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律新诗大体上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呢?既要继承我国几千年的诗歌传统,又要汲取几代新诗作者的经验,还要考虑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综合起来,我认为要具备以下三点:
第一要讲究韵脚。用普通话的读音押韵。可以隔行押韵,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转韵。但不能全不押韵。 第二要讲究节奏。上句与下句的顿数要相等。可以有规律地变化,但不能是杂乱的散文的分行排列。 第三要讲究建行。一首诗应有固定的行数,可以先分为四行的,八行的,十六行的,多行的几种,而以八行的和十六行的两种为主,即将近体诗的绝句与律诗各扩充一倍。 第四要讲究对仗。今天不必要再去对应平仄,但设置一定的对仗句,也是具有审美义的。当然这种对仗除了不再是平仄上的调换,也不必再是词性的相对,只是词意或句意的相对就可以了。
下面,我来举例说明(为节省翻查时间,诗例皆引用拙作)。
3.单双音词交替的。如:冬天对不起我,我要对得起春天;我的纷飞的大雪,在狂风中失去了家。4.押多音词的。如:从埃斯特拉贡姆,到多瑙波格丹尼,从山丹德勒到布嘎茨,从巴拉顿回到布达佩斯。
有│泰山│还有│黄河。
关于行数就不用举例了。
小胡子小烟斗常进入我的梦中。
以上仅是我个人在写作新诗中有过的一些实践,也是我的一些粗略的想法,仅供致力于建立新诗格律的朋友们参考。它与自由体的新诗并无矛盾,因为二者可以而且应当并行发展。 用什么诗体写作,是一切诗人的权利(我是什么诗体都使用过的);喜欢什么样的诗体,是读者自己的选择。也是“百花齐放”的应有之义。 但是不管怎样,新诗必须同散文分道扬镳,因为新诗已经被散文化逼上了绝路,必须向音乐性回归。
高平,男,1932年4月出生,汉族。诗人,作家。17岁前在山东济南一中、济南师范上学。1949年8月参军,曾参加解放四川、西藏。历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战斗剧社、西藏军区文工团及文化部创作员,甘肃省歌剧团编剧,甘肃省文联专业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曾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团的成员或团长访问匈牙利、马其顿。
高平先生是1950年代初期在西南地区涌现的军旅诗人群中的一员,如今已近90高龄,仍然保持旺盛活力,还在开博客,写诗,写评论,大约算是绝无仅有了吧?他一贯支持新诗的格律建设,最近欣然应允担任咱们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院推出的公众号顾问,并且很快发来这篇短文,给予支持,我当然非常高兴,不能不面向西北,遥致敬意!惜乎太远,不能面呈美酒与哈达。
正如短文中高平先生自己宣称的那样,他“什么诗体都使用过”,包括诗词,还首创了新诗中的“二行诗”,是一位“多栖诗人”,而且小说、散文、评论都写,是一位当今罕见的文坛、诗界“通吃”的全能型文学家!他的意见与经验,非常值得珍视,值得格律体新诗的同仁们认真领悟,学习。作者简介
万龙生,笔名诗酒自娱,1941年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移居重庆。1957年在《星星》诗刊发表处女作,出版了多种诗集、诗论集。曾任江北区文化局局长、重庆日报副刊部主任、《重庆文学》副主编等职,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重庆艺苑》副主编、“东方诗风”论坛名誉站长、《渝水》诗刊主编等职。在新诗格律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中有独到建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