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宇杯征文0468】

欢快的锅庄
文/旷琪
“你们这是......”
张珩见大伙都穿着节日的盛装,不由一愣。
阿托村长笑道:“张书记,大伙听说你要走了,都嚷着要来给你送行。”
村民们点着头,笑嘻嘻地看着张珩。
“我们是离县城最远的村,有七个少数民族共同居住在一起,以前经常因为水源问题发生争斗,现在多方便,水龙头一拧,水哗哗的,多亏了您啊……”阿托诙谐的语言把大伙都逗乐了。
“张书记,这是我们今年结的核桃。”
“张书记,我家的羊又产崽了。”
......
大伙七嘴八舌向张珩汇报丰收的成果。

“这要感谢党中央的扶贫政策好!大家抓住机遇,不怕苦,不怕累,用勤劳的双手,摘去了贫困的帽子。以前外面的人称我们是一穷二白村,现在咱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家通互联网,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知强多少倍呢!”张珩激动地说道。
“张书记,我要给您道歉。”布依族青年德木走了出来。
德木红色脸说,“当初认为你们是来作秀的,干不了三个月肯定会走,没想到你一干就是五年,我真是有眼无珠。张书记,我给你赔不是。”说着就要下跪赔礼。
张珩一把拉住德木,笑道:“我要感谢你呢,你用祖传秘方治好了我的腰痛。”
张珩回头对两个小年轻人招呼道,“你们什么时候请我吃喜糖呢?”
黑牛朝阿诗玛眨眨眼。
“等新产品上市成功了,再说......”阿诗玛说完害羞地低下了头。
“好哇,年轻人就要有这股闯劲。”张珩朝他俩竖起了大拇指。
只听歌曲响起: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大伙欢呼着涌上前,手拉手,跳起了锅庄。(599字)




旷琪,女,税务工作者,达州市作家协会、达州市诗词协会、达川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寓闪小说会员、中寓闪小说达州创作训练基地理事。闪小说、小小说、散文、诗歌200余件在《四川税务》《金沙文化》《达州日报》《达州晚报》《川东文学》《巴山文艺》等报刊发表。



锅庄
(藏族的民间舞蹈)
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简介
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锅庄”一词由来已久,是“卓舞”的俗称。“卓”是藏语的译音。根据昌都锅庄的歌词和民间的传说来分析,卓舞这个民间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卓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赵尔丰等撰写的《请史稿》卷一百一、志七十六乐八中记有“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日大锅庄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黄蓝二带,交加十字。”这种对藏区锅庄的描述,解放初期尚见于昌都的寺庙锅庄。
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模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骤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风格特色
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嘹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情谊得到升华。

昌都锅庄舞
昌都锅庄中男女老幼皆可随意加入或退出跳舞队伍。只是男女领舞不能随意更换,若需要换也必须是大家公认的嗓音好、歌词熟练且又能压得住阵的人才能有资格出任。锅庄之所以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在于其不受地点、时间、人数限制。即喜庆节日、平时均可跳;农牧区、城镇、宅内和宅外也可跳;少则几个人,多则上千也可跳,这种表演形式,可以充分表达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
昌都锅庄通常分为“曲朝”(寺庙锅庄)、“仲朝”(牧区锅庄)、“王朝”(农区锅庄)3种。曲朝普遍是在寺院宗教节日的时候跳,迎送康区大活佛时也跳。这是一种庄严、隆重。充满宗教气息的舞蹈,男男女女为祈祷来生幸福而献给神佛的舞蹈。清朝乾隆年间,这种舞蹈被引进当时的京都——北京,成为宫廷朝庙乐舞的组成部分。而农区和牧区锅庄则更为热烈奔放,充满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