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的自信
——《心祭》网上“走红”随感
张楚藩 /文
“都市头条”实时显示:5月19日12时,《心祭》阅读量达13821998。“你成网红了!”同事打趣说。
《心祭》是我17年前创作的一篇2000余字的纪实性散文,最先发表在2004年10月24日的《潮州日报》。文章写从南洋归来的父亲,在荒年暴月中,为了家计去挑鼎,迈着罗圈腿彳亍前行。父亲负重前行的背影,陪伴着我走过一段又一段的坎坷人生路,激励着我去实现人生的梦想,表达了我“对多灾多难而又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固有禀赋的感悟”。文章发表后产生较大反响,2018年被我收入散文集《心祭》。
今年清明节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围绕《心祭》对我进行专访。专访在4月3日晚间 “天下潮人”时段播出后,许多人给我打来电话或发来微信,表示“深受感动”。经广州热心网友“茶香世家”推荐,网络媒体“都市头条”4月3日午夜推出《心祭》(编辑:都市丽人),至次日早晨,阅读量即突破10万,很快成为“热点”上了“热搜版”。读者还发表了120多条评论,总计逾万言。
我不是“网红”,但《心祭》的意外“走红”,促使我这个“在场者”冷静反思:为什么这么多人看好它?
知名文艺批评家江锐歆曾在《南方日报》以《摆渡与救赎》为题撰文指出:“《心祭》一文是在父亲的忌日里‘我’对父亲的回忆:华侨父亲坎坷身世与过继儿子‘我’的人生遭遇,共同谱写不屈不挠的父子人生交响,感人至深。张楚藩表达了对从未谋面的父亲的思念至极,痛楚之情横溢却没有沉溺其中,因为生命中每一次挫折,都因有父爱抚慰与启迪而坚挺过来并一次一次从此岸到达充满新希望的彼岸。父亲就是‘我’的摆渡人与拯救者。‘我’通过回忆父亲,再次获得救赎。” (2020年4月7日《南方日报》11版:读书)

网友们的评论,跟江锐歆的评论有着高度的契合:
——“张老师的文章,既是文学的,又是历史的,它的价值是立体的,终会屹立于历史洪流,给后来人留下有所补益的东西。”(“苦茶”)
“《心祭》文字温润典重,感情真挚深至。怀念深切,积极奋进,一个时代生活的缩影,一个时代精神品质的再现。”(“一页飘香”)
“我是一名90后,读《心祭》,深受感动!红头船精神世代传扬!” (“墨”)
——“有温度有真情的文章最能打动人心!”(“风铃”)
“重读一遍,依然有泪目的冲动。好文章经得起时间的洗磨!”(“落花默语”)
“拳拳父爱,山高海深,遥思追念,捶心泣血……文字素朴真挚,感人至深!”(“百转千回”)
“很感人的故事 ,很真挚的情感,很暖和的阳光!读老师的文章,我们在这一份共情里得到治愈。”(“恰逢”)
“张老师真情实感的文章令人感动!以心写文者,一颗赤诚的心饱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和热忱。”(“一茗”)
—— “张楚藩老师的文章有着真挚的情感、醇厚的语言、丰富的地域文化,更蕴含着对生命和人性的悲悯情怀,呈现出他独有的精神特质和精神高度。”(“鹅娘万福”)
“前辈祭父的散文,平淡中见真挚与坚韧,如春日暖阳般照亮凡俗尘世与读者的心灵。”(“兰心一叶”)
“如今这样实实在在的文字不多了,真挚,动人。”(“momo”)
《心祭》“文字干净简洁,感情真挚浓厚,负重前行的‘父亲’与自强不息的‘我’跃然纸上!” (“ 一瓣浅黄玫瑰”)
“《心祭》情真意切,有感而发,生活气息浓厚,突出了‘感恩’的鲜明主题,引发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深山老林”)
“《心祭》是一篇用心良苦,虔诚祭父的美文。‘我’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每一步的迈出,都有父亲身影的显现。父亲寻常看不见,用‘心’才能感受到,名符其实的心祭!”(“丘陵”)
“《心祭》运用了 ‘蒙太奇’的电影艺术手法,处理‘镜头’的联结和段落的转换。通读全文,感觉‘蒙太奇手法’贯串其间。有描述细节的‘电影特写’,有取景‘染’情的凄美画面……一系列的描写,都是一段段精彩的‘电影语言’,令《心祭》别有韵味,细腻感人!”(“博泓”)
上面的留言,侧重对《心祭》进行“文学批评”。还有不少网友特别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从“文学教育”的视角,谈及《心祭》的教化作用。
——“这个朴实的故事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对年青一代颇具教育意义。”(“乐生”)
“如今,感恩心稀缺,这种抒写是可做为少年儿童学习的范本教材的。它是一种引领和精神滋养!” (“苦茶”)
“《心祭》以真情感人,劝告世人尽孝在当下。床前一杯水,胜过坟头百炷香。”(“银华”)
“作为一线教师,个人认为,《心祭》如果在校园文学中得到推广,对于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迷惘青少年,就是人生的导航,生活的加油站。”(“青果”)
“承担责任,感恩,孝顺,这些传统美德正是现在许多孩子所缺少的。倘若把《心祭》编入教科书,对学生应该很有教育意义。”(“百转千回”)
“《心祭》是涉侨教材。当代‘侨’字教材很少,对普通底层华侨的生活描述更少。《心祭》如入选能更好彰显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心祭》写作背景宏大,作者能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挫折不沉沦,顺境不迁就,是一篇很好的励志文章。当代中学生对父爷辈的奋斗历程或艰苦岁月有些不屑一顾,最近开展‘四史’教育活动,将很好弥补这一方面的缺憾,而《心祭》正是这方面最质朴的教材。”(“杨柳桥下”)
“这个朴实的故事,若能选入中学课文,对中学生理解父母之不易,树立珍惜当下发奋图强的信念应大有裨益。”(“余玉英”)
“《心祭》一文中深沉无言却厚重的父爱,以及‘我’在父亲的影响下坚强而励志的人生经历,都值得当下的青少年去用心品读、感悟和学习。期待《心祭》能作为中学生现代文阅读练习多多推广或选入课本,被更多的中学生读到。”(“胡老师”)
“如今青少年传统美德缺失,将《心祭》选进中学语文教材,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可期待的。”(“小溪”)
“在这刷抖音短视频的快节奏时代,《心祭》以独特的文化魅力,触碰千万读者的灵魂。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好文传递好家风、好民风、好社风。”(“月光凤竹”)

网友的留言,不排除有因厚爱而过誉的成分。而我引述这些留言,只为呈现蕴含其中的一个明确信息:融媒体时代,有思想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严肃文学作品,在网络媒体包括各种社交平台中大有用武之地,严肃文学应“主动占场”,发挥应有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有人认为,“娱乐至上”,只有挖空心思搞怪搞笑,才能在网上蹭热度博眼球。《心祭》阅读量一路飙升,发布第37天即突破 一千万,使持这种惯性思维的人大跌眼镜。
当今,大众文化需求固然呈现多元化多层次态势,但真善美这一人性辉光,始终是人民大众最核心最深层的需求。严肃文学作品融入网络媒体,有利于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提升大众的审美趣味。这就需要我们扎根文化厚土,把握时代脉搏,写出具有真善美这种“人性温度”的文学作品。
“修辞立其诚。”“诚”,是人性的“温度”,也是被视为“人学”的文学的“温度”。“有‘人性温度’的文字,令人一读入心。” (“CC琼”)自带“温度”的文学作品,充满正能量,不应该被“冷却”,也不会被“冷却”。——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文学自信”!(2835)
(本文发表于2021年5月20日《潮州日报》副刊)
张楚藩近照
作者简介:
张楚藩,笔名阿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生于1949年,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青年时期就读于广东金山高级中学(现汕头金中)。潮州日报社原政文部主任,主任编辑(副高职称),潮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潮州市新闻学会原副秘书长。从事教育、新闻、文艺工作逾50年,先后发表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获得多个全国性和省级、地市级奖项。已出版诗集《五里亭》(现代出版社2015年出版)和散文集《心祭》(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