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青神县高台镇河坝子社区500亩“玉蟾茶”茶业基地欢迎你!
《百年党庆专稿》诗歌
沂蒙颂
天阔
‘蒙山高
沂水长
军民心向共产党
红心向朝阳。’
这是一支优美的歌,
这也是沂蒙人民向党倾诉的衷肠,
这更是革命战争时期沂蒙的真实历史,
这也是穿透岁月风尘,
沂水蒙山几十年不灭的闪亮宏光。
看蒙山上每块石岩
那阳光下折射的影像,
“母送儿,女送郎”
白发夫妇将最后一子送上解放战场。
听绵延不息的沂水,
每朵浪花在动情的传唱,
“最后一口饭,做军粮,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
最后一件破棉袄啊,
取下盖在担架上。”
这是什么样的厚谊啊?
将蒙山上那高高的青天
感动的霓虹再现,
让绵绵的沂水
滚动起连天的波浪!
多少年啊?多少代
几曾见过如此的景像?
多少山川?多少水
何曾有过如此的高恩后义
鱼水情长?
蒙山下多少个红嫂
挤出自己的乳汁
给奄奄一息的伤残战士,
一滴一滴的喂养。
沂水旁,
有多少个大爷大娘
累弯了腰,
折断了臂
车推人扛,
为前线将士送上弹药和军粮。
有多少个家庭里
丈夫,儿子参军上了战场,
守家的儿媳,女儿和白发老娘
合手拆下家中的门板
托着门板,跳入冰冷的水中,
为将士架起一道通往前线的人体桥梁~
解放军将士人在桥上跑,
泪水如雨般的往下淌,
头上是招展的旗,青青的天,
脚下是亲亲的姐,
年轻的妹,白发的娘~~~
王换于是开国大姐蔡畅
推向世界的‘沂蒙母亲’
倾尽身家性命养育了
一百多个抗战将士的幼小子女
被所有革命将士称为沂蒙的革命老娘
蒙山高啊
沂水长
沂蒙的儿郎为人民
柔情似水,
沂蒙的女人为事业
芳骨如钢。

沂蒙人民的厚义
将我人民解放军
打造的功无不可,战无不胜,
胜利的捷报传千里万里,
五星红旗在孟良堌上高高飘扬。
革命战争时期,
整个沂蒙老区420万人口,
不到2000个村庄,
却有120万人参战支前,
20万个沂蒙儿女告别妻儿,父母
穿上解放军的军装,
有10万个沂蒙英烈血洒疆场。
蒙山高啊,
沂水长,
让我们睁开那回头的望眼
再看一次吧,
沂蒙六姐妹缝制的
成堆军鞋
和她们那几乎变形的手指,
再看一看,看一看
沂南崔家庄和万家庄之间汶河上
那用人体做桥墩,
用门板架起的胜利桥梁。
看一看沂蒙母亲王换于
养育革命后代的东辛庄
拜一拜她那永远慈祥的遗像
人言滴水之恩
当用涌泉相报,
人民那用血乳养育我们的
高天厚土式的大恩啊,
我们要永远永远的溶化进血液里,
铭刻在心脏上。
迎我百年华诞党庆日
让我们再次仰望
蒙山的松,蒙山的石
蒙山上那五彩的光。
高声复述总书记告诫我们的
不忘来时路,
将民族复兴大业的旗帜
高高举在我们头顶上,
努力再努力,
向上再向上,
一生一世为国为民,
一世一生心向共产党。
‘蒙山高
沂水长,
紧跟共产党,
红心向朝阳。’
天阔(2021年5月19日)
作者简介:天阔,本名王泽坤,曾任56005部队战士,文创员,广播电台,电視台长,广播电視局局长。现任曹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关工委副秘书长,中华新闻通讯社特邀主任记者。先后在全国新闻媒体、文化文学刊物发表多篇诗文和电視记录片。所著散文《书记的耳光》为《人民日报》新华社《半月谈》中央《求是网》《中纪委国监委网》及凤凰资讯、共青团中央网等全国30O多家媒体全文转发,获千万阅读量。报告文学《石父》中篇小说《生死班和他们的战友》《党员干部运粮队》均获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