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中国 韶华千古
康弘毅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夏日的晌午,我走过公园,听见不远处这稚嫩的诗吟,不禁睁大了眼睛,询声望去,绿肥红瘦的藤蔓下,一位目光祥和的老奶奶,正慈爱的看着她的小孙女,一句句地将这首《古朗月行》教给孩子。小女孩一边摆弄着手指,一边念念有词,“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看着这温馨的场面,不禁忆起儿时的我,也是在这懵懂之中闯入诗词的世界,就再也没有走出这片桃源。诗词是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符号,中国人与诗词根源里相生相依,共成芳华。美妙的音韵、凝练的词句、传神的浪漫,为懵懂插上梦想,为离别记录哀伤,为羁旅拂去疲惫,为沧桑描绘豪迈。诗词见证我,也见证着无数中国人的成长、困惑、忧虑,是每一位中国人的精神宝藏。
诗词是中国最完备的通史,是时代的见证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黍离》)”“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大风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七律·长征》)”······ 读着这些或忧伤或豪迈的诗句,眼前浮现的是一幕幕的历史画卷。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年间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格自由,反映了时代特征和先秦时期淳朴的民风,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泉。如《国风·邶风·式微》描写了周代先民辛勤劳作深夜未归的场景。战国时楚王昏庸,民生疾苦,诗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魏晋时期社会混乱,促进诗歌多样自由地发展。如曹操父子、建安七子的诗歌反映了时代动乱、人民疾苦以及个人理想,故称“建安风骨”。曹操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其老当益壮的精神和一统中原的宏愿。唐朝杜甫被称为“诗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百姓的贫困悲苦。唐后期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许多政治讽喻诗,记录了唐末政治腐败家国临危的现实。宋朝诗词看重理。总的来说,诗词的格式渐渐规整,表现的内容和语言风格却越来越多样,生动记录了中国的兴衰发展史。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每捧读这些穿越历史的诗句,都仿佛是在聆听一位位老人诉说千古家国巨变,中华大地的沧桑总会震颤我的心灵。这也许就是诗词的奇妙,是历史之重、文化之魂。
诗词里凝聚着智慧的力量。诗词中不仅承载了历史的分量,也充盈着中国人博大精深的人生哲思。作为一名青少年,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们。从小的方面说,如何搞好学习,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处理好与家人、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从大的方面说,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怎么去适应,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怎么才能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等等。捧起厚厚的诗集,我们都能在诗词中汲取到智慧的养分,不自觉地接受到思想的洗礼、智慧的启迪。对于学习,古人留下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佳句警示后人。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苏轼用他的诗词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说明。苏轼仕途不顺,一生屡遭贬谪,仍乐观积极,留恋生活的乐趣。即便被贬,仍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诗句。即使道中遇雨,他也能品出一番情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他积极面对挫折在多舛的命运中坚强向前的写照。“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则异曲同工地写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趣。以诗词为载体的文化,给予中国人无穷的智慧力量。庚子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秩序,但中国没有慌张,而是沉着应对,全国上下一盘棋,无一不怀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与病毒顽强斗争。事实证明,中国人没有倒下,中国人的自信更没有被击垮。疫情过后,武汉依然欣欣向荣,欢乐与祥和早已取代恐惧,成为国人心中的“万木春”。
诗言志,诗词是中国精神气度的真实写照。读着慷慨悲壮的诗句,常让我感慨涕零。南宋文天祥的一首《过零丁洋》感动千年,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先自述经历,再写南宋的抗元战事。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先忧家国战乱,再忧己身世起伏曲折,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借用地名表达抗元未成的悲苦心情,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发出宁死不屈的誓言,古人的忠义精神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历史进入近现代,无数有志之士为国家民族命运抛头颅洒热血,写下了感天动地的诗句。变法失败的谭嗣同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先辈夏明翰写下了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革命气概斗争精神激励着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站在时代的潮头,我们拥有美好的前景,也面临着巨大挑战。2018年以来贸易战风起云涌,华为公司接连受到阻挠,但华为公司硬是凭着自身的智慧杀出自己的血路,决不向霸权主义低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骨气与血性。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显著标志。诗词的气度神韵赋予中国人高洁的情怀,诗词的理趣哲思赋予中国人深邃的思想,诗词的源长历史给了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中国诗词在世界的影响力日渐增强,穿越千年的韶华正成为中国的文化地标,中国也因此更添大国风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肩负着民族复兴重任的一代青年,回首走过的日子,诗意满满,展望未来的旅途,万千锦绣。让我们接力奋斗,不负韶华,弘扬中国诗词文化,做新时代自信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