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要说说“词律
一一作者:朱一
一一校核:成喜良
我国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其意思是说,在唐代和宋代,诗和词这两种文字样式已分别达到极盛时期,并非其他朝代没有诗词。
词产生于唐代,最初叫“曲子词”,是民间创作。到了中唐,一些文人也开始创作词,经五代而到宋,词发展到极盛时期。
就创作风格而言,有婉约派,豪放派等。就作家而言,有苏辛,周柳……。真是灿若繁星,争奇斗艳。
词又称“长短句”。这并不是词的本质特点,诗也有杂言的。词也有句子长短一律的,如巜完溪沙》这个词牌,每句都是七个字。所以,词虽然叫长短句,但我们不能以句子的长短来判别它是诗还是词。
最初的词是为“曲子”一一乐曲填写的歌词,所以叫“曲子词”。诚如元稹在巜乐府古题序》所言,“歌曲词调”是“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一语中的,这两句话概括地说岀了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一一“由乐以定词”,所以歌词要适应乐曲的变化,于是词的句子长短和平仄变化都与律诗不同。
发展到后来,词逐渐拖离了音乐,这样一来,词和近体诗在形式上,就只有长短句和平仄变化的区别了。
下面,对于词的阅读和写作方面一些常识,就个人的一些不成熟体,与诸君讨论。

一、词调、词牌和词谱
词调是指写词(姑且叫写)时所依据的乐谱。词牌(如巜念奴娇》、巜清平乐》等)是各种词调的各称。各种不同的词调有各不相同的声情,如巜满江红》、巜贺新郎》、巜念奴娇》等大致是慷慨激昂的,《木兰花慢》、《满庭芳》大致是和婉约舒慢的。发展到后来,词调与声情逐渐不一定相一致了。
有的词牌原本就是词的题目,如巜渔歌子》就是写渔父,巜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但到后来,词牌就和内容相脱离了。有的作家在词牌之外,另注词题,有的在词牌下作以小序。
不管怎样,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或小序,但不能没有词牌。没有词牌,就不能称其为词了。
今天看来,词牌与词的声情及内容无关。它所表示的仅是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
关于词牌,我们须注意两点:①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反之,同一名称也可能是不同的词牌;②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别体。现存词牌800多个,2000多体,不仅字数有差异,平仄押韵、换韵也不同。
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按段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以双调为常見,呼前(上)阙和后(下)阙。有时也叫片(不是篇)。

二、词的用韵
词韵和诗韵不同,词是“诗余”。
词的用韵,粗略说有四种情况:
1、一韵到底:①都是平声韵:如巜渔歌子》巜浪淘沙》《水调歌头》等;②都是上去声韵:如巜渔家傲》巜摸鱼儿等;③都用入声韵:如巜念奴娇》巜水龙吟》等。
2、同部平仄互押,实际上是同
部平和上去互押:如《西江月》、《哨变》等。(应明白互押和通押不同,通押是任意的,互押则有固定的位置。〉
3、平仄换韵:通押和互押都是在同韵部之内,换韵则是改换韵部。何处换韵,也有固定位置。如温庭筠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容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用韵是“灭、雪(仄声〉;“眉、迟”(平声);“镜、映”(仄声);“襦、鸪”(平声)。此牌一般用韵是两仄换两平,又换两仄,又换两平。
如:《定风波》在上下两阙中,都在平韵中穿插几处仄韵。辛弃疾巜定风波.赋杜鹃花》:“万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若不堪闻。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恰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中。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去,大都花属情花人。”
词的用韵不是一时三刻能掌握得了的,须多读,多思,多总结,熟能顿悟。不过,我个人还是持以前在几篇拙作中的老观点:新时代,新规程,大致和谐,抑扬上口即可。有兴趣的朋友,可读读戈载的巜词林正韵》,以正视听。
下面,再谈谈词的平仄。

三、词的平仄
词是“诗余”,它的平仄与诗的平仄有两点不同:
①词的平仄比诗更严。诗在有些地方可平可仄,词却规定必平或必仄,而且仄声有时还要分上、去、入。②律诗以平仄相间的律句为主,词则除用平仄相间的律向外,也用相当多的叠平叠仄的拗句。
从字数来说,律诗只有五字句和七字句(即所谓“言”)。词却从一字句到十字句都有,还有十一字句。下面,分别举例讨论。
|、一字句:用平声,入韵,只見于“十六字令”。如张孝祥巜十六字令》:归!烈烈西风捲繡旗。拦教住,重举送行杯。还有毛泽东的十六字令(略)。
2、二字句:以用平仄和平平最为常见,一般都入韵。或用于起句,或用于叠句。如: 盈盈,斗草踏青。(柳永巜木兰花慢》,下阙起句)
芳经,芹泥雨润。(史达祖《双飞燕》,下阙起句)。
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已巜三台令》叠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叠句)。
当然,除上面所举起句叠句外,还有既非起句,也非叠句的。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
3、三字句。相当于律句的下三字,常見的有:
①仄平平:苏轼巜江城子》“左牵黄,右擎苍。”
②平仄仄:辛弃疾巜摸鱼儿》“春且住”,陆游巜诉衷情》“胡未灭”。
③平平仄:辛弃疾巜摸鱼儿》“长门事”,张孝祥巜之州歌头》“弦歌地”。
4、四字句:一般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如:
①平平仄仄:苏轼巜念奴娇》:“警涛拍岸。”张孝祥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②仄仄平平:苏轼《念奴娇》:“乱石穿空。”陆游《诉衷情》:"身老沧州。”
此外,还有一种常見的格式: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这是词特有的句式,如“大江东去”,“江山如画”;“雄姿英发”。〈苏轼巜念奴娇》“此生谁料”(陆游巜诉衷情》)。
四字句通常是二二,也有上一下三的。如苏轼巜水龙吟》“是离人泪。”也有上三下一的,如蒋捷巜二剪梅》:“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5、五字句就是近体诗的五言律句。
①仄仄仄平平:苏轼巜水调歌头》:巜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
②仄仄平平仄:(第三字心平):苏轼巜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苏轼巜念奴娇》“捲起千堆雪。”
③平平平仄仄(第三字必平〉:温庭蕴“照花前后镜。”姜夔巜齐天乐》“为谁频断续”。
五字句常见的拗句有以下几种:
①仄仄仄平仄〈第三字必仄):苏轼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摸鱼儿》“尽日惹飞絮。”
②仄平平仄平(第三字必平):温庭蕴巜菩萨蛮》“弄粧梳洗迟。”“双双金鹧鸪。”
③仄平平平仄:王安石《伤春怨》“与君相逄处。”张孝祥巜六州歌头》“看名王宵猎。”
五字句多为上二下三,也有上一下四的,如“看名王宵猎”。也有上三下二的,如姜夔巜齐天乐》“一声声更苦"。
6、六字句: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六字。
①平平仄仄平平:辛弃疾巜祝英台近》“断肠点点飞红。”如苏轼巜水龙吟》“似花也似非花”。
②仄仄平平仄仄(第三字必平):辛弃疾《摸鱼儿》“准拟佳期又误”,柳永巜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沙。”
③还有种常见的格式:仄仄仄平仄,第五字必平。这和仄平平仄的格式样,是词特有的句式。如辛弃疾巜摸鱼儿》“何况落红无数;脉脉此情谁诉。”又如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人有悲欢离合”。
④也有仄平平仄平仄:第四字第六字俱仄,第五字必平。苏轼巜念奴娇》“一时多少豪杰”,“一尊还酹江月。”又如陆游《诉衷情》“关河梦断何处。”
六字句一般是上二下四(不恨此花飞尽),也有上四下二(二十四桥仍在)和上三下三的(又还被莺呼起"。
7、七字句,即七言律诗的律句:
①平平仄仄仄平平:苏轼巜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酒后胸胆尚开张。”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辛弃疾巜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③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温庭蕴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容欲度香腮雪”。
④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必平)苏轼巜江城子》“为报倾城随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
上面所举的七字句,都是上四下三。词的七字句也有上三下四的。仄平平一一平平仄仄:弃弃疾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仄仄仄一一仄仄平平:张孝祥巜六州歌头》“常南望翠葆霓旌”。
8、八字以上的句式都可以看作上述句式复合而成。八字句一般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可分析为上三下六,或上五下四等。其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的平仄,一般超不出上述范围。
9、词还有一字豆(即句中语气的短停顿)。一字豆和一字句不同,它不是独立的句子,其作用是领起后面一句或几句,如: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巜雨霖铃》,领单句〉。②对宿烟收,春禽静。(周邦彦巜大酺》,领偶句)。③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擞。(柳永巜八声甘州》,领排句)。
④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竞何成。(张孝祥巜六州歌头》,领排句。)
要说明的是,一字豆通常是动词(如上述“对,念”等)和虚词(如上述“渐”等〉。大致是去声。
上面把词的平仄讨论了那么多,是想让诸君在阅读词的时候,增长点兴趣,丝毫没有要求诸君严格按此填词!
生活节奏飞快,人人肩上压力山大,
上有高堂病榻呻吟,
下有儿女强褓待哺,
哪有闲情逸致玩弄这些雕虫小技。
当然,你要试试,也未尚不可!
下言休说,下面再讨论词的对仗。

四、词的对仗 :
词的对仗和诗的对仗有以下三点不同:
1、近体诗的对仗是律诗的要求,而词的对仗是自由的。词是长短句,两个长短不齐的句子,当然不能用对仗。只有字数相同而又相连的两句,才有可能用对仗。
如“乱石穿空,警涛拍岸”。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以不用,
如柳永巜满江红》“几许渔人横知艇,尽将灯火归村落”,两句就没有用对仗。
一首词的上下两阙句式相同,在上下阙相同的位置上,可以都用对仗,也可以上阙用,下阙不用。
如范仲淹的巜苏幕遮》上阙起句是“碧云天,黄花地”,下阙的起句是“黯乡魂,追旅思”,上下阙都用对仗。而周邦彦的巜苏幕遮》上阙起句“燎沉香,消溽暑”用对仗,下阙起句“故乡途,何日去”就没有用对仗。
由此可知,对仗没有固定的要求。
词的对仗虽无固定的要求,但有一定的习惯。大致上说,上下阙的起首二句,如果字数相同,大多用对仗。有些词牌如巜浣溪沙》、巜西江月》、巜满江红》在一定位置上也以用对仗为常。如: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巜浣溪沙》)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云”。(苏轼巜西江月》
“三十功名尘与士,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巜满江红》
2、律诗的对仗是平仄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词的对仗有两种:一是律诗式的对仗,即平仄相对;一是非律诗式的对仗,即平仄不完全相对,甚至平仄完全相同。前者如上述巜无可……似曾……》,“照野……横空……》。后者如上述巜满江红》第五字“尘”和“云”是平对平,第七字“土”和“同”是仄对仄,其余平仄仍然相对。平仄完全相同的如:
“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都是仄平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巜水调歌头》)都是仄仄平平仄仄。
3、律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而同的对仗不避同字相对。如“人有……月有……”就用同字“有”相对。
由一字豆领起的几句,也习以用对仗。如柳永巜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去掉领起的“有”字,四字对四字。
在有些词牌中,一字豆领起的是“扇面对”。所谓扇面对,是两句和两句相对。如: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車骑雍容”。(辛弃疾《沁园春》)
“唤厨人斫就,東溪鲸胎;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刘克庄巜沁园春》)
“似”和“唤”是学豆,后面各领四句。
从对仗上说,不是对二,而是一对三,三对四,这就叫“扇面对”。
以上讨论了词的对仗。
有关词律的知识,我啰嗦了不少。敬情读者诸君,见仁见智。这些“知识”,是我平时读词填词(尤其是读词)时一点不成熟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勉。错讹一定不少,请不吝賜教,批评指正。
再说几句,今年陆续写了巜浅谈“韵”和“押韵”》,《说说“诗律”》,《说说“词律”》几篇文章,旨在与爱好诗词与戏曲、辞赋的朋友交流学习心得,沒有别的意思。写完以后,读了几遍,感觉肤浅可笑,就这么搁着吧!孩子虽丑,但已生下来了,就让他长吧!!博君一笑尔!
丙申秋於鸿福园莫名斋,

【作者简介】朱一,号乡野处士,自幼嗜书好文。60年代即有短篇小说结集,名曰《四季歌》,含《雨夜歌声》、《当桃花凋谢的时候》、《渠水北流》、《扩地》等篇。在冯家山著有《高峡平湖》及剧本《渠道女兵》、《警钟长鸣》等。回乡教书后,编著《中学生作文选》上下两集及《中学文言知识汇编》和若干教学论文。退休后著有六十集电视连续剧(角本)《吼着秦腔去抗日》、长篇小说《新农村轶事》、编著《海滩捡贝》、《联海拾趣》及《易经集成》、《莫名斋诗文选》等。另有若干论文对联碑记共计数百万言。

成喜良,1949年生,扶风南阳人,中学语文教师,出身书香世家。曾在中学,大学三尺讲台纵横驰骋,游刃有余,教学修养深厚。艺术高超,上示范课数十节,名传省内外,指导多名青年教师,获国家教学研究之殊荣,膺肩部题《诱思探究》之理论实验教师,论文载之国刊省刊,深受专家学者权威的肯定。自幼酷爱诗词,初,高中之际尤为入迷。谙熟诗词歌赋,借"旧韵"入"新词"。借"古典"歌咏“新声",常有感而发,信手拈来,笔下生花,或缅怀先烈,或寄情山水,以诗寄情,以诗写心。不以成名为务,不以成就而焦虑,以积极心处事,以圣洁心自守,用心记录生活。用情谱写岁月篇章,获奖颇丰,有国家课题实验学科带头人之高称,文言文功底深厚,陕西书协理事,宝鸡作协副主席瞿功印称作者为"扶风乡间大儒""文言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