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冯家山有感
文/王俊生(陕西扶风)
冯家山,过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僻壤,如今却是闻名遐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宝鸡市举全市之力,由宝鸡(现陈仓区)、凤翔、岐山、扶风4个县包干,组织干部职工和十几万农民群众参加修筑陕西省大型水利工程之一的冯家山水库灌溉工程,其中有146名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生命。建设者们住窑洞、啃干粮、不怕苦、不怕死,在当时生活艰苦、建设条件落后的环境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夜以继日,团结奋战,日上劳力最高达10万之众。靠人拉肩扛,用铁锨、镢头、架子车,双脚、双肩、双手,以及玉米珍、高粱面和每天4毛钱补助,汗流浃背。

冯家山水库从1969年建设至1982年建成,历时14年。至今,冯家山水库工程运行30多年来,在农业灌溉和城市、工业供水、防洪、发电、养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福于子孙后代。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时时想着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去冯家山看看,
一是缅怀逝者;二是追忆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三是游览冯家山库区的旖旎风光,三十多年来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夙愿。今年“五一”期间,在家人陪同下,终于像一个梵蒂冈虔诚的朝圣者拜谒了这块“圣地”。

来到库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水库大坝,坝体背水坡有“冯家山水库”五个醒目的大字。听介绍,水库坝高75米,长30米,坝顶宽3米。南北流向的千河在这里转了个弯向西南方向流去,大坝就在转弯处将其阻断,形成了一个广阔的水域。站在水库大坝上,举目望去,四周群山环绕,绿茵茵的山峦,怀抱清粼粼的水面,山水相依,水天一色,微风轻拂,一望无际的湖面,涟漪层层,波光潋滟,甚为壮观!

我从大坝北端进入坝面,见道路宽敞平坦,可并排通过两辆汽车,两
边设有护栏,装有路灯,若在晚上,这里又将是另一番美轮美奂的景象。
在大坝东侧库区内有两座框架式的建筑,北头的是溢洪洞闸门,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水就会自动溢出。南头的是输水灌溉的闸门。通过坝面南行便是库区公园,来到沟塬边的观景台,看到沟底水库。西侧距大坝约100米处有6层楼房高的一幢豪华大气的红顶建筑,是泄洪洞闸门,可巧正逢泄洪,只见强劲的水柱以摧枯拉朽之势从闸门喷薄而出,高达十多米,一泄几百米,水雾飘渺,蔚为壮观!犹如:
白龙仰天啸,卷扬千堆雪。
袅袅烟云起,蒙蒙细雨落。

站在观景台向北远眺,对面山坡上像一层层梯田,傍崖而挖的一排排窑洞,据说有1400多孔,这就是当年修水库时民工所住的地方。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有十几万之众会战冯家山,住在土窑洞,吃的玉米珍子、搅团、粑粑。没有大型的运输工具和机械,靠的就是手中的铁锨、镢头、架子车和石夯,唯一压实土坝的就是拖拉机拖着的石碾,在公园里,我亲眼看到了已成为文物的石碾。当年父辈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和物质条件下,凭着一颗红心和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抗酷暑,战严寒,大兵团作战,轮番向穷山恶水发起冲击(记得父亲每年几次要换班去上工地),终于创造了又一个人间奇迹。宝鸡人众志成城,修筑的冯家山大型水利工程如同河南林县人修红旗渠,郭亮村人修悬壁公路一样必将一起载入史册。

我感叹冯家山水利工程之恢宏,同时又被冯家山水利工程建设中所涌现出来的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所感动。从别人的介绍中,我知道了一位英雄人物——冯来娃,他是我们扶风人。当年去冯家山工地才30出头,胖墩墩不太高的身材,是一个能吃能干的劲圪瘩。他为自己定制了一个车厢特大的架子车,拉土方,多拉快跑,创造了日运土6立方米的惊人纪录;在大坝削坡中,山腰有一窝马蜂扑着蜇人而影响施工,他腰系安全绳把自己吊到悬崖陡壁上捅掉了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得浑身红肿,还继续参加削坡劳动;导流洞截流时正值隆冬,冰水刺骨,他竟然脱掉棉衣跳下水,压沙袋、捞顽石、堵围堰;大坝填筑大会战,他日夜加班,连续奋战,他强忍关节炎的巨痛,白天上完上晚班,两个多月时间里加了21个班,他干活从来不分晴天雨天,不分白昼夜晚,像一台不知疲劳的永动机,被大家称为“冯铁人”。

在公园里,我看到了一尊高高矗立的“冯家山水库纪念碑”,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其实,这就是一座彰显诸如冯来娃等无数个英雄和千万
个为冯家山水库建设倾洒血汗,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群英们的丰碑,
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正如碑文中所书“......立碑石以纪念艰辛劳动者业绩永存,缅怀流血牺牲者永垂不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在纪念碑前留影作为纪念。
在公园西南角,有一个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承载着冯家山精神的“冯家山水库展览馆”,遗憾的是逢节假未开馆。然而,沿途我所目睹的一切就已经轩释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冯家山精神。进入新时代,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准则和力量源泉,继往开来,我们要让这种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王俊生,男,1946年生,扶风天度镇。高中物理高级教师。后任扶风县电化教育室主任,书记。擅长摄影,且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及深厚的文字功底。
本文由董玉厚同志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