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我在港口带领群众挑鱼塘
缪荣株
1983年9月,正逢农村改革,县委把我作为县级机关第一批知识分子推上了乡镇领导岗位,任港口镇(现姜堰区华港镇)党委书记。
上世纪80年代,坐在卤汀河客轮上经过港口时,向东望去一片汪洋。方圆十几里,水天茫茫一片,10000多亩水面荒芜着。我的前任已经圈了400亩水面,准备改造成精养鱼塘。
我到任时,正是中共中央发展农业的第三个一号文件下发不久,鼓励群众发展多种经营生产。我第一件事就是完成原任挑鱼塘的计划。这件事要做成功很难。
当时,刚刚实行生产责任制,农田承包到户,集体的事少有人问。群众对挑集体鱼塘有疑虑:“挑剩下裤头儿,吃不到鲢头儿!”
我在县级机关待了14年,一介书生,两个刚从村里提拔上来的年轻的副镇长对我这个新来乍到的书记耳提面命:“挑龙溪港鱼塘是个擂台,不管你愿不愿意打,你都得打。打胜了,你就在港口待得下去;打不胜,你就待不下去!”两句话很刺耳,但很中肯。
我对发动群众挑鱼塘的工作十分重视,认真制定了方案,大张旗鼓地宣传了中共中央第三个一号文件,大力发展副业生产。由于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群众说:“挑鱼塘就是中共中央文件!”
那年冬天,,全镇3000多人上阵,只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整治了100多亩精养鱼池,打了一个漂亮仗。这一年过春节,全镇两万多人每人分到了一斤鱼。我亲自撑船送鱼下村,慰问二十多个计划生育结扎妇女,一直送到半夜才结束。
第二年初冬,龙溪港千亩鱼塘第二期工程又趁热打铁,将港北边300多亩已经围成的堤一鼓作气挑成鱼塘。湖里的水抽光后,淤泥很多,这会影响工程的进展,副镇长陈步华带领水利站长王春山等人,卷起裤腿踩着结着薄冰的淤泥,向湖中心走去,试探淤泥的深度,看什么时候开工最适宜?他们的双腿冻得又红又肿,留下了一道道被薄冰割破的伤痕,到了晚年还留下了寒腿病。
二期工程开工后,我打起背包蹲点在溪东村,一连十几天吃住在工棚里。12月底的一天夜半,我刚睡下得知村里要挪柴油机到更低处抽水,以保证第二天不窝工,我立即起身下水塘去帮助抬柴油机。时值初冬,一弯冷月,夜空中下着寒霜,柴油机陷在烂泥里,赤脚下河,粘土块冻得犀利如刀……。
工程在溪西村杨家湾庙门口对岸的一段最为艰险。一天清晨,意外发生了:杨家湾庙门口的大坝由于新土不实,外湖水渐渐渗入大圩,下面突然出现了木桶粗的缺口。大坝外侧龙溪港的水位高出大坝内侧塘底2米多高,坝内外巨大的水位落差压力使汹涌的外河水涌进缺口,缺口像几十条张着血盆大口的孽龙吸水一样,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四周的泥土不断塌陷,缺口越来越大……眼看功败垂成,干部急得跺脚,群众急得直哭。
从粮管所调来的几百条麻袋装土填上去,很快被水冲得无影无踪。群众扛来的成捆的芦苇、麦秸、高粱秸也只打了个水漂就被吸进黑洞。这时候,一个年近70岁的老人大喊一声:“用水泥船塞!”一句话提醒了我。说时迟,那时快,老人把自家的一条5吨的水泥船撑到洞口前。为了使水泥船能够塞进洞,老人又跳上船去指挥众人将前舱填满土,使船负载后一头下沉,一头上翘。我在船上撑着篙子,想用水泥船体塞住洞口。
眼看整个船体连同我快要吸进洞时,一个响雷般的声音喊出:“书记,快下船!”我被一个农民推出船舱,跌倒在洞口外……。
那段时间,我瘦了十几斤,人也黑了,眼里常常布满血丝。老百姓夸赞说:“龙溪港挑成鱼塘一片,四个书记受足了风寒,人人嘴唇上都有一颗红点!”
在开挖集体鱼塘的示范下,后来,全镇所有的庄河全部承包到人。有的承包鱼塘的群众怕政策变,我将我的名字和承包人一起写在上溪庄西边渡船口的墙上,这对壮大承包人的胆子起了很好的作用。
下溪村夏宝鱼父子俩靠肩挑手挖,一年挑成鱼塘14亩,我们在千人冬训班上介绍了这个典型,推动了全镇养鱼事业的大发展。后来,我和夏宝鱼的故事还上了《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港口承包庄河养鱼的胡怀京、沈元生成为名闻全镇的养鱼专业户。农民养鱼发了财,数着钞票笑:“白皮规划黑皮挑,算算收入还是黑皮高。”现在人们到了港口,都说到了鱼窝。
原载《泰州晚报》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1年2月27日已发16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