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姚海洪,名姚海红,又名姚友才。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会员、上海浦东作协小说专业委副主任、上海惠南文学社社长。
1947年生于黄浦江畔民生路码头,后住大团镇。1963年参加上海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以《我爱农村》一文名列前茅,时年16岁。1966年姚海洪从上海七宝农校毕业后在县水利局系统工作(其中80年代曾参加过县志编写二年半),先后任领导秘书及几个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工作期间,笔耕不断,主要以水、水资源、水利为题材撰写文稿。
先后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论文近百篇,诗歌数百首。另外,散文、报告文学《阳光灿烂照海塘》《芦潮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美哉,九寨水》《改革家列传》诗歌《大治河放歌》等也均刊登在市内外报刊上。
姚海洪从小喜爱文学,钻研古诗词,也钻研现代诗和中外文学,并进行实践故文学功底较好,写的文章文笔流畅、优美、感情充沛、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2007年退休后,继续阅读或重读大量中外名著,深受启发和教育,于2015年上半年起,酝酿和写作(白龙港传奇三部曲)即《风波》《风流》《风雨》约150万字,2017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目前又出版了(南汇嘴传奇三部曲)《海啸》《海神》《海恋》《浦左剑月》约150万字。

姚海洪的戏剧创作艺术略议之一
今 音
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日子里,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中国作协会员姚海洪出版了一部戏剧作品选。收录了《抗日女英雄—叶嫂》《周大根—打响浦东抗日第一枪》《青春颂歌》(红衣小寄妈)、《曙光灿亮浦东》《浦东抗日英雄》《家国情怀》《浦东记忆》等七部大型沪剧。
一、第一部大型七场沪剧《抗日女英雄—叶嫂》和以其为主的人物铺排与结构关系。当年只有22岁,为了掩护同胞,却被汉奸同学23岁的徐新指认出卖,最终被日本鬼子杀害。留下了一个8个月大的孩子。围绕叶嫂短暂的一生,则用七场沪剧将之作了浓缩处理,其特征在于先显情,后显力。比如情于第一场《送别叶桥》与丈夫分别时的眷恋之情。其中,将要撤退至浙江四明山的丈夫叶树荣和妻子叶嫂有一段对白,“树荣,昨夜,我们上巫山做襄王和神女时,我感觉和上次怀儿子时感觉一模一样,太爽太动人心弦了,而且这几天是排卵期,我估计,女儿已在我子宫里了……”“叶树荣(见周围近处无人,扑上前猛地亲了叶嫂一下)(白):太好了!”这是作者对人物作了情浓的处理,同时也凸显了人物的正常心理诉求。但前提是以情到深处天地动生发而来。
像这样的沪剧创作,只是对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创作作了一些颠覆。就是能够把表示男女情爱的对白,也有分寸地摆到了剧目当中。而这对年轻夫妇的爱情质量与升华,作者是通过对一个汉奸徐新设计和安排出来的。徐新是叶嫂的同学,23岁就投靠了日寇与汪伪。叶嫂在和徐新这个人物的比较中体现出来的是革命党人的一份骨气与追求。于是就能够看出,戏中的人物典型并不是单单依靠以树立为手法,而是通过比较的手法,从而把叶嫂的这份骨气和精神凸显出来,主要表现是在面对汉奸徐新时的大义凛然。叶嫂为了保护三个新四军干部而壮烈牺牲。
这时候,作者在处理这样的人物关系时,尤其注意和把握了人物的情感色彩的分寸。比如,叶嫂在面对爱人叶树荣要撤往四明山时的依依不舍,和面对徐新要让叶嫂指认新四军三个干部时的愤慨表达。看得出作者在塑造一个英雄的同时,也兼顾到了从一个女性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反映出来的应有力度。作者对此也作了充分的铺垫与托出。
比如,充分铺垫是指从第一场“送别叶桥”、第四场的“小海治伤”最为典型。同时也和后来发展的第六场《叶桥蒙难》第七场的《壮烈牺牲》形成了一个人物性格上的反差。像这样的反差设计,容易让观众和读者,能够加深对抗日战争处于后方的上海浦东抗日武装形势有个充分了解。当然,对这个充分了解也是相对的。比如,相对于对全国抗日战场的认识和局部地区的抗日战争形势的判断。作为如何深刻了解上海浦东地区的抗日战争形势,是这本戏剧选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作用和帮助读者在多想了解浦东抗日战争情形,这本戏剧选也是一份宝贵的历史参考资料。
作者在这部戏当中也重视了反面人物徐新的设计,包括他的出场,比如第二场的“石桥风波”的核心事件是“竹笋”,叶嫂面对汪伪部队黄克中部买笋不付钱时,叶嫂挺身而出,同时也被到场的新四军连柏生部的沈一青化解风险。这也是作者在创作中为叶嫂这个人物最后的大义凛然在夯实基础。让英雄产生的环境与条件显得更加清晰。比如清晰在人物的思想基础的牢靠,而不是像有的剧本在塑造英雄人物时的拔苗助长。
再如第三场的《国恨家仇》的核心事件是围绕日本鬼子收缴叶嫂父亲开店管理费而引发出叶嫂父亲致死。像这样的戏剧矛盾冲突在处理上,作者采取了叠加手法来层层加码,让剧中人物都能够在围绕叶嫂这层关系上,对事件发生的态度在展开。
第四场写到了小海的治伤事件,这时候汉奸徐新上场了。作者在设计叶嫂和徐新这两个人物的时候,注重了采用互相衬托的手法,比如,用徐新的卑劣来衬托叶嫂的高尚以及一种革命精神的弘扬。如果抽掉徐新这个人物,也会使得叶嫂的形象打一些折扣。
因为,观众对徐新越愤慨,就会对叶嫂这个人物越加尊敬。由此产生的戏剧效果,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正在进行当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创作过程中也可以看作是属于相辅相成的两个侧面。比如徐新这个反面人物从第四场中场上场,一直到第七场叶嫂牺牲时止。尤其在第四场,作者设计了一次事件变化的转折,也就是汉奸徐新言必之后的安排下场,接着就安排新四军濮光星、沈一青等四人上场。这属于舞台处理上的时空变化与浓缩处理。其中一个手法在于止。
这个止就是能够做到对剧情和场景发展的有度和有效控制。这是需要在创作上体现技巧的是,必须要兼顾到剧情的需要和舞台效果等多个方面,然后再去结构剧本,于是,这个剧本的针对性就强了。
又如第五场《正气凛然》的核心是在于叶嫂识别了徐新的真实面目是少校特务,对他进行的规劝。像这样的场景和对话设计,主要从刻画叶嫂的内在气质上,发挥和起到了作用,也是双向的。如,徐新对叶嫂也产生了怀疑。从剧情需要紧凑的角度去认识,或许更能够理解第五场一开始先让徐新出场,然后再安排叶嫂出场的做法,其实已经用这样的形式告诉观众,对徐新这样的危险人物需要高度警惕。同时也可以认识徐新的破坏作用将会延续下去。这也是表现舞台语言的一种形式。
在第六场《叶桥蒙难》的结构设计当中,作者采用了悬疑手法,用貌似徐新两次闪动作来折射即将来临的风暴。作为提示和悬疑布置,使得剧情在这一集里面逐渐高潮。所有矛盾的集中表现在将在这一集当中得到充分展开,尤其是汉奸徐新和叶嫂之间的关系处理,在这一集里这两个都是点式人物,就是焦点人物。
剧情设计了队伍遭敌与御敌这样的情节,由此把叶嫂也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让叶嫂从正面来面对那些鬼子,尤其是汉奸同学徐新。在第七场里面有一个细节,徐新让叶嫂答应他,两人走在一起,被叶嫂拒绝,于是,徐新向鬼子说出了新四军伤员的真实身份。最后鬼子诱降不成,当众杀害叶嫂和其他两个新四军。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八部,合集三部。现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