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茶缘情趣
文/ 魏纯明
半生缘,一世情。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陆羽《茶经》)“茶”字拆开即“人在草木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几度冷暖,几许纷繁,人与茶之间有着禅意的相联。静下心来,捧一杯香茗,看兰芽玉蕊,枝舒叶展,千姿百态。茶润万物,壶乐人生。

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世,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雅致,茶都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小时候,老人常提到三道茶,也不知其意。长大后方知,三道茶之意。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一苦二甜三回味”是三道茶寓寄着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这茶味的人生感悟,极富人生哲理和处世理念,让人联想绵绵。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人生本是一杯茶,冷暖自知,甘苦自辨。品“三道茶”,不仅是品茶,更在品人生。
我出生在60年代,那个时候普遍贫穷。我们这些生于60年代的人,出生在动乱时期,成长在困难时期。我们饱受了动乱的折腾,品尝了生活的贫穷,体味了人生的第一杯苦茶。那个时候的生活就像清茶一杯,味是苦的。“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也是整部《茶经》的灵魂。品茶如品人生,淡淡的苦涩中伴随着淡淡的香醇。
在我的记忆里,贫穷和饥渴伴随了我十几年。这个饥渴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那时,正好是中国经济比较困难的时期,大家物质生活状况普遍都不好,我的家庭只靠父亲一人教书挣钱,所以生活就更加的困顿。那个时候,我祖母常喝茶,父亲也喝,喝的是生坯茶。我们只是喝几碗大人喝完的剩茶。我们姊妹们咕嘟咕嘟地猛吸一阵,痛快得很。

上学读书时,喝父亲的茶。现在也不懂那到底算那一类茶叶,只是学着父亲的样,放上一大撮茶叶,浓浓地泡上一杯,然后皱着眉头,大口地喝着苦苦的“中药”。
由于受父亲的影响,1983年我考上了滨州师范专科学校,立志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毕业后回到家乡的一处中学担任一名语文教师,开始自己教师生涯。自己能挣钱了,也能买茶了。但是,那时候,工资少,不舍得自己买茶叶,每次回家就搜罗茶叶。不管优劣,统统装进自己的行囊。自然更买不起好茶,和人谈茶时,感觉矮了一截。还是母亲说得对:“喝好茶,是有钱人才干的事。喝茶要量家当,能解渴就行。”舌尖上的乡愁。真正意义上的品茶是在老家教书时。那串孤寂日子常常一个人枯坐陋室,听窗外树叶沙沙,鸟雀啁啾,昆虫合奏。然后用从水井里打上的水泡制茶叶,在氤氲升腾的茶香里构思美丽的文字,感受生命被茶水和书香滋润得剔透纯净。
有人说,茶是土做的水。品茶时,觉得与大地靠得极近,能听见大地的铿锵脉搏;与世情融得很深,可感受芸芸众生的呼吸。这时,读书能融进书里,情思缱绻;写字能跃然纸上,神行意随。陡然,一只黄褐色的蛾子透过破损的窗纸飞进来,“扑簌簌”于茶杯旁扇起杂音,像一块石头,砸碎梦中的影像。品茶是在品一种心境。懂得喝茶的人,生活总比别人多几分雅致和情调。品茶最好是在小雨微湿的雨天或盈满月光的夜晚。一个人独坐窗前,看窗外清新隽永的风景或悄无声息的月色;每每这时心情无遮无掩洋洋洒洒坦坦荡荡无欲亦无望,曾繁重的琐事远离身心而去,压抑的情绪仿佛踱进了梦幻的门,抵达物我两相忘。

我常将品茶的过程视为人生的三境界。初泡的茶尽管水很沸,但茶叶仍浮于水面,茶似乎要摆脱水杯的阻碍与束缚;这就像人年轻的时刻,虽置身于火热的生活里仍不会安于现状,自身的现实总是在现实之外的想象与憧憬之中。两三遍后的茶便是茶与水融为一体,茶浓水也浓了,这一时刻我将其视为人的中年,不再回避逃逸现实中任何束缚与局限,全身心地置身于现实的生活之中。五六遍后的茶,茶已色淡于水,这又好比人的暮年已至,将曾经历的事物看轻,将生与死看淡,已无欲亦无望,平平淡淡才是真了。好友若茶这话我也信。君子之交淡如水,淡的水是交往的过程,是彼此内心交汇的河流;茶的香是朋友之间的浓浓的深情浓浓的厚意。越品情亦深,淡而不相忘。 我还写过一首诗《品茶》,诗曰:
品 茶
绿兰翠竹邀明月,
黄菊红梅请白云。
春花茉莉气清婉,
夏绿龙井香宜人。
秋青观音美滋味,
冬红祁门最珍品。
抚琴读书茶相伴,
清神雅助诗画文。
但是,我喝茶的“方法论”还是“土”的,因此常被朋友中的几个“茶博士”讥为“不懂喝茶”。对于喝茶,也许我还是要“不懂”下去,因为我照自己的喝法,也已经“喝出点味来”了。因喝茶想开去,做任何一件事,只要喜欢加上钻研,都会达到一种旁人不及的境界。何妨用只透明的玻璃杯,来泡一杯春色?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茶源于尘土却止于流水。这杯中的茶,竹雨缤纷翩翩而下,如御风群舞,绿波荡漾。此时捧起,雾色弥漫,影影绰绰。这已不是墙上的画,书上的诗,而是胸中的万千气象,是锦绣河山浓缩于身体里的悠然体会。你呷一口茶,望向窗外,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和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展现尽你所能想象到的每片绿。在这时,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片独立绿,绿到你自身也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匍匐在万绿丛中的叶。阿拉伯人品茶有三道,一道苦若生命,二道甜若爱情,三道淡似微风。而佛门悟道有三个阶段:勘破、放下、自在。其实,无论是茶,是诗,还是禅,都是使人回归到至纯至简,至明至净,过一种绿色的生活。让我们端坐下来,坐成道,坐成神,坐成佛,看我们的心灵空灵到最佳境界,让我们拂去尘埃清扫花径。茶沏一室香,埋首万卷书。

儒雅中华,茶香书香。也到不了儒雅的程度,喝茶纯粹是对付读书、工作养成的习惯。故乡,岛城,故都,一路有茶相伴。这些年,我做教师、编辑,每天上班,开了门就赶快去烧开水,为的就是上班后喝茶。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自己给杯子续水时,不能忘记给长辈也添水,有时也给同辈后晚辈添水,增进了感情和友谊。
晚上熬夜,以茶为伴,就和茉莉雅友——茶接下了不解之缘,茶成了我的莫逆之交。就这样,喝茶的时间长了,我也有了喝茶的习惯。现在,我喝茶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渐渐地,喝茶已不再偏重于生理的需要,而成了精神的依赖。身边没有一杯茶,就感到不自在,有一种失落感,没劲,犯困,读不进书报,也写不了文章。“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这是我刚结婚时买的一副中堂的一副对联。茶亦醉人何须酒,诗可言志更有琴。爱茶以乐。我喝茶的时候,大多是一边喝茶,一边拉拉二胡古人品茗,常伴抚琴。今人喝茶,多半听乐。在聆赏音乐之际,神游茶乡、情闲心宁、忘却凡尘,正是古今同好。
有一首曲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对应的是国人最熟悉的西湖龙井。这是一首改编的乐曲,素材取自根据日本音乐家热田公纪作品《童年回忆》所改编的《西湖印象》。悠远的排箫声吹奏出中国山水云、霞、风、雾与茶、林、山、石相映成趣的清雅韵致,顿觉心旷神怡,犹入仙境。佳茗盈韵是一种诗的意境。舞文弄墨的儒雅文人,大概都好品茗畅饮。

茶的境界,是文人士族们面对人生沉浮时最贴心的精神安慰。许广平回忆鲁迅先生喝茶的习惯,一定要用个大杯子,抓上一大把茶叶放进去,泡出的茶浓浓的,带着苦味。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喝茶是农民教会的,学的是“草根”。平时留心茶盒上的文字,也读过几本有关茶的书,从“宏观”上来讲,也有点“理论基础”。茶诗味道胜于茶。半盏清茶,看清凉世界;一颗静心,观浮沉人生。茶有千种,气合万象;汁含百味,寓意沧桑。
茶道人生,人生如茶。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一杯清茶,几句实话,乃是“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玻璃杯里的曲毫,色泽润绿,水汽袅袅。看卷曲的嫩芽缓慢舒展,看叶片上的白毫细细荡漾。这世界,能将天地精华,山水灵气,日月滋养,晴雨风物当面冲泡成饮,递将于你的,只有茶。品茶,关键在于心情,于色、香、味、形中领悟清、静、雅、和也。茶是会心物。不若梅兰竹菊,无关气节风骨。渴时午饮,闲来慢品,俱是沁向肺腑,甘苦皆香。说白了,人不渴,心情不好,什么茶也不好喝!人渴了,心情好了,什么茶也好喝!

现在,我的肚子算是有福的,装过不知多少的好茶水了,有福州龙团珠茉莉花茶、杭州西湖龙井、苏州洞庭碧螺春、太平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等等。如今,喝多了好茶,但是,其滋味都不及当年的大碗茶。淡若清茶,饮下一壶人生的真意;回归本真,找到一个最初的自我。前尘往事,馨香依然。一盏清茶,徐徐散发出幽幽的芬芳。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
茶,我们绿色的心灵家园。从这方家园汩汩流淌出来的,是纯洁、明廉、和美、宁静、谦恭的美德。让我们把生活化作一杯茉莉花样的香茶,盈满人生的希望,让我们品尝美好生活的清香,品尝甜蜜爱情的芬芳,让春风春雨滋润干涸的心田,把五彩阳光洒向美好的明天。一茶一世界。每一种茶都令人心动,每一杯茶都会遇到它的有缘人。
世界很大,时间很快,记得停下来,喝杯茶吧——“没什么/只是月亮等我们/没什么/只是新茶等故人/没什么/只是岁月等春风/山河等古今。”
2021.5.23

【作者简介】:魏纯明者,齐鲁惠民。少时贫贱,读学苦勤。两年师范,廿载树人。烛火温暖,蚕丝坚韧。传道授业,岂囿三尺讲台?写诗作文,常伴五更寒星。隐名穷乡僻壤,自强不息;寻梦岛城故都,奋然前行。始为教师,后成编辑;文字报国,竭忠尽智。植字抽芽,梦笔生花;校书分叶,著作成林。挥毫锦绣,落纸烟云。爱文武艺,做风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