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袁隆平老人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文/乔广奇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老人家不幸去世,我陷入深深的悲痛和思考之中。
袁老身上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我查了一些资料,想讲述几个问题。
袁隆平院士当年在西南农学院的学籍表,家庭成份是:伪官吏。

他出身优渥,祖父曾任海南文昌县县长,父亲叫袁兴烈担任过小学校长和督学,后来受到西北军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做了他的秘书;他母亲曾在安徽芜湖教书,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
在父母的安排下,袁隆平应该考入南京大学,毕业后走仕途。但在1949年高考的时候,19岁的袁隆平做出了一个违背父母意愿的决定——
“我要学农,将来做一个农业科学家。”周围的人很难理解,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孩子,为什么会选择和泥土打交道?但他们不知道,很小的时候,袁隆平的心里就埋下了学农的种子,他对田园生活充满了向往。就这样,袁隆平毅然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他的父母尊重袁隆平的选择,让他选择他喜欢的农业。

49后院系合并,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并入西南农业学院(2000年,又一次院校合并,西农与西南师范学院合并成西南大学)。我查看了袁老的在校成绩,多数在60~70分之间,说明袁老的精力并不在追求考试上(我想,袁老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农学的科学原理和试验方法的探讨上了)。毕业分配时,袁老的家庭成份及他在学校的表现,他被分配到了湖南怀化地区黔阳县安江镇大山里的一所农业学校。交通不便,条件,自然是艰苦的,但是,袁老在当好一个农校教师的同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在59年大饥荒的刺激下,为了让人们不饿肚子,他开始了水稻杂交的艰难历程。……。最后,他终于站在了世界的前列,为民族、为人类的粮食生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应该为他下半旗志哀。 我一直在想,从袁老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点什么?
第一,一个人的兴致和爱好,是他最好的老师。
一定要尊重个体的爱好和选择,它,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但是,长期以来,在某个体制下,只讲集体,不讲个体;只讲体制追求,不讲个体兴趣。比如,“X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我是X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等等。虽然投入很大,人财物齐上,但效果甚微。 (当然,在我们民族庞大的人群中,有一些人,确实一生就没有什么兴趣和爱好,只是昏昏活着而已,这里指的不是他们)。
第二,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意志。
人生,哪有那么多的顺境,多为逆境和不顺。但你如何能在这种环境下,不放弃追求,不随波逐流,不被艰辛的环境折磨而心灰意冷,不被潮流时毛所迷惑,这,同样是非常关键和难得的。你想,一个出生在北平,并在协和医院被林巧雅教授接生出世的人,那是什么样的家境?23岁正是风华正茂却分配到湘黔交界的大山里的安江镇,那是一个什么条件?(我虽没去过安江,但与它相近的酉阳、秀山一带我去过多次),阴潮、多雨、冬季湿冷、夏季闷热。它,不是洞庭湖区,不是城市,那是何等的寂寞荒凉。但袁老没有被环境所改造(喝酒、抽烟、打麻将、吃鸡头……)而是从30岁后,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稻田里,探索、研究、试验杂交水稻。(我曾在华国锋当年在湖南的文章里看到过有关袁老的消息,因为华是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几十年的岁月,袁老的外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猛看犹如一农民,其实,这那里是一个农民,这是一个伟大的农业科学家。
第三,孟德所云“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袁老是真正做到了。
第四,袁老的奋斗成果,真正、实实在在的造福于人类。他没有去整人、斗人、害人,而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我要向袁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举双手赞成为袁老下半旗志哀!
袁老留下了我们永远值得探索和学习的巨大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