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
文/马杰年
奶奶已经去世多年了,在她去世前找到了失联60多年的娘家,她临终无憾。

记的那是1979年的夏天,也就是我高中毕业的第三年,(那时我已经在本村小学任教二年多了)一天晚上,我发现奶奶唉声叹气,心事重重。我就问:“奶奶你有什么心事能跟我说说吗?”奶奶犹豫了一下说:“这么多年了能找到吗?”我问:“奶奶你找什么呀?”,奶奶说:“找娘家呀”,我恍然大悟,前几天邻居三嫂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娘家哥,他们兄妹久别重逢的场景,深深的触动了我奶奶,她自言自语地说:“我什么时候也能找到我的娘家啊。“我忙追问:“你还能记起您村叫什么村吗?您父亲或兄弟姐妹叫什么名字?”令我没想到的是她竟然知道是丰县王家集村,父亲叫王朝珠,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大哥叫“贵”,二哥叫“篓”。解放前,在她12岁那年逃荒要饭来到这里,被当地一户王姓人家收养的。我不敢想像,奶奶这60多年骨肉分离的日日夜夜是怎样熬过来的。虽然当时奶奶已是儿孙绕膝,四世同堂,生活还算的上幸福,但这种魂牵梦绕的思乡思亲之情是任何感情不能替代的。

奶奶梦寐以求迫切找到亲人的愿望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安慰她说:“奶奶您不用着急,我想法帮你找。”当晚我就在中国地图上查找丰县所在的位置,结果查到了江苏省有个丰县,陕西省有个凤县。于是,我连夜给距离我们山东省较近的江苏省丰县妇联写了一封信,把奶奶提供的信息详细的向妇联领导做了介绍,请求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奶奶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圆我奶奶日思夜盼的寻亲梦。信寄出两个多月,一直杳无音信。
看着奶奶愁眉不展,闷闷不乐的样子,更加增强了我帮奶奶寻亲的信心,于是,我又给陕西省凤县妇联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们帮助寻亲。事有凑巧,凤县妇联收到我的信时,县里正召开妇代会,凤县妇联的领导同志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在大会上向各公社妇联主任提出要求,要求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地帮助查找。并按照我写的信息打印出查找材料,发给各公社妇联,把这件事做为妇联的一项中心工作。结果过了一个星期,各公社妇联汇报,没有找到这个村和要寻找的人。此时,凤县妇联的领导同志一度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但并没有放弃查找。她们查到江苏省有一个丰县,陕西省凤县妇联的领导同志又把查找材料转发给了江苏省丰县妇联,这样才引起了江苏省丰县妇联的重视。丰县妇联把查找材料印发给了各公社妇联,公社妇联又把查找材料转发给各大队妇女主任,在全县展开拉网式排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几天就有了结果。经查丰县单楼公社王家集村确实有一个叫王朝珠的人,其子女名字与我奶奶说的完全一致,(她说的是乳名)那时,我奶奶的大姐还健在,两个哥哥都巳去世了,还有两个亲侄子。丰县的妇联主任给我来了一封信,信上详细说明了查找的全过程,并说查找结果与你奶奶所述内容完全一致,妇联主任并在信中向我们祝贺,要求我们尽快择日去丰县认亲。时隔几日,我又收到了陕西凤县妇联的来信,信中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具体怎么写的已记不清了,大意是:根据你提供的信息,我们与丰县妇联共同联手查找,终于实现了你们梦寐以求的夙愿,找到了你们失散多年的亲人。收到信后,我禁不住热泪盈眶,潸然泪下。我为凤县妇联这种执着的工作态度所感动。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才有这样优秀的人民的好公仆,他们无私奉献,凭一信之缘,大海捞针,为失散60多年的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寻亲,这是大爱,这是真情相助。

望眼欲穿桑梓地,今朝归故已成行。在一个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周末,我父亲陪着我奶奶,带上家乡的土特产,踏上了南下认亲之路。一路上奶奶心神不宁,思绪万千,当驱车来到王家集村口时,奶奶的大姐、两个亲侄子以及村里的一些乡亲们,早早地就在村口等候着,翘首以盼,迎接远道而来的亲人。双方亲人见面后抱头痛哭,泣不成声。此情此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之深之厚,不言而喻,无以言表。令在场的所有人无不动容。
至此,几经周折,涉及三省三县的“寻亲梦”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时隔60多年的骨肉分离终得团聚,也圆了我奶奶朝思暮想的寻亲之梦。在此,我们全家感谢共产党,感谢凤县、丰县两个妇联的热心帮助,感谢所有参与这一事件的亲人们。通过这件事,使我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吃水不忘打井人,为了感谢陕西凤县和江苏丰县两个妇联的热忱帮助和一片爱心,我们家分别给两个妇联寄去了“终身难忘恩如山,无私相助寻亲人”的锦旗以表谢意。
2021年5月23日

【作者简介】:马杰年,男 ,1959年3月30日生,惠民县人。小学高级教师。1977年3月参加教育工作, 多年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桃李满天下。 《山东教育》 2000年3期发表论文。任教期间1990年9月至1992年8月曾在博兴师范进修两年。2019年3月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