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袁隆平
文/韦映沣
做为一个农民,有知识没知识都知道种籽的重要,没有好种籽,再肥沃的土地也不会丰收,相反,有了好种籽,就是同样土地也会丰收。袁隆平这个名字有些人可能陌生,而种地的农民特别是种水稻的几乎人人皆知,就和种小麦一样,都知道有个育种专家赵洪璋。在袁隆平杂交水稻出现以前,在祖传的水稻种植上一直沿用常规留种,每年秋季水稻成熟季节,有经验的老农用剪刀到稻田把穗大成色好的稻穗剪下来,晒干扬净做为第二年的稻种。那常规品种,杆高,穗小,扬花不均,授粉不好,也容易倒伏。特别难收割,稻草多半人高,稻穗轻飘飘的,稻草满地都是梱,稻子才收了半拌捅,而且是瘪籽几乎占少一半,产量一亩地二三百斤,队上人均一亩的稻田收的稻子每人才分不到一百斤。那白米金贵的吃米饭都是很稀罕,逢年过节才吃顿纯白米饭,平常是同玉米糁,豆豆科科混在一块吃。熬稀饭一大家人才用小号粗瓷碗舀小半碗,清汤寡水,闻起来有股大米味道。父亲母亲在农业社干活,捡到一穗稻,如获至宝地揉揉吹吹装在兜里。我睡到半夜饿醒,悄悄的问母亲,什么时候才能让米饭把我吃个够,母亲也只能叹一口气说:睡吧,睡着了肚子就不会饿。可肚子饿的根本就睡不着觉,我那时真不争气,特别爱吃米饭,就盼望逢年过节的那顿白米饭。
后来,农村实际了土地责任制,分田到户,我也娶妻生子,虽然说比过去农业社稻子多了,可产量低,也不敢做为主食吃,妻子也是看着米缸发愁,只能是尽量让孩子们吃,我俩吃不吃无所谓,有吃的把肚子吃饱也就满足了,地照样种,活照样干。那一年,有人说种籽公司有新品种稻种,价格也高,出于好奇,买了二斤,说明上讲,亩产超千斤。有些老年人说那哄人呢,一亩地打三百斤就烧高香了,能打四五百斤上天了,还千斤,吹牛吹破天。我都后悔了,真想把那稻种退了,最后还是抱着上当的心理,育了秧,按要求,合理密植,和其它常规稻一同管理。在扬花时,杂交水稻穗明显比常规稻长一大截,而且是开花集中,最主要的是个子矮。快成熟时,我数了数,杂交稻比常规稻每穗多近三四十粒!惹得那没有栽杂交水稻的农户都来看稀罕,都对杂交水稻赞不绝口,我也后悔的没有把稻地全部栽成杂交水稻。那年,连阴雨很多,风也大,把常规稻在后期基本上都吹倒了。那年,我单打单收,亩产将迈九百斤,几乎是常规种的三倍。那时,不知道袁隆平,光知道有个杂交水稻,种籽公司卖。从那以后我村上几百亩稻地全部种上杂交水稻,彻底淘汰了过去几百年几千年产量低的老品种,家家户户都丰收。同样地亩,过去十三四袋,杂交水稻每年都是五六十袋子,就是一天三顿白米饭,一年也吃不完。由过去吃稀罕,到随便吃,大米饭成了家常便饭,使家里的生活由搭配吃细粮到彻底吃细粮。我记得很请楚,过去夏收甘肃的麦客支援关中收麦子,我妻子就给做的白米饭,麦客很惊奇,而且是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吃过纯白米饭,他们吃的那个劲,那个馋那才真真叫个香,给口中扒拉米饭,连炒菜都不吃。我问他们咋不吃菜呢?麦客讲:白白的米饭光刨哩,谁还顾上吃菜呢。确实杂交水稻彻底改变了家庭生活,几乎把多半稻子碾成米卖掉,添置了电风扇,黑白电视机和农业机械。通过看电视才知道杂交水稻是科学家袁隆平发明的,觉的袁隆平太伟大了,那时,我村上家家户户都在卖大米,家家都吃了细粮。稻子产量很高,亩产一千斤很平常,基本上都超千斤了。我当时就觉得,咱敬的土地爷的对子上写着:土中生白玉,地里产黄金。是袁隆平才让土里真正生白玉了,我们应该好好敬敬袁隆平,他才是土地爷,是老百姓的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有像袁隆平赵洪璋这样的科学家,才使我们农民过上了好日子,我们祖祖辈辈要怀念他们。
伟人毛泽东讲过: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轻于鸿毛。而袁隆平一生,比泰山重,功劳比天高,我们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什么最大,吃是最大的最大。是他,让我们吃饱了饭,让人类吃饱了饭。假如没有他,我们少的可怜的土地能养活十四亿中国人吗?地球三山六水一分田能让全球人吃饱饭吗?他为中华做了贡献,也为人类做了贡献,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也是全人类的优秀儿女。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任何语言,任何文字都无法表达。应该在扬陵农科城同后稷一样塑尊像,让人们永远记住他!吃起了白米饭,就想起了袁隆平!
祝袁老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想念您!

【作者简介】
韦映沣,男,眉县首善镇北兴村人,喜欢旅游,喜欢历史,酷爱文学。让文字记录过去的岁月,让文字焕发出未来的光辉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