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摊子引发的遐想
陈振民
春节前县城逢集,广场上书法家摆的春联摊子边,围了一圈人在买。以下几副现成的卖得最快,几近脱销——
社会主义好;
人民生活甜。
物美价廉,顾客登门火火火;
交诚言信,商家营利红红红。
社会主义好,建设事业旺,处处高歌万万岁;
祖国江山娇,人民生活甜,天天尽享融融春。
誓志强国,但愿平生贡献大;
不图利己,何忧岗位工资低!
书法家见要脱销了,便兴冲冲地又展纸濡毫。只见一位懂对联格律的说: “其实这几副都有问题,都犯了 ‘三仄尾’ ‘三平尾’的禁忌,有的 ‘平仄失替’ 了。那些没啥人买的反倒合律。”
这时有两三位买者说:
“嗨,可我偏喜欢这,它说到我心里了。”
“你说的那些好是好,可是…不合我的想法。”
“这几副唸上俏皮。”
我当时虽不买,却也在围观。那位懂格律的是我的熟人,他说得不错。我也在吟味: 别说恰恰都有 “三仄尾” 和 “三平尾” 问题,“平仄失替”问题也确实存在。一般都讲究“平平”后边挨“仄仄”,“仄仄”后边挨“平平”,如“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等,平和仄各自一般是连用二字,顶多连用三字。可是这几副对联中有的平仄各自连五字、连十字的都有,这不能不是“平仄失替”,都是与《楹联通则》有冲突的。不过我没说话。
这时书法家给那位我的熟人说: “你是不是按原联的意思帮助改一改,我好再写些?” 那位熟人想了半会也没想出个合适的,于是旁边的买家说: “别想了,这就美着哩,意思又好又顺口,就买这!词句和词句都相对,谁敢说这不是对联!再想下的不一定比这美。” 我说: “是的是的——伙计别动了吧。” 熟人无语了,于是书法家又照原对联写起來,以应旺盛的需求。
归途中我在想,刚才书法家卖春联现场的情况,就是“楹联格律”的有关规定面临的一次社会性鉴定。《楹联通则》关于“三仄尾” “三平尾” 和 “平仄失替”的禁忌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是适用的,因而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专用和习用词语的音节延长化、声调限定化的情况多了起來,用那些刚性规定衡量作品,也有不适应的时候。像“火火火”和“红红红”的生动表达,“贡献大”和“工资低”的贴切叙说,要用“尾三仄”和“尾三平”的禁忌去锉去削,反而会使楹联语言的生机和美学品质大大減色。实际上“尾三仄”与“尾三平”的禁忌本是五言七言律绝诗的讲求,因为它在那样短的句式框架中,既牽扯到本句的音乐效果,也影响到其它诗句的平仄规律;而在对联中因字数灵活,且只有上下两句,大可不必把它作为普遍性要求。“平仄失替”的禁忌也是,遇到“社会主义好”这类政治专词和“人民生活甜″这类口头习语,在其内部怎么实行“平仄交替”呀?总不能因咽废食,在结构灵活的楹联创作中也像五七言律绝那样避用这些说法吧?
多变的社会生活必然催生多变的法则讲究,我们的宪法和法律都相应地改过多次了,一个本就较宪法和法律软得多的《楹联通则》,面对生动的突破性实践,还能硬挺着不变么?我想它在表述上应适当地有所松动,以利灵活掌握。否则,它就会成为活生生语言的绊脚石,早晚会被“革命”的。
当然,我意不是要提倡这种突破,而是在特定语境下,只要上下联词语在节奏点平仄对立,如本文所列数联之类,就应慷慷慨慨、大大方方地容许这种突破,而不以守旧的眼光把它视为问题。
2021.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