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村庄,美丽的乡愁
——薛北庄庄史点滴(二)
文/薛玉林
(三)、宗室祠堂
1.薛氏祠堂
薛氏祠堂坐落在薛北庄中桥(此桥已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被拆除)略偏西一点的河北巷口的西侧。祠堂东西向长约30米,南北向长约60米。房屋为青砖小瓦结构,房子的梁柱都采用粗大的杉木,蔚为壮观,古色古香。前进五间大厅;西厢三间为族人议事办事用房和厨房;东厢三间的北面有一间厢房放有水龙(消防工具),中间为守卫人员住房,南一间大门楼是进出通道。祠堂大门朝东,门栊上嵌一长方形石匾,刻有四个正楷大字“薛氏宗祠” 。 大门楼里墙壁上有石碑文字记载。大门前还有砖砌照壁,方形罗转,斜对角嵌成壁面。照壁顶部盖小圆瓦,壁身壮观大方。大厅厢房外有檐廊,大厅内北边设有板壁屏风。每年祭祖时挂大谱。屏风后八角门,通往后进五间平房,走廊上一排玻璃门窗,朝阳,通风,明亮。前后两个大天井,前天井的高台上竖一根旗杆。
抗战之前,薛氏祠堂就是教育基地,兴办学堂,培养出许多能人志士。
抗战时期为抗战小学,是县里有名的完小。新四军第一次到薛北时,曾在薛氏祠堂召开民众大会,为了武装开辟根据地,成立了薛北区政府,区长陈松秀曾住在薛氏祠堂办公。
解放后,薛氏祠堂一直为薛北小学校舍。1970年初学校发展为7年制,增设了初中部(即:小学五年+初中二年)。其后不久,薛氏祠堂被拆迁,学校迁址到大巷口北头的新校区,仍然设有初中和小学两个级部。1983年秋,初中部与葛家初中合并为联合中学,校址就是现在的南联小学。1993年秋,联合初中撤并到老周巷初中,薛北小学与查甸、葛家等小学全部撤并到联合中学,校名改为南联小学(即:南部联合小学。)
2.杨氏祠堂
杨氏祠堂的位置在薛北庄西桥河南南汪塘北边,是一幢砖木草盖顶的房屋结构,三间两厢的平房,大门朝东,门头上嵌有一块石匾,上面刻有四个正楷大字:“杨氏祠堂”。民国以后,为杨碧臣先生居住办垫馆为生的地方,以后改为杨姓居住。
(四)、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立在薛北庄东桥北桥头稍微偏东一点,即大巷口的南首。
相传庄上有位名叫薛可高的人,曾是清朝官吏,死后其夫人徐氏守寡独居在家,深居简出,保持贞洁。
清咸丰皇帝得知后,下旨,为徐氏立牌坊予以褒奖,故在薛北庄大巷口南端的两侧用城墙转加青灰砌成两座方柱,上架一块嵌着汉白玉的石梁,汉白玉石梁的石面上刻有“贞节牌坊”四个大字。
1958年,因大办养猪场,由薛德美组织群众将牌坊拆除,砖块被运到庄东头盖猪圈,汉白玉石块被用作铺垫后河码头,抑或被后来用于砌大会堂,总之,至今下落不明。
(五)、宗教信仰
据传,薛北庄自建庄以来就有信教者。其中,信道教者最多,信佛者次之。
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天主教传入高邮,神父孟某在薛北庄购买杨姓民房十数间改建成天主教堂。自此,薛北庄就又有了信基督教者。
为从事相关的宗教活动,薛北庄的宗教建筑主要有十王殿、天主教堂、如来庵、接龙庵(南庵)等。
1.十王殿
十王殿,即十尊阎王之殿,又叫地藏王殿。是民间传说中的阴间存鬼之处。
薛北庄的十王殿,是一座三进两井殿的寺庙,建造在薛北庄北郊。占地面积在四到五亩地之间,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前、中、后殿之间有两个天井,天井地面铺设罗底砖块。
前殿大门两边各立一座大石狮子,中殿二边有驴头马面、张牌、李牌、判官。后殿地藏王二边各栽有一棵雪松。十王殿共有房屋62间,其中前殿、中殿和后殿均各为5间。十王殿内共有大小菩萨佛像几十尊,有和尚7到8人。
十王殿前殿大门外有一个广场(长、宽皆为28米),广场中间有两根杉木旗杆,高度约三丈多,旗杆的下围有笆斗样粗壮,顶上装有防护架。一对大旗杆上的两面大旗,高高飘扬,十分气派。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薛玉林: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扬州市诗歌学会会员,高邮市作家协会第四次会议代表,高邮市文联第五、六次大会代表。写诗千余首,小说、散文各数十篇。作品散见于《诗选刊》、《星星》诗人档案、《参花》、《火花》、《鸭绿江》、《大渡河》等逾百种报刊及文学选本中,著有诗集《弯弯的情歌》等四部。曾获《长江文艺》刊庆50周年“长江杯”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小说类)优秀奖等数十个文学奖项。拥有诗心,拥有年轻。养一颗诗意的心,怀念父母,感恩乡愁,回馈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