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以冲突谁之过?
文/葛纪发
最近巴以冲突已持续12天,烈度空前。按照5月12日紧急联合国中东和平进程协调员托尔·文内斯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向安理会表述,新爆发的冲突是多年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最严重的升级。他警告以巴“正面临全面冲突”。
巴以冲突,谁是谁非,谁对谁错?二战后70多年里双方死标白缠,流血不断,成为一个始终解不开的扭结。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前后至1982年的30多年间,与阿拉伯国家发生5次中东战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大量战机、坦克等武器消耗,双方代价沉重,尤其是阿拉伯。之后巴以冲突不断上演,百姓像是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

历史祸根
表面看巴以冲突有领土之争、宗教矛盾的起因;然而究其深层根源还是在历代帝国侵略者身上。
以色列人亦即犹太人。3000多年前祖先希伯来人从阿拉伯沙漠地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 ,建立了国家,后来这个地区先后遭受巴比伦(今伊拉克)、波斯(今伊朗)及罗马(今为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人的侵占,到公元1世纪大批犹太人只得四处流亡,散落欧洲等地。又因为宗教等原因,一直遭受多种势力的排斥和迫害。到二战时,更是遭到希特勒纳粹的残酷屠杀。

犹太人千年流亡,饱受欺压,到了19世纪末,一股犹太复国思潮席卷而起,英美等国出于私利为己所用,支持犹太复国,于是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返回离开几千年的故土——巴勒斯坦地区。而居住了千余年的阿拉伯人,受到了冲击挤压。犹太人要逆转自己的命运,巴勒斯坦人不甘被分割流亡,冲突即不可避免发生。到了二战结束,美国主导世界,促成联合国有明显缺陷的181号决议,使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而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被分割得既少又劣,自然不满,祸根即此埋下,遂中东战争一次次爆发。

冲突的推手
美欧西方一直偏袒支持以色列。
首先,在英国结束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后,美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强行要求联合国大会对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进行表决,通过181号决议。规定:在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占人口三分之二的阿拉伯国国土划分11203平方公里,占地面积43%,以色列国土则是14942平方公里,占地面积57%;并且,阿拉伯国的领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多为丘陵和贫瘠地区。这样明显偏袒以色列的不公,便遭到巴勒斯坦人的反对和抗拒。
之后所发生的5次中东战争,美欧西方几乎都袒护以色列,尤其是美国对公正解决巴以问题的联合国决议一次次行使一票否决权。

2018年5月特朗普公然宣称将美国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而在2017年12月21日,联合国召开的紧急特别会议,已以压倒性多数投票通过一项决议,认定任何宣称改变耶路撒冷地位的决定和行动“无效”。
后来当选总统拜登提名的国务卿布林肯承诺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留在耶路撒冷,维持特朗普之前的决定,并申明美国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这明显违反了联合国181号决议中关于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管理的条规。
直到最近一轮的激烈冲突,拜登政府表面公允,实则还是站在以色列一边,一面宣称支持巴以停火,一面阻止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联合声明。这无疑是拖延时间,致使以色列对巴勒斯坦进一步打击。同时,本月17日《华盛顿邮报》透露,拜登政府还批准向以色列出售价值7.35亿美元的精准制导武器,其中包括“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和CBU-39小直径炸弹。
对此,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指责拜登 “正用沾血的手书写历史,我们无法继续保持沉默。”

怨怨相报该有了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T)19日报道,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周三在接受采访时坦陈:对约旦河西岸的长期占领是以色列的一个战略错误。
截止5月18日,据统计,约3350枚火箭弹从加沙地带射向以色列,使10名以色列人死亡,50人受伤。而以色列空袭造成巴勒斯坦212人死亡,其中61人是儿童。一名10岁的巴勒斯坦女孩看着自己的家园变成一片废墟大哭道:“看到这一切,我每天都在哭,为什么我们沦落至此?”
5月20日,总算经埃及斡旋调解,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双方于当地时间21日2时开始停火。
几次战争使以色列领土面积增加了近一倍,拥有了现在的25740平方公里。暂时停火,短期平衡,这是以色列所要的,但吃亏的巴方必是于心不甘,这务须根本性终极解决问题。

5月16日,中国外长王毅在主持联合国安理会巴以冲突问题紧急公开会时提议巴以双方谈判代表来华举行直接谈判,表明了中方真诚促成巴以和平的态度。
其实,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源自一个祖先的闪族。有基因、历史和语言等多种共同点,双方曾一度友好相处。然而近、现代有些犹太人把帝国列强曾经带来的苦难积怨转加在巴勒斯坦人身上。
《旧约圣经》中记载,上帝赐给亚伯拉罕一块土地作为自己和后代的家园。可是亚伯拉罕何曾想到他的子孙竟会为应许之地的归属权而不时阋墙之争。
祈祷巴以和平共处,认清相残的罪恶推手!
2021年5月21日

【作者简介】
葛纪发,上海人,退休,爱好文学,旅游,传递正能量;近年有多篇散文、诗词、时评见于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