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花团簇锦的春日,便迎来更加葱茏的夏季,为了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和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让“五.一”劳动精神和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进一步弘扬光大,同时进一步为了拓展党员学史明理,学史崇德的思想境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梅花小学全体党员,在校总支部书记教育助理王学明同志带领下,乘坐中巴车,驰往"春到上塘"纪念馆,接受党性锤炼教育。
透过车窗外望,沿途风景秀丽,路两旁繁花点点,绿草如茵,成片的油菜,虽然花开旺期已过,但还没有来得及凋谢的油菜花,依然金黄明艳,麦田一望无垠,抽齐的麦穗,在轻风吹拂下,绿浪翻滚,向我们点头示意,预示着今夏丰收的好兆头……临近上塘,路西一侧塑料大棚,依次座落,棚内各种反季节蔬菜,葱绿无比,长势旺盛,有一种"春到上塘"浓浓的气息。
我们不知不觉巳到纪念馆广场,下了车一眼就望见纪念馆上面镶嵌着"春到上塘"四个大字,鲜红夺目,纪念馆的外形,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舰,纪念馆始建于2008年6月,位于“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纪念馆在2008年12月,巳经正式对外开放。
我们一行人,在讲解员陪同下,依次走进纪念馆,纪念馆分上下两个展区,一层为“春到上塘”成果展示区,上面一层是存放农家物件展览区和供参观人员集中学习服务。我们随着讲解员的指引,依次观看,一幅幅上塘人民不畏风险、锐意改革、脱贫致富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仔细倾听讲解员逐一解说,观看每一幅画展和文字注解,思绪的闸门一下打开,仿佛又把我们带到那艰苦难忘的岁月……
一:艰难困苦、穷则思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塘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信心百倍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由于在体制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下,上塘人民虽然经历了29年风风雨雨,人们生活水平,依旧没有多大变化,上塘仍然是江苏省贫困县——泗洪县最穷一个公社,被新华社记者称为"赤贫"的3.6万上塘农民,依然戴着"四靠"帽子,1978夏季又遭遇连续15天"西南干热风"和"百日无降雨"特大旱灾,上塘人民面对饥饿的困扰,他们渴望解决温饱愿望愈加强烈,有的人被迫外出谋生,坚守下来的群众,正在苦苦探寻自己的生存之路。
二:为了生存,挺崖走险,绝境重生。
1978年,由于特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上塘部分田块颗粒无收,纯粹依赖政府"四靠",从根本上解决不了群众温饱问题,在没有任何出路情况下,别无选择,穷则思变,他们冒着种种的风险,垫湖村在张道永带领下,悄悄实行土地包产到户。突破了“一平二调"框框束缚,从根本上调动群众积极性,农民土地收益,当年立竿见影,形成倍速的增长,这一切,全部都被时任上塘乡党委书记张世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于是召开党委会,在全公社二十四个生产大队,公开、全面推广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做法,一场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已经在上塘乡全面拉开。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很多乡村干部为张世明、张道永等人,捏了一把汗,有人说这是搞资本主义走回头路,有人说这是和公有制集体化唱反调,他们面对各种尖锐的舆论和来自上下各方面压力,毫不动摇,仍然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推行“包产到户”,树立改革就是为了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这一宗旨,开启了"春到上塘"的传奇,在当代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上塘人民巳踏入时代的前列。
三:“大包干”遍地开花,上塘旧貌变新颜。
实行“大包干”,“包"出群众的希望“包"出群众的热情和动力,"包"出了土地效益,家家粮仓满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改革给广大民带来了切身利益,有目共睹,同时党中央关于深化农村土地改革76号文件,为上塘人民撑起了腰杆,上塘土地改革成功的范例,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对全国推行"包产到户”形成第一个关于"三农”一号文件,产生积极影响。
西南岗地区通过“大包干”改革,在省委省政府创新组织实施了对西南岗多轮有计划,大规摸“挂钩帮扶”政策,已彻底解决农民温饱问题,面对全面建成小康新任务,西南岗人民自我激励、永不服输的精神,使他们又一次鼓足干劲。西南岗低收入户全部脱贫,人均收入已达14123.17元,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77.62万元,1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已脱贫达标,群众住宅由低矮的茅草房,早巳搬迁到集体村居新楼房,现如今村里有纺织、纯净水、烘干厂等4家企业,以及口罩、电子、玩具等"三来一加”项目,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节约大量劳动力,有很多群众从土地中抽身或把土地流转,在企业上班,或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当初第一个提出“包产到户”致富带头人张道永,现如今成为上塘镇乡贤,虽然岁月不饶人,巳满头银发,成了古稀老人,但是他那一颗为国分忧、为民着想火热的初心未变,他一如既往支持现任村居领导,成立农业股份合作社,让村民入社参股,带动村民提前奔小康,享受更多发展红利。
四:传承创新,再创辉煌。
“春到上塘"精神是泗洪改革创新的宝贵财富和动力源泉,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先行军,敢闯敢干,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沿,把改革创新的基因,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谱写"春到上塘”的传奇。 各个展区 通过大量而珍贵的实物、图片和视频回放,回顾了上塘镇30年前率先改革的艰辛历程,呈现了今天上塘的喜人变化,展望了上塘镇美好的未来。
我们随着讲解员到了第二展区,上面主要陈列农家老物件,通过众多的实物,再现了30年前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公共服务区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土地流转、会务和图书阅览等服务。传统与现代、物质与文明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通过参观,一个个感人事迹,使大家深受感动,一件件陈列的物品,叫人难以忘怀,一段段经典的话语,让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我们一行党员干部,感受到上塘人“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接受了思想的洗礼和熏陶,支委吴耀同志做了现场发言,支部副书记黄春同志,带领全体党员同志,重温入党誓词,校党总支部书记王学明同志,结合参观学习内容,又给全体党员上了一堂生动教育的党史课。
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学习“上塘人”敢于担当、不惧风险、锐意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弘扬“春到上塘”的改革创新精神,倍加珍惜组织的教育培养,更加热爱本质工作,以更加勤奋,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干劲,发挥党员率先带头的作用,以“功成不必在我”勇于担当的精神,全身心地投身于党的教育事业之中,为梅花教育美好的明天,做出积极的贡献。

(编辑:张礼柏,审核:黄春)
注解
1:四靠:指吃粮靠救济供,穿衣靠救济布棉,烧饭靠救济煤炭,用钱靠救济贷款。
2: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
3:三来一加:来料加工、来件组装、来样定做、加工农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