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伊通河
长波澹澹翠峦横,
凫鸟鸣飞浪有声。
习习飔风拂襟袖,
葱葱绿树隐流莺。
浮云漠漠山村远,
落日依依水色明。
千古沧桑博谁笑?
万言难诉我衷情!

七律·伊通河怀古
伊河白浪似琼浆,
未入愁怀已断肠。
泣睹新波悲逝水,
凝观故迹起清商。
哀鸿切切投寒塞,
南冠凄凄戍冷疆。
梦里徒思桑梓地,
人间无处话温凉!
注:哀鸿指流民,多为闯关灾民,南冠指流人,多为“罪犯”或战俘。


(伊通七星山火山群之一——大孤山)
七律·吟伊通州舊地
伊通风物不寻常,
旧史新篇有锦章。
天赐七星华宝地,
皇开千壑柳边墙。
封山划禁行围猎,
拓水修漕运战粮。
圣祖吟诗留驻跸,
龙兴之固若金汤。
注:七星指七星山火山群,千壑柳边墙即柳条边,封山划禁指吉林西围场,运战粮句指伊通河航运,为雅克萨战争运送粮食辎重等,并取得胜利。龙兴即龙兴之地,东北是满清的发祥兴起之地,此时(指康熙时期)伊通并未设治。

七律·新伊通
伊河千载历沧桑,
两岸魂牵是我乡。
翠谷幽林藏锦雉,
黑田沃土种蔬粮。
山清水秀民风古,
物富年丰政气昌。
墨客骚人赋诗句,
与时俱进步康庄。

伊通县注释:
北越山海关,再跨辽宁,在白山松水的吉林省中部,在伊通河、东辽河上游,有一方神奇秀丽之地,这里水草丰美,人杰地灵,神秘的七座孤山,拔地而起,呈北斗之列状,故曰“七星山”。其境更是我们的母亲河——伊通河的发源之地。
伊通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众多部落。南北朝时期,为勿吉白山部所属,金时,属东京咸平路,明末境内大部分为海西女真叶赫部所属,东南部为辉发部之一部。
这里的人们刀耕火种,披荆斩棘。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并谱写了光辉灿烂的文明。
有清一朝,1728年(雍正六年),设镶黄、正黄二旗公署,隶属永吉厅。1814年设伊通河分防巡检,属吉林厅。1882年(光绪八年)建立伊通州,隶属吉林府。1909年升为直隶州,1913年改称伊通县。
在大清“从龙入关”以后,顺治帝又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令,便陆续有直、鲁、晋、豫的灾民先行闯关。我的祖上就是在清后期从山东闯关入境的,落脚之地属伊通境内,就是靠近柳条边边里的勒克山镇,即今天的长春市乐山镇,因其离长春市很近,后划归长春境所署。
在康熙时期,京师皇华驿盛京——吉林大驿道修竣,横贯伊通,并设有驿站5处。这为境内的经济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伊通之境属吉林西围场范围内,光绪七年西围场驰禁,招民垦荒,境内人口日增。境边有柳条边(新)经过,康熙帝和乾隆都曾在伊通境内驻跸吟诗,为人所共知。
故我对古伊通之土地,尤有特殊之情感。感祖上生计之艰辛,创业之艰难,且为血脉之传承,家族之兴旺而历尽了无数磨难,今人又岂敢忘却乎!
遂每经此地,眺望伊通河之烟波浩渺,心亦如其波涛之汹涌。故常做刍文,而情之真切,当如白璧而无瑕哉!


作者简介
董伟:汉族,笔名耕读人,生于七十年代;祖籍山东省,现居北国长春。热爱生活及中华文化;《世界诗人》签约诗人,中外华语作家文学院院士;藏书常叹版非老,作诗尤恨境不深

(本文作者摄于伊通河长春段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