众挑鱼塘,没有发动起来;第二个书记组织群众挑鱼塘,上工没几天也泡了汤,群众怨声载道。我到任时,正是中共中央发展农业的第一个一号文件下发不久,鼓励群众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当时我听到,那三百亩圈起来的鱼塘没有改造成功,成为群众议论的中心。
我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组织全镇群众完成原来挑鱼塘的计划。这件事要做成功很难。当时,刚刚实行生产责任制,田承包到户,一段时间人心涣散。群众普遍对集体挑鱼塘的反应是:“挑剩下裤头儿,吃不到鲢头儿。”
虽然工作难开展,但是这件事非做不可。我刚上任,对港口的情况还不熟悉。乡镇体制改革以后,从村里提拔上来的两个年轻干部陈步华和房根居,都是镇经委会副主任。他们对我这个新来乍到的书记耳提面命,都分别对我说:“挑龙溪港鱼塘是个擂台。不管你愿不愿意打,你都得打。打胜了,你就在港口待得下去,打不胜,你就待不下去!”
因为他们的忠告,我对发动群众挑鱼塘的工作十分重视,后来经过调查研究,认真制定了方案,大张旗鼓地宣传了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
那年冬天,我刚上任一个多月,全镇千余人上阵,在茫茫的龙溪港上整治了三百亩精养鱼池,打了一个漂亮仗。为了鼓励、调动群众挑鱼塘的积极性,这一年过春节,全镇两万多人每人分到了一斤鱼。后来,承包鱼塘的养鱼户发了财,喜不自禁地说:“白皮规划黑皮挑,算算收入还是黑皮高!”
第二年初冬,我们又趁热打铁,想将龙溪港北边500多亩已经围成的堤,也一鼓作气挑成鱼塘。湖里的水抽光后,淤泥很多,这会影响工程的进展。当时我正在姜堰开会,在这关键时刻,陈步华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卷起裤腿踩着有薄冰的淤泥,向湖中心走去,试探淤泥的深度。陈步华的双腿冻得又红又肿,留下了一道道被薄冰割破的伤痕。
港口是垛田地区,生姜是农户的一大笔收入, 卖生姜一般都是夫妻俩摇着小船外出到城市卖的。第二期工程由于面积大,施工的时间长,工程快要完工时,正是卖生姜最好的时机。别的人家都将自己的生姜卖了,陈步华是第二期工程的领导骨干,他始终领导民工战斗在第一线,一直到扫尾结束。
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中,只有陈步华和房根居的家属是农村户口,党委为了照顾他们的工作,研究决定将其家属安排进镇办单位。当时镇上最好的两个厂是锅炉配件和农配厂,要进那两个单位的人很多,目标很大。他们的两个家属通情达理,愉快地服从了分配,一个进了不起眼的日用品厂,一个进了渔场。
我在港口镇工作了三年,农副业生产是个门外汉,陈步华和房根居一个分管农业, 一个分管副业,顶了半边天。
1986年8月29日上午的10点多钟,太阳正烈。港口镇的南码头,一百多名干部和群众自发地送我因病调离港口。那天陈步华和房根居乘着小轮船,一直送我到家。后来陈步华任过里华镇党委书记、市工商局副局长(副处级),房根居任过港口镇党委书记。
都说官场上人走茶凉,人情淡薄,多少年过去了,我和陈步华、房根居一直有来往。我忘不了,我在官场上的这两个朋友。

陈步华(右2020年去世)

左四房根居,左五陈步华
作者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1年2月27日已发16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