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沈俊杰先生《为学而赋》之联想
——写在咸宁市诗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
邱乐义
《为学而赋》,通篇金字玉句,实乃扣人心弦,启人好学,催人奋进。选录几许,以飨读者。
“学以明理,敏而求知。”“学厚以立德,识博以为师。学乃修身立世之本,学乃治国齐家之基。”“忠臣必有渊谋,明君必怀远略;渊谋来自知章,远略出于苦索。”“因以学贵以奋,学贵以勤。天赋只占一份,勤奋关乎九分。”“偷光之匡衡,终成博学;悬梁之孙敬,屡建功勋。凡成大事矣,不乏继晷焚膏、负薪挂角之耿耿;多有寒毡坐透、铁砚磨穿之殷殷者也。”“最是学贵以专,学恒以久。”“学问在乎集腋成裘,术业在乎忠于职守。花甲勤学,尚可折桂于蟾宫;古稀辛劳,亦能躬耕于陇亩。”“陈景润登数学之巅,稿纸以麻袋为计;马克思著资本之论,苦读以脚印为凭。赵九章兮钱学森,一辈子科研,誉为火箭之父;钱三强兮朱光亚,几十年敬业,荣领核弹之征。”“学以修身,学以养性。”“学以增智,学以去愚。”“人不学无以解惑,玉不琢无以成珠。善学而聪慧贤达,不学或草莽野夫!胸无点墨者哪来伟略?满腹经纶者方展宏图也!”

今年5月6日上午,当我正沉醉于吟读圈点《为学而赋》之时,学会送来一个通知,要我将在学会工作的先进事迹写个材料,以在纪庆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见报入书。由是,我第一时间就联想到沈俊杰先生,在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方面的先进事迹和所作贡献,值得一书!并联想到沈先生的先进事迹、所作贡献,是他在《为学而赋》中所阐述之道理的一个有力印证。

他,是学会“四个诗联期刊”的连任主编。沈俊杰先生分别于2008年任《咸宁诗词》主编,2009年任《咸宁诗联》主编,2011年任《潜山诗词》主编,2015年任《潜山诗联》主编至今。这期间,四个诗联期刊,经过他更名、改版、扩容、增栏、提质,已走向全国。共出刊145期,刊载诗联作品7.2万余首(副),诗评、诗论等文章近三百篇,作品、作者覆盖全国。差错率控制在0.3‰以内,卷首语也写得精彩,这些都饱含了他的心血、汗水和智慧!也印证了他在《赋》中所阐述的“学贵以专,学恒以久”之道理。

他,是编纂“十四部诗联集”(《淦水之声》、《鄂东南当代女子诗词选》、《南鄂之韵》、《古今诗人咏咸宁》、《咸宁市对联集成》、《当代中华诗词集成·湖北卷·咸宁分卷》、《香城泉韵》、《古韵新曲》、《诗颂南鄂楷模》、《桂花吟卷》、《玉泉流韵》、《古道茶香》、《情系向阳湖》、《咸宁部分景点楹联汇萃》)编委会的主要成员。其中《鄂东南当代女子诗词选》,他是咸宁市作品部分的主编;《诗颂南鄂楷模》、《桂花吟卷》、《玉泉流韵》、《情系向阳湖》,他是副主编。除编审之外,对每部书的封面设计、内页花边安排、篇目设置等等,大都汲纳了他的意见。尤其是《咸宁市对联集成》一书的18大类目、108个子目的编纂方案,他是起草人,并经过不下十次易稿。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汗水和智慧!也印证了他在《赋》中所阐述的“渊谋来自知章,远略出于苦索”之道理。

他,是学会“诗联培训班”多年的教师。22年的诗联培训班他任教近10年。任教期内,著有《漫谈对联艺术的诸多讲究》一书。有多少诸多“讲究”?有:对联格律之基本要素讲究、对联格律之避忌讲究、对联类别讲究、对联的特性与功能讲究、对联中对仗的讲究、对联格律修辞讲究、几种常见传统对格之讲究、对联中特殊字词的运用讲究、诗钟的讲究、联墨的讲究等等,全书共有10万字之“讲究”。他还著有《赋体入门指要》一书,究竟有多少“指要”?有:从赋体的源流、赋体的演变、赋体的特点、赋与诗的区别、如何写好赋,到骈赋律赋的句式规范讲究,句式平衡、节奏技巧,声律、韵律特点、章法,以及赋文的思想立意与境界等等方面,提供了约12万字的“指要”。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了大量智慧。不说捻断几根须,也要增白几丝发。“对联诸多讲究”焕彩!“赋体入门指要”生香!广大诗友学员称赞他是德才艺兼备的好老师!也印证了他在《赋》中所阐述的“学厚以立德,识博以为师”之道理。

他,是“咸宁诗联”网的主创人,也是首席版主。2010年元月12日,咸宁诗联版块正式作为学会、诗社学习交流诗联文化作品的一个平台,在咸宁报业集团、咸宁新闻网注册登记,至今已有8年的历史。在他的引领下,“咸宁诗联”版块的“理论导航”、“诗联点评”、“律绝并茂”、“词曲流韵”等15个子版块,依规依则,有声有色。现已波及到周边范围的5省3市,初步打造成展示咸宁诗联文化的一个窗口,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一块阵地,探讨国学艺术的一个切磋平台。在“咸宁论坛”20多个版块中名在前三之列。他每天坚持做到至少三个一:至少上网一小时、至少发一个帖子、至少评一个帖子。8年近3000个日日夜夜,要发多少、评多少帖子,要付出多少心血、汗水和智慧!不言而喻,也印证了他在《赋》中所阐述的“因以学贵以奋,学贵以勤。天赋只占一份,勤奋关乎九分”之道理。

他,是打造一廊(潜山中国楹联长廊)、一带(淦河两岸楹联文化风光带)、一山(潜山石刻诗苑)主要决策人之一。比如:2010年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打造好湖北省第四张旅游名片”的指示精神,学会接连两次向市政府报送了两个“建议报告”。年初,报送了第一个《关于在咸宁市城区标志性建筑及主要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建设诗词楹联书法文化艺术基础设施方案的建议报告》,具体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略)。8月份报送了第二个建议报告,其主要内容有三条:一是建议把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入口处近300米长的木质地板结构休闲长廊打造成“中国楹联文化咸宁长廊”;二是建议把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所有亭、台、楼、阁都配上永久性的对联镌刻作品;三是建议把淦河两岸,从三号桥到一号桥的8个亭台和“华中第一泉”牌楼,也配上永久性的对联镌刻作品。这三条建议,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一条以自然风光带为依托,以亭台楼阁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对联为内容的“楹联文化风光带”。建议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得到市规划局、林业局等10多个部门的认同。昔时之谋划,今日成现实,已是“半角潜山千卷画,一条淦水满城诗”。在这里我联想到,这两个建议报告,起草人是他!修稿人是他!完稿人还是他!我曾记得经过六次易稿,可见这里头凝聚了他好多的心血、汗水和智慧!其稿纸且不说“以麻袋为计”,以篓筐为计毫不夸张!这也印证了他在《赋》中所阐述的“学问在乎集腋成裘,术业在乎忠于职守”之道理。

他,还编著了《联言对语》,有对联近1000副;《以言集》、《以言又集》,有诗词近1000首。2016年、2017年除撰《为学而赋》外,还撰有《长征精神赋》、《党旗赋》、《珠穆朗玛峰赋》、《黄河赋》、《长江赋》,可谓大手笔也!这6篇赋文,均在国级《中华辞赋》、《神州辞赋》杂志上刊载。其中《党旗赋》在2016年“七·一”前夕,由中宣部宣教局、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主办、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党建网承办的“把楹联写在党旗上”、“诗词飞扬党旗飘”、“百诗百联颂党恩”楹联、诗词征集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并被收入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中华诗词学会编辑的《诗词飞扬党旗飘作品精选》一书。这是我市诗联界获此殊荣的“惟一”!他的个人专著和撰文,是他心血、汗水、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对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贡献!这也印证了他在《赋》中所阐述的“凡成大事矣,不乏继晷焚膏、负薪挂角之耿耿;多有寒毡坐透、铁砚磨穿之殷殷者也”之道理。

沈先生在办刊、编书、施教、建网、打造“一廊一带一山”诗联名片等等方面之先进事迹和作出之贡献,以及他个人之专著,无不是他“德才艺”之释放、厚积薄发之展现。而“德才艺”之厚积,又是他锲而不舍之求索而来,也印证了他在《赋》中所阐述的“善学而聪慧贤达,不学或草莽野夫。胸无点墨者哪来伟略?满腹经纶者方展宏图也”之道理。
由之,我联想到《为学而赋》是沈先生之“自照”也!当然也是“人照”!沈先生之人生浩气、信仰、德才、智慧铸就之背后,至关重要的是勤苦求索;而求索之背后又是“做人第一”之学养。沈先生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的先进事迹值得学习,好做法值得推广,好作风值得弘扬。

我,年届八十有三,身体尚健,又联想到《赋》中所阐述的“花甲勤学,尚可折桂于蟾宫;古稀辛劳,亦能躬耕于陇亩”之道理,虽耄耋之年,仍要“学而时习之”!进入新时代,学习新思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学!
最后,续以“联想”为题,撰诗一首,为本稿作结:
一寸光阴万斛金,万金难买寸黄昏。
不愁镜里容颜老,要喜胸中竹马人。
黑发白头虽有别,悬梁刺股却无分。
咀吟嚼咏沈君赋,激活老夫年少心!
——本文成于2018年10月

作者简介:
邱乐义,1936年生,赤壁市人。历任咸宁地区财办副主任(正县级)等职。系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咸宁市诗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