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电信部队唯一
一位女指导员——周群
梁念钊 梁小钊
【摘要】建国后,为了纪念在大钊大队战斗的那段烽火岁月,父母亲为我们姐弟取名“梁小钊”、“梁念钊”。勇敢而出色的坚强女性。2013年7月,母亲回到家乡高州曹江镇先觉村参加村里的奖学助学活动时,《茂名日报》记者采访了她。
我们的母亲周群1930年生,高州籍人,1947年参加革命,18岁入党(1948年)。从参加革命第一天起她就在解放军连队工作,从联络员到连政治指导员,在部队基层指挥战斗,历时三年多。她胆识过人、英勇善战,被茂名县军政委员会主任车振称为“茂名县三位女英雄之一”。解放后,她先后任县妇联副主任、区委书记、广东省妇联常委、秘书长、省政协委员等职至离休(享受厅级待遇),后任省老促会理事。

奔赴硝烟战场
1948年8月,父亲梁基赵在顺德容奇国民党警察所从事“地下党”工作,后奉调回茂名参加茂名独立大队的组建。他回到家乡发动梁宣信、梁广焕、梁兆文一起参加茂名独立大队。母亲所在的武工队亦转入独立大队。
独立大队成立后转战信罗(信宜、罗定)地区,与粤中主力部队联合行动。由于国民党集中兵力扫荡,独立大队奉令迂回敌后进驻罗镜圩。1948年12月,茂北区委筹组茂名独立大队(又称大钊大队),母亲被挑选上从武工队转入部队,参加茂名县独立大队。母亲刚加入大钊大队时,就已经作为战斗人员同父亲一起在信宜、罗定一带活动,并参加了罗定水摆的解放战斗。在此次战斗中,母亲与男同志一起狙击敌人、浴血奋战,消灭了国民党谭启秀部一个连。在罗定山区的一次紧急夜行军中,母亲不慎摔落山坳碰碎了一颗门牙。因敌人再扰罗境圩且烧杀抢掠,群众气愤,大钊大队决定回师展开第二次解放罗镜圩的战斗。经过二天的激战,大钊大队攻克了罗境圩,缴获敌人一大批武器装备。
父亲与母亲一起参加解放罗镜圩的战斗后,接着又参加中伙夺粮战。在这次战斗中,敌人曾集中一个大队200多人向我部进攻,企图在中伙消灭我主力连。那天上午,敌人向我方阵地发起一次次进攻,我主力连将兵力分布在山上,利用地形优势,一次又一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下午4时,团长命令:各连开始全面反击!霎时,机枪、步枪声响个不停,刘绍兰团长亲自指挥大钊连沿田垌中间的一条小河,利用河边小堤作掩护,向敌人发起猛烈反击。叶挺连沿山边包围过去,博古连在山上利用有利地形,切断敌人的退路。这一仗打了五、六个小时,敌我双方人数都在200人以上,虽然敌人的武器装备比我方强,但战士们士气高涨,个个勇猛杀敌,打得敌人落荒而逃,击毙敌人10多人,还缴获了几箱子弹。在这次战斗中,母亲同其他参加战斗的男同志一样,不畏枪林弹雨,勇敢地向前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大钊大队,父母还共同参加了嘉益保卫战、洪冠茶垌之战、龙湾头伏击战等战斗。战斗胜利之后,大钊队不仅缴获许多战利品,还开仓济民,将粮食分发给群众,并将国民党扫荡时抢走的物品全部归还群众。
战火中成长的优秀指挥员
经过多次战斗洗礼,母亲成长为茂电信部队中唯一一位女指导员。1949年8月下旬,茂西金坑正式成立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五支队第十四团(以茂名独立大队为骨干)第一营,母亲被任命为二连政治指导员,是当时基层干部中唯一一位女同志。参加解放宝圩并粉碎敌人反击后,同年11月,母亲带连队回到了高州城。十四团一营二连和五连整编为团部机炮连,母亲又转任机炮连政治指导员,参加剿匪工作。1950年3月,母亲调入茂名县妇女联合会任副主任。
在大钊大队期间,父亲与母亲并肩战斗,在枪林弹雨中,两人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并结为革命夫妻。建国后,为了纪念在大钊大队战斗的那段烽火岁月,父母亲为我们姐弟取名“梁小钊”、“梁念钊”。姐姐梁小钊,即“小钊”学“大钊”之志;弟弟梁念钊,即纪念“李大钊”之意。
勇敢而出色的坚强女性
2013年7月,母亲回到家乡高州曹江镇先觉村参加村里的奖学助学活动时,《茂名日报》记者采访了她。随后,《茂名日报》以《虎胆女英雄周群的传奇人生》为标题,记述了母亲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不求索取、无私奉献的人生经历。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950年3月下旬的一天,周群带领妇联的三位女干部下农村了解妇女工作,当她们到达高州石古的登高岭时,突然遭到土匪袭击,那三位女干部不幸被俘。经历过部队战斗的周群临危不乱,从容不迫,她拿着随身的左轮手枪,单枪匹马迅速突围。一个土匪向着她的方向迫近,周群瞄准土匪,举起手枪“砰!砰”就是两枪,吓得土匪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周群迅速突围,她赶紧去到群众家里,换上农村妇女的衣服,立即赶去部队报信。解放军在周群的带路下,马上出击围剿这帮土匪,当日就成功救出三位被土匪抓去的女干部。
事后,周群的英勇事迹在茂名县中传为佳话,当时茂名县军政委员会主任车振伦同志称赞周群是“茂名县三位女英雄之一”(另两位为公安局执行股长容健峰和一区委书记陈淑坤)。
周群经过部队战斗的洗礼,拥有了丰富的部队实战经历,造就了她的英雄本色。同时,她也锻炼出了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超群的工作能力。1952年周群调任十八区委书记,1954年任十四区委书记,1956年调广东妇联任农村部副部长,后任部长、秘书长、省妇联常委、省政协委员等职至离休,离休后任省老促会理事……
《茂名日报》以大篇幅报道了母亲当年与土匪险遇后成功突围的战斗故事。的确,母亲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敢而出色的坚强女性,母亲不凡的战斗经历,为儿女晚辈们所尊仰和崇敬。
一心奉献老区
1990年,母亲离休后,本可在广州坐享清福安度晚年。但是革命的事业心驱使父母亲无心在都市过休闲生活,他俩虽身居广州,却心惦革命老区人民,总是考虑为老区人民做点事。
1995年春节,父亲梁基赵、母亲周群以及我的叔叔梁基毅回家乡高州先觉村过年。当看到村里的群众大多还居住在泥砖屋、学校的教育设备破烂不堪时,他们心痛不己。同时,他们发现村里的教育十分滞后,不少穷孩子面临失学,有的考上好一点的学校却读不起,只能挑便宜的学校来读或者不读。为了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经过充分考虑,他们决定利用家乡山地的优势,用自己的工资积蓄,在村里投资办一个面积约一百多亩的“希望果场”,种植荔枝、龙眼、木菠萝等果树,以果场的收益资助孩子们入学、升学。这个计划得到了村干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经过多方努力,“希望果场”于1996年5月正式成立。
2008年以前果场的效益不错,父母亲他们从利润收入中筹得奖励基金11万元。从2009年开始水果价格走低,除去成本外基本没有收入,父母亲及叔叔就拿出自己的离休工资,每年约15000元,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和老师,使一大批面临失学的农村孩子能上学,不少还考上了重点大学。
从1996年至2013年的17年间,梁基赵、周群、梁基毅三个“老游击”,累计历年部分的工资积蓄共投入一百多万元,陆续兴建了革命文化园、革命纪念馆等文化设施,许多的亭台楼阁都与“红色基因”有关,而且以名人题字。抗日时的中共南路特委书记梁嘉、解放战争时的高州地委书记王国强和中国文艺报主编闻山等的题字都很有纪念价值。父母亲及叔叔将果场发展成环保生态型的革命传统基地,以此教育后代奋发成才。
父母亲的扶贫工作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作为离休干部的先进典型,父亲曾出席了在中山纪念堂召开的表彰大会,省委领导亲自为他戴上大红花。父母经常对我们说,钱财只是身外之物,并无什么特别之处,更没有留给儿女的必要。
2013年,83岁的父亲离开了人世。母亲现在已进入了耄耋之年,甚至病重常年住院,光阴已在“轮椅”上度过。他们为革命为家乡建设倾尽了自己的所有心血,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老一辈那种“忠诚革命、笃情故乡”的家国情怀,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

注:母亲周群于今年5月13日晨5:30分在广卅逝世,享年9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