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胡晶清,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作协会员。
建党百年征文
智答日本专家询问纪
胡晶清
如果追溯历史的大运河,从吴王夫差卧薪尝胆开始,已有2500年的岁月划过了扬州的长空,其无数穷人酸甜苦辣,无法用语言表达,直至新中国成立,扬州与华夏古老文明一样获得新生。
扬州开通火车了,其站场设计规模、原材料结构,站台雨棚等在当时堪称全国或亚洲第一,每天子女陪父母,爷爷、奶奶带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第一次乘坐火车的人群络绎不绝,人们穿着盛装,喜气洋洋,火车站工作人员男的帅、女的美,那是旅客们公认的。据说,市有关部门招工的标准是:男生个头1:70以上,五官端正、仪表堂堂、退役军官、退伍军人优先。女生个头1:65以上,对她们要求比地方单位招工更严,五官端庄秀丽,气质优美而不妖,服装庄重而文雅,车站36名男女职工是在3000余名社会男女青年当中挑选的,主考官是冷面美女、业务过硬的站长孔跃群女士。考生需政治、语文、数学文化课过关,面试过关的可谓是百里挑一,仅招36人,有人说:到扬州站坐火车,最美丽的风景线是帅哥、美女,接待国家高层领导、各部委和各地方党政、人大、政协、企业领导来视察、参观、学习,在候车室、贵宾室接待的礼仪、上茶、水果、糕点,那更是十分讲究,礼仪职工经过特别培训;男职工即使当过兵也要经过岗前培训,合格者方可上岗。上班男女青工统一着装,穿着藏青色春秋装、夏装、冬装格外引人瞩目,她们能歌善舞,女生小合唱、男女生大合唱、独唱各领风骚、乐队在工会干部罗耀华指挥下,震撼候车大厅,飘香扬州瘦西湖湖畔,不断引来等车旅客的欢声笑语、评头论足、阵阵掌声。
扬州火车站于2004年5月1日开通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到车站剪彩,视察工作。他表示宁启铁路线的建设,对完善华东网,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正在实施本战略计划。
为了推动国家高速铁路发展,国家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地级市党政、人大、政协班子大都派有代表到扬州站参观学习,为进一步做好我国高铁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7年春暖花开之际,扬州火车站来了一拨由铁道部有关部门领导陪同的一组外籍贵客,参观扬州火车站,带队领导指示,要由车站党政领导陪同讲解车站综合性问答,站长刚刚送走一波贵宾,尚未休息。不用说我这位中心站书记毫无条件地接受了这项光荣任务。
这是今天接待的是第六波大运河水“浪打浪的洗礼”贵宾。说时迟,那时快,接手机时间不长,两部小车已经来到中心站大门口停下,我朝大门警卫举手示意,电动门立即自动打开了,我和孔跃群站长热情迎上前去,与铁道部国际合作司日本专家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孙昌国主任、日本专家办公室(JICA长期专家)中村纯治、昆 吉德等领导和中外嘉宾、上海铁路局有关陪同领导、翻译表示欢迎。接着,在车站广场花园、山坡绿化带、候车大厅、雨棚、站台、地下道、出口处、公交站等地,大家彬彬有礼边走边聊, 来到候车大厅二楼,居高临下参观扬州浓缩景点十五壁画,突然,日本(JICA长期专家)中村纯治先生打断我的讲解,提出一个酷似严肃的问题:“你们一个地级市的火车站建设的成本好像比日本国的皇宫的费用还高,这是为什么?”
毋庸置疑,这位中村纯治先生话中有话,话中带刺的表达方式令人十分反感,考验我的睿智回答与历史常识。
我立马转头面对壁画,内心表示暗暗不满,同时略加思考回答说:“那我们就粗线条回忆一下,日本国文化来源于大中华五千余年的文化历史一部分,其中包括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方文化、鉴 真和尚东渡文化、这里边就包含着建筑文化。日本皇宫只有一千余年历史,日本缺乏矿石资源,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系木质结构,因为香火不断,多次发生火灾,再烧再建,价格低廉。
而我国矿石资源丰富,冶炼技术历史就超越了日本皇宫建筑历史,扬州火车站的建筑规划、设计、原材料采购、冶炼、半成型、运输、组装、内外绘画艺术设计、文化底蕴的表达形式都体现了数千年中华历史、大运河历史、近代中国历史、壁画上的东圈门、瘦西湖、扬州八怪。唐朝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所做的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都有自己的故事、诗句与远方------听到这里,大家不住地点头称是。
孙昌国主任拿出名片,邀请我在方便之际携夫人与孩子到北京旅游,当尽地主之谊。中村纯治先生也拿出名片:“感谢胡先生令人满意的讲解,到北京请你吃烤鸭。”在愉快的氛围里,其他陪同领导面露微笑,纷纷伸出大拇指表示赞赏,大家握手告别。
2021年5月18日
【今音评论】
对比在于一道分水岭
这篇散文提出了一个容易被模糊的问题,那就是新中国前后的变化与转折,是在于解放前后的变化,尤其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和平与安稳的社会生活秩序。作者的立意也非常清楚,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的历史进行观照,不难发现,文中所提及的扬州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
这个标志是第一段的“从吴王夫差卧薪尝胆开始,已有2500年的岁月划过了扬州的长空,其无数穷人酸甜苦辣,无法用语言表达,直至新中国成立,扬州与华夏古老文明一样获得新生。”
散文利用作者与日本客人的一段对话,来验证第一段其中的说法成立。这也是作者的底气,它来自于对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的大致了解,否则,不会与日本客人对答如流,而且利用这样的场合,弘扬了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
它的焦点就在于日本客人拿扬州高铁站的建设规模,和日本的皇宫建筑比谁奢侈和谁豪华。在对外接待工作上,作者凭着自身的政治素质优势和文化底蕴,潇洒地解除了这样带有别有用心的提问风险。体现的是睿智。反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立场不坚定、如果知识不渊博,要想抵御这样的软攻击的难度非常大。
这个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场实实在在的较量。于无声处听惊雷,说得就是像这么一种情况,一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种知识与人格力量对比的情况下,该如何处置与应对的问题,已经在这篇散文当中得到了迎刃而解。
对比在于一道分水岭。从智慧眼光的角度,从亲身体验和经历的角度,从实事求是的角度等,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化,这篇散文又提出了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手摸良心说真话。于是,这篇散文实事求是的眼光也尤其被提升到了一个高度,那就是提高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方面来了。
这时候,散文里面有两个重点就凸显出来了,一个是散文的第一段,作为人物区别历史和看待历史的眼光、立场和态度。另一个重点是第八段。散文一共九段,很明显,从结构上看,第八段起着压轴的作用,它起着垫底和夯实的作用,比如,垫弘扬中国人民优秀文化的底;夯实在关键问题上认识趋于更新的基础。这篇散文的背景写于2007年,距离今天有十五年时间。
在这个五年里面,扬州地区又有了不少新变化,而能够给这些带来变化和效益的是这座扬州高铁站。从它的规划、施工、开通运行,无不凝结着各条战线上的人的心血与付出。今天,作者把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用散文把它介绍给读者,是想传达这么一个道理,中国始终是在艰难与险阻的情况下,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八部,合集三部。现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