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姚海洪,名姚海红,又名姚友才。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会员、上海浦东作协小说专业委副主任、上海惠南文学社社长。
1947年生于黄浦江畔民生路码头,后住大团镇。1963年参加上海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以《我爱农村》一文名列前茅,时年16岁。1966年姚海洪从上海七宝农校毕业后在县水利局系统工作(其中80年代曾参加过县志编写二年半),先后任领导秘书及几个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工作期间,笔耕不断,主要以水、水资源、水利为题材撰写文稿。
先后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论文近百篇,诗歌数百首。另外,散文、报告文学《阳光灿烂照海塘》《芦潮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美哉,九寨水》《改革家列传》诗歌《大治河放歌》等也均刊登在市内外报刊上。
姚海洪从小喜爱文学,钻研古诗词,也钻研现代诗和中外文学,并进行实践故文学功底较好,写的文章文笔流畅、优美、感情充沛、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2007年退休后,继续阅读或重读大量中外名著,深受启发和教育,于2015年上半年起,酝酿和写作(白龙港传奇三部曲)即《风波》《风流》《风雨》约150万字,2017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目前又出版了(南汇嘴传奇三部曲)《海啸》《海神》《海恋》《浦左剑月》约150万字。

【今音评论】
姚海洪戏剧作品选赏析之二
周大根打响浦东抗战第一枪
《周大根—打响浦东抗战第一枪》的影响至深,是在于和后来的朱亚民抗日武装联系起来。这个八场大型沪剧,第一场“五丁凿路”到第一场结束时变成“六丁凿路”(周大根、赵天鹏、宋益三、赵振麟、郭君毅、王战国)。
像这样的剧情铺垫为六个人轮番上场亮相,从观众的视角也能够了解到其中的诸多信息,比如,该“六丁”为黄埔军校学生,并从一封信的道具中又了解到了北伐的背景。而且在时空感的表现形式上,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是北伐和浦东未来的抗战之间的联系,比如,怎样联系上的等等,这些都是观众心里的悬念和迫切想了解到的东西。
这本戏剧选里的多部大型沪剧的创作成功,展示出一些好的基础是指场景、人物、历史事实等,都是一些非而又比较遥远的事件,如今被这八场大型沪剧,一下子把历史又拉回到现实的效果,那就是观众的触景生情。这也是未来将会出现的演出效果。
这八场沪剧,尤其放在浦东地区巡演,会更加激发出人民群众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会更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和安定的生活秩序。
接着在第二场就已经发展到了“起义后续”。像这种跳跃与裁剪的处理手法,是为了围绕周大根,浦东抗战打响第一枪这样的主题服务。就过程而言,从第一场直接跳跃到第二场的起义后续,其实是一条故事的发展线索得到了延伸。
但是故事的场景地却发生了变化,由武汉变成了上海浦东的奉贤奉城。时间是1927年9月。这个时间段也正是南昌起义失败不久。这一场的主要事件还是为周大根腿骨取弹为主。
从这两场的转场效果来看,有个快速推进的手法,是还原了南昌起义发生地的真实,以及周大根在武汉和上海的大致经历。那么,第三场的“家国情怀”的主要人物还是以周大根为主,重申了他的身份是黄埔军校武汉学区的学员。
像这样的人物细节交代,实际上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之大,主要是在国共两党历史上的分裂与合作当中,由黄埔军校的学员所扮演的角色,都是那场历史事件当中的风云人物,当然,周大根也不例外和有点特殊,就是因为他从南昌回到了上海浦东奉贤。
周大根有妻有子有母亲父亲和有祖母等。这也为周大根英勇赴义,在亲情这根线索上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为展现周大根的英勇气概和人物刻画,注重的是人物的气节设计。因为要打响浦东抗日第一枪,需要营造出周大根的气势作用。
但这个气势在处理上,作者还是以周大根的家庭为基础上而展开,这是突出英雄的土壤和受教育的环境影响。也是为周大根的革命意志和精神弘扬、提供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基础和场所,这个基础和场所就是周大根的家教。
第四场“四团除奸”,说明伤已痊愈的周大根已经在开始实施行动计划,而周的领导林钧,只有三十岁就担任了中共淞沪特委负责人。这也就把周大根受组织培养和派遣,直接和社会上其它抗日组织与行为有了一个根本上的区别,那就是党的领导在周大根的行动中始终在起作用。而在锄奸过程中,中共党员赵天成和唐兰生却遭到了逮捕。
在第五场,周大根已经成为了一个县委书记。说明周大根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正在迅速成长。但是又发现,台上的布景背景是海塘。这也是未来的抗日战场的提前预告。这一场的主要事件是发展地下党组织。
第六场却已经写到了1930年9月的苏州国民党监狱。可见,每一场之间的场景转换,都紧紧围绕着周大根这根主线在展开。观众所发现的是周大根和林钧都被捕了。第七场写到了1938年夏天。地点在南汇泥城横港。
保卫二中。周大根是二中中队长。这一场和第六场的时间跨度为8年。而距离南昌起义的时间是11年。在这11年里面,中国的形势发生的主要变化就是抗日战争爆发。
第八场写到的时间为1938年12月,浦东南汇芦潮港东汇角海滩。剧情的背景是,“八一三日本侵略者疯狂地轰炸上海闸北,又大举进攻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国军自发和日寇决一死战,其余国民党部队纷纷溃退,上海沦陷。”此时海滩上,敌一千余,而抗日武装二百余人。
国民党军队袖手旁观。而这一场的细节是周大根率领敢死队。并且周大根在阻击过程中牺牲。在这一场里面有个看点,同样作为国军的在四行仓库浴血奋战,而在浦东的国军却袖手旁观。带着这样的思考,然后再去看周大根打响浦东抗战第一枪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
比如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武器装备落后于对方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主动出击,直至英勇牺牲的精神,是值得当代人学习和牢记的。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八部,合集三部。现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