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感恩之心看待袁隆平
文/梅仁
惊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伟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今天逝世,深表悲痛。在此节选曾发表的同题文章,致以悼念——
袁隆平一生以水稻为伴,他是一个农业科学家,更是一个与农民为伍的农民。记得他获中国英雄人物荣誉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念了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我赞成这样评价袁隆平。
据袁隆平科研团队核心成员邓启云介绍,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在选育常规稻的过程中,袁隆平发现了一个“鹤立鸡群”的优良植株,他以为是自然突变,将其收集来做新常规稻品种育种。种出来的结果,让他大失所望:该植株后代群体产生了严重分离。不过,由此,袁隆平根据孟德尔遗传学里的遗传规律,推测该植株的“植株高大、产量超群”表现,是“杂种优势”。
袁隆平开启了我国水稻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杂种优势是自然界普遍现象,但要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则绝非易事。袁隆平团队经过8年“折腾”,才将其一一攻克。据介绍,袁隆平得出“自花授粉作物有杂种优势”的方向性判断后,才有人跟进尝试做杂交育种和亲本选育试验。初期结论显示,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杂交种产量不如亲本产量高,但杂种适应性强,在中低产田明显增产,且抗病性也更强。“这就是杂种优势。”他说。
此后,通过技术改进,我国实现了杂交稻稻谷产量大幅提高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让业界对袁隆平佩服的,还有他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年我国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不到六年时间,在国际上都尤为惊人。袁隆平的原创性发现,在于开创了杂交水稻学科和杂交水稻产业。“袁先生是杂交稻研究领域的‘旗手’和战略家。在他科研创新思维指引下,科研工作者才知道怎么去寻找和创造不育、保持、恢复系等材料,进而培育杂交稻组合。”专家朱启升如是说。
据《中国农业科学》等论文数据,20世纪70~80年代在同等肥力水平条件下种植杂交水稻与常规稻,杂交稻比普通常规稻产量增产幅度在20%以上。这成为三系杂交稻在短时期得到大面积推广的“群众基础”。“在超级杂交稻研发起步阶段,我们尤为关注如何提高产量,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在袁先生带领下,我们着力研发既高产又优质的超级稻,并已得到实现。
不少农业科学家承认,袁隆平还有一项杰出贡献,就是他“保住了”两系杂交育种,这种现下的主流育种技术。在袁隆平领衔全国两系法育种不到两年,就遇到了一个特大“坎儿”:1989年夏季前,业界普遍认为两系不育系育种只受光敏影响。不过,1989年夏季的一场异常低温,导致了两系不育系材料不稳定,导致了全国两系育种大面积失败。一时间,科研界普遍“唱衰”两系育种。这一研究,甚至一度被国家和科研人员放弃。袁隆平顶住高压,积极带领大家寻找大面积制种失败的原因。通过重新研究两系不育系的光温敏特性,建立了确保制种安全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程序”,使两系法“起死回生”,最终从研究走向了生产应用。如今,袁隆平团队研发的品种,在市面上也不“罕见”。团队研发的Y58S系列杂交水稻品种,连续三年每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成为当时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系。Y两优系列品种,截至目前累计推广达2.5亿亩以上。“
当然,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不只是需要袁隆平一个科学家,而是需要更多像袁隆平这样执着著于农业研究的科学家。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舞台是所有农业科学家共享的,每个科学家都有在舞台上施展才华的机会。每位对当代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都得给予褒奖。

长按二维码关注 衡湖诗苑 衡水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