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微 信 诗 歌 学 会
安 徽 分 会
(第4期 总第004期)
本期诗人:倪雯 黄冬松 山中子 侯朝晖 姜仲华 白海燕 吴咸文 施训洋 黄祥 贵 筱竹 马云 方辉利(排版不分前后)
本期编辑:倪雯
痛
悼
袁
隆
平
1930-2021
巨星陨落!袁隆平院士逝世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我最大的愿望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他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国士无双,致敬,缅怀!
中国微信诗歌学会安徽分会第一时间向会员组稿,以诗歌专刊方式集体悼念、缅怀这位给予中国人饭碗的伟大“农人"…
袁隆平:中国新时代神农
文/倪雯
1、击退“饥饿恶魔”
人类,从远古农耕文化逶迤而来
“吃”,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命题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世纪中期
中国正饱受一场自然灾难的蹂躏
饥肠辘辘的叹息在祖国上空低回
正是这危难时刻
从农校讲台走出一位青年
他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以高度责任感向“饥饿恶魔”发起了挑战
他跳出无性杂交水稻学的怪圈
他说:“外国没有搞成功的,
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他坚信“雄性不育植株”一定存在
他以非凡的勇气大胆创见、科学求证
自此,这位身体清瘦的“农民”
或踏着自行车穿梭在窄小的田梗
或头顶烈日脚踩泥泞
在荒野滩涂,一穗一穗地寻觅
寻觅那从未谋面的“宝贝”
科学探索的道路哪有捷径哪有侥幸?
他像一颗会行走的钉子在大地搜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凭着永不服输的执着
为了“让中国人一天三餐吃饱饭”
他宁愿呕出一颗心来
兑现自己铮铮宣言!
1年,他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
2年,他实现“三系配套”使猜想成为可能
为了观察
他昼夜坚守在试验基地
3000多次失败并不能浸蚀他坚强的灵魂
他相信: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8年!他终于成功培育出“东方魔稻”
破解了世界难题!
实现7%的土地养活
占世界22%人口的伟大创举
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
这其中的艰辛谁能体味?
谁又能诠释其中的价值意义?
他,一个人
完成了2亿农民的活计!
他是谁?他就是袁隆平
1930年出生于北京知识分子家庭的
世界级农业科学家
一位比农民更像农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2、让世界远离饥饿
他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功勋
但是,世界还有8亿多人口在饥饿的边缘
一定要把粮食产量推向更高水平!
“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当他将大爱的目光投向人类
再次打破束缚
提出“野败”杂交新假定
面对新课题
他锲而不舍砥砺前行
在野稻出没的广袤天地
寻找“芝麻开门”的“秘笈”
他一次次实现自我突破与超越
在世界水稻史上遥遥领先:
三系配套、强优组合、两系法、超级稻种……
中国餐桌上60%的米饭来自他的王国
30多个国家引种大面积种植
国际水稻研究所长尊他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美国前总统顾问说:“袁正引导我们
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在星空闪烁
他获得的国内外荣誉比稻穗还要沉甸甸……
而这一切,竟抵不过一个场景:
“这里的稻子种得好!”
像清风拂过他高洁的心灵
续写“神农”不老的传奇
半个世纪过去
他始终保持初心
虽身价千亿
依旧朴素清廉
虽功成名就
依旧心在田野
纵时光荏苒
他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耄耋之年
他再发宏愿——
种出“海水稻”
多养活2亿人!
因为,中国还有15亿亩盐碱地!
因为全球还有143亿亩盐碱地!
因为他听见
饥饿的人们发出微弱的呻吟!
时不我待啊——
他放下“禾下乘凉”的心愿
以88岁高龄
带领团队身体力行
无私奉献他毕生的智慧
为了尽早突破海水稻种植新课题
为了尽早让寸草不生的海滩变绿茵
为了尽早让盐碱地飘出稻花醉人的芳菲
世界,原来可以这样美好纯粹!
袁隆平,一个让国人无比骄傲
让世人无比敬仰的
名字,像一座丰碑
在世界粮食舞台续写“神农”不老的传奇
(注:本作品于2018年工作于某单位而作)
稻田的忠实守望者
———悼念“杂交稻之父”袁隆平
文/黄冬松
你走过多少田野
历经多少风霜雨雪
头戴草帽,奔走四方
每一滴汗水,都是一颗灿烂的种子
让人们远离饥饿——
最质朴的理想,稻花一样美丽
谁能看见,谁能理解
那疲惫的身影,满身的泥土味
纵使在极端年代,你依旧
在水田里,摸爬滚打,不倦试验
国人笑了,世界粮农组织笑了
你的名字,代表了一种伟大,一种奉献
看,成千上万亩水稻魔幻般问世了
噌噌上升的,是产量,更是东方民族的尊严
捧起饭碗,我们会想起你
望着水稻,我们会忆念你
民以食为天。还有什么,比得上你的功勋
还有谁,让苍茫厚重的大地镌刻着墓志铭
透过泪水,我仿佛又看见你
挽着裤腿,走进田野
你守望稻田,守望着你的梦想
稻花香里说丰年,禾下乘凉好惬意……
此后禾下少一人
----悼念袁隆平院士
文/山中子
在一株稻禾的面前,
我们愧称诗人。
在广袤的大地上,您戴着草帽,
播撒良种,点石成金,
写下万千行,人世间最壮丽的诗篇;
亩、公顷、平方公里,斤、担、吨
这些沉甸甸的词,是诗的计量单位。
播种,收获,汗水和辛勤,亲近土地
是诗的永恒的主题;诗的每个字
都是阳光,雨露,温暖,喜悦的形容词。
您是一位父亲——“杂交水稻之父”,
国士无双,功在千秋,一辈子的农民,
这是最恰当的比喻。
呜呼哀哉!——先生,
且请一路慢行。
向一粒种子致敬(诗二首)
——痛悼袁老
文/侯朝晖
作为神农氏的后裔
您是一粒品质优良的种子
您有金黄的肤色,和
白玉般纯洁的心
您,用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喂养亿万饥饿的同胞
但愿,他们的身体更加强健
灵魂,更加高洁、丰盈
如今,您安睡在母亲的怀抱里
这片热土,将是您生生不息的温床
您将会有更多的子孙
在茁壮成长,分蘖、扬花、结穗
一粒种子的重量
有谁能说得清,一粒种子
究竟有多重?譬如像您
坚实、饱满,却总是
谦逊地低垂头颅。时常
两眼含着泪水,如同晶莹的露珠
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如今,您陨落了
所有的种子纷纷低首、含悲
向您默哀致敬
七绝•袁隆平
文/姜仲华
心系民生日夜忙,端牢饭碗第一桩。
田间风雨曾相伴,满眼秧苗为你香。
致袁老
文/白海燕
你走了
悼念你的诗句
何止千千万万
但是,合起来
也没有你手里的
一粒稻穗重
您,走了
文/施训洋
小满刚过
麦穗儿闪着金光
馍香在路上
择菜做饭时
噩耗来袭
说,您走了
默默地双手合十
辟谣
铺天盖地的祈祷
为您
午饭后
您,还是走了
在这麦收季节
稻田里杂交水稻的秧苗
是您不朽的丰碑
端在国人手中的饭碗
是您另一种永生
悼杂交稻之父袁隆平
文/黄祥贵
二三个村民在田间
播种,省略了
曾经的泡种、催芽、下秧
拔、挑和栽插
她们只用小簸箕端着
二三亩,两个小时就收工啦
“如今的田真好种”
“如今的农民真好当”
可是她们不知道
就在她们挽起裤脚的一刹那
科学家袁隆平的眼睛就闭上了
她们要是知道袁伯伯走了
肯定会用自己的泪水
再泡一次手里攥紧的杂交稻
我有一个梦(诗二首)
文/筱竹
我有一个梦,
叫“禾下乘凉梦”,
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
穗子有扫帚那么长,
籽粒有花生那么大,
我看着好高兴,
坐到稻穗下乘凉
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
一个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
去了远方……
做一粒好种子
昨日小满
今天您就离开了
小麦青青大麦黄
风和日丽遍地香
禾下乘凉梦里想
泱泱大国齐颂扬
做人就像种子
稻田守望者
文/马云
禾下乘凉
你的梦夸张
却又实在
稻覆全球
你的梦豪放
而又温馨
田埂上
你踩出的每一个脚印
无不轮廓清晰
草帽下
你目及的每一粒稻谷
全都诗意充盈
知道饥饿的滋味
所以——
立志成了一名稻田守望者
为了国人的碗里
能盛满珍珠般的大米
九十高龄的你
竟自诩90后
仍痴情地蹲守在稻田里
长得比农民还农民
可在天际飞行的一颗小行星
恰是因为你
而拥有了袁隆平的命名
你是一颗璀璨的科学巨能之星
——悼袁隆平
文/方辉利
随地球日夜奔袭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的时针
把袁隆平定格在水稻禾下能乘凉中含笑
共和国勋章
闪烁着一粒米改变中国命运的光芒
就在不久前,仍出现团队身影
探讨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方案
把钟爱一生杂交水稻事业的脚印
烙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
回眸走过崎岖的小路
袁隆平跨过世界水稻育种“禁区”
“孕育”了杂交水稻论文
开启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序幕
首次发现了“野败”
实现三系配套思考思路
印证增产的先声理念
国际水稻所在菲律宾育成并释放
首个国外的商业化杂交水稻品种……
湖南油菜作物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
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袁隆平开创性工作,前瞻性战略方向
让世人震惊
是杂交稻研究领域的“旗手”
每一次的转型升级
都是领头的“操盘手”
每一次攻克
需要八九年,甚至几十年“折腾”
每天起居第一件事是下田
每天第二次问诊“烈焰”的中午
他血液里流淌着杂交水稻
他的初心是更高质、更高产的梦想
他的脑海里刻上一幅杂交水稻种植的“活地图”
能精准报出某个经纬度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
袁隆平,你是人类生命延续中
一颗璀璨的科学巨能之星
禾下乘凉梦
文/雍成胜
题记:向杂交水稻之父袁公致敬!
大地上
有位农夫一生
都在稻田里
种稻子
今天,他的稻田里多了
一片云
1
END
中国微信诗歌学会安徽分会
顾问: 王寒山 朱鹤年 孤城 李商雨
会长: 黄 平
副会长:孙启泉 李劲松 方华
秘书长:倪 雯
副秘书长:梁作成 王恩斌
编辑部 主任:黄冬松
编辑部 副主任:苏东山 朱先贵
外联部 部长:李远波
外联部 副部长:张承斌 端琼
投稿邮箱:1793174454@qq.com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