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经》铸造中国魂
文/潘安兴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中华元典。不仅是上古的大百科全书,先民们对自然与社会的智慧结晶,一部光照古今的哲学著作,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指南针,座右铭。《易经》所阐述的世界观,所执的精神道德准则,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潜移默化铸造了中国魂,成为中华文化的坐标。
🌹一、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自强不息铸造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独立世界民族之林,历经无数次的浩劫而崛起,重新站在世界的高峰,引领全球的发展,就是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行的步伐,坚韧不拔地开拓通往明天的道路。这种顽强不屈的沸腾血脉,香火绵廷着世代,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从远古的原始公社走来,告别新石器,迈进青铜时代,创造了甲骨文。高举人类文明的火炬,照亮了东方大地成为人寰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如黄河长江一样,虽经千回百折,却始终奔向大海,从不停顿过涛声日夜。
🌹在逆境中挣扎,在厄运中绸缪,《易经》是中国人的励志篇。“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陷入命途多桀的阶段,休养生息,蓄精养锐,思考明天的出路,准备跃出深渊的力量。传说周文王被囚羑里,而演《周易》。“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古往今来,圣贤大抵如此,在劣势中厚积薄发。

🌹在休眠期睡好觉,养好精神,炼好身体,准备明天的旷日持久。达到“亢龙在天,大人造也”的初衷。
🌹无数次的天灾人祸,依然百折不挠,重新书写新的一页,在苦难中创造辉煌。“拔草征吉,志在外也。大禹九年的洪水,成汤十一年干旱,多少次没有记录的瘟疫,春秋时代频繁的兵燹战乱,都挺过来了。从痛苦凄惨中积累了经验,用文字留下了诸子百家的财富。
🌹二、地势坤,君子厚德以载物道德修养,是古往今来圣贤孜孜不倦的追求。用道德约束人的行为,不逾越做人立世的底线,却是普通人物的自觉遵守,良知的无愧。道德與论的尚方宝剑,天知地知 你知我知,众目睽睽之下的照妖镜,不敢在行为轨范上越雷池一步。
🌹从商向周的角色转换中,由相信神的惩罚转为笃守礼仪的准则,无疑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文化觉醒。周礼规范了不能僭越的红线,各个阶层必须遵守的规则。谁践踏了这些规则就要受到道德舆论的遣责。
🌹“地势坤,君子厚德以载物”。坤,就是大地,君子应该象大地一样,具有广阔的胸怀,包容万物。地所以大,供万物生长,是以土德富厚,怀柔宽松广袤,承载着生命的摇篮,成为万物之母,。因为厚,才有包容,给予万类竞自由的活力。
🌹而君子的表率,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为社会树立标杆。“垂衣裳而天下治”,不仅在各方面让人无可挑剔,还要牺牲自我,杜绝私欲,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境界。上古时期的尧、舜、禹、汤、周文王、周公这些典型,力求做到内圣外王的楷模,为后世所称道。历史上处在上升期的开国皇帝,也在效法他们,追求卓越,在历史上留下美名。
🌹道德是透视镜、显微镜。人的道德好坏,通过行为,暴露出真善美、假丑恶。一个灵魂肮脏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

🌹对寒门弱势群体的态度,最能看出来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有孚挛如,不独富也”,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操、一种胸怀气度。站在道德的高地上,留下永恒的口碑。反之,“屯其膏,施未光也”,如穿绫罗绸缎,擦脂抹粉,在黑夜里走路。至于炫富的土豪劣绅,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只顾着自己,不去帮别人,生怕好算了人家,这种鸡肠鼠肚,失去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机会,前景是不会光明的。
🌹金钱是考验人的试金石,在金钱面前所执的态度,就看出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中国历代妇女讲究贤淑,这种贤淑就是道德修养。
🌹一个女子,最大的魅力是道德修养。“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对于那些见钱眼开,攀高结贵的;不能坚守自己的节操,不守道义礼仪的女子,是不能娶进门的。娶这样的势利女子,对家庭百害而无一利,将影响几代人的发展。从而鞭挞了这种价值观。告诫人们,德才是第一。
🌹中国人讲究忠厚传家,朴实无华。“直方大,不习而不利”只。为人刚直,品行高尚
🌹端正,胸怀坦荡,具有这钟品质的人,地德广大,包容万物,即使没有读书,处在社会的底层,一样受人尊敬。普通人物的善良,一样是社会的标杆,也不会出现的事情。
🌹营造正直的人扬眉吐气的氛围,君子要要有所一口一担当。“火在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象征着太阳照耀着万物,一片光明。阴暗的东西,总是见不得太阳的。君子在这时候,应该主持一一正义,阻止邪恶,替天行道。

🌹三、君子以明辨上下,定民志
🌹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周公制礼,确定了社会秩序,人伦纲常。这套礼仪制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延续下来,成为潜规则,世代相传,自觉地遵守,习以为常。“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用礼规范人的行为,象金箍咒一样,在头脑中不能有丝毫松懈。经过长时间的遵守,最终形成一种习惯,达到自觉的程度。
🌹用礼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合乎文明的举止言谈,达到温文儒雅,展现个人与社会的素质,是中国人告别洪荒的一个重要标志。
🌹杜绝行为失范,一规一矩,处处小心翼翼,不然会陷下去不能自拔。礼是一种无形的纪律,特别要分清楚上下尊卑名份。在血缘聚落乡村基础,遵循礼仪而行,老幼恪守辈分,辈长年长,互相尊重,不得僭越犯上,维护礼仪秩序。
🌹虔诚遵守礼仪,如神的法力一样,在监督自己。“雷在天上,大壮;君子非礼莫履”。震雷响在天上,象征着在警戒自己,君子应该严格要求自身,不要越出准则和秩序,去做非份之事。
🌹礼是一种条条框框的方格,如初学书法,在九宫格临摹,也是童子的一项基本功。“愬愬终日,志行也”,礼构成行为的巨大压力,如履薄冰。有畏惧才能遵守,时刻对照,行为是否符合礼仪?不然的话,就受到公众遣责。遵守礼仪而行,才不会遭到非议,终久会获得吉祥平安。
🌹“素履之往,独行愿也”。君子能够坚守自己,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束缚,才能成为完美的自己。
🌹礼是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与个人之间、社会团体与社会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往来的一种手段、一种仪式。朔造着自我的形象,展示着外交关系的水平,高超的艺术魅力。“厥乎交加,威如,吉”。以诚实守信标准对外交往,以合乎礼仪规格标准接待,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赢得尊严,赢得信任,增强友谊亲和,是礼仪的实施的宗旨。对上尊敬,对下怀柔,必然增加个人的威信,在公众平台上影响力。
🌹俗话说,军令如山。军队必须有铁的纪律,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师出以律,失律凶也”。部队出征战斗,必须有各级指挥员负责任,一级管一级,按上级指令行事,绝不允许个人擅自妄为,否则,按军法处置。

🌹称为铁军的部队,都是训练有素,坚决听从号令,服从指挥,行动一致,敢打敢冲的过硬集团。否则,潜藏着巨大风险。军纪败坏,造成指挥不灵,内部哗变,各种凶象接踵而来,不打自垮。
🌹自古以来,军队与老百姓有着密切的关系。把保护老百姓作为一项军纪,是历代名将的宗旨。谁侵犯了老百姓的利益,毫无例外地按军法斩首,以儆效尤。
🌹“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爱民是军队铁的纪律,没有老百姓支持的部队,全军就有覆沒的危险。大量的水储藏在地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君子要象保护地下的藏水一样,保护老百姓,才有更多的兵员可征。
🌹“国之大礼,在祭与戎”。国家的重大事件,先王崩,新王登基,出师打仗,春秋社稷坛大典等都有一套套的可供操作的礼仪程式。“王亨于歧山,吉无咎”,祭祀神灵,率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祭典,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民间的的一年四季,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等节日,婚丧嫁娶、做屋上梁,接客送礼,都有一整套程序。这种礼仪维糸着乡村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一点也不能马虎。
🌹互相尊重,是礼仪到位的表现。“礼到人不怪,礼轻情意重”就是这个意思。下辈尊敬上辈,上辈尊重下辈,更是传统文化的礼仪超凡脱俗。我儿时,湾里的祖母辈喊我“哥”,即孙哥;叔父辈的喊我“哥”,侄哥。这个礼仪称呼,生活在城市的人,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经历民国时期的老太婆,在潜意识里保存着中国传统礼仪。
🌹四、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道,辅相天地之宜。敬畏自然,是中国人的传统。““顺天休命”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按照天道轮回的法则,去思考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天发生的一切现象,人该怎么去因应天的客观,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天道。
🌹人与天的对话,从来没有停止过。人在揣摩天意的思路,该如何去适应天意,而不是违背天意。自然界发生的突如其其来的事件,人苦苦的寻思如何找到标准答案,让天满意。

🌹古代圣贤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天的探索,夏商周的君王们,不时举行祭天活动,顶礼膜拜着天的行为,祈祷天来保佑。时常反省自己,是否做了违背天意天理的事,受到天的惩罚?
🌹敬天,是中国文化的图腾。苍天在上,在中国人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把日月星星辰,风雨雷电,地震、泥石流等的发生,看作是天意的安排,天情绪的发泄。检讨自己是否有对不起天的事情。在祭天活动中,久久叩拜于地上,惊恐万状地祈求上天原谅,忏悔自己的过错,希望上苍给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
🌹不让老天发怒,是中国人的良好願望。借助老天的怜悯,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农耕民族的梦寐。“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道,辅相天地之宜”。得到了老天的帮助,是最幸运的事情了。立春伊始,乾气上升,坤气下降。阴阳二气一升一降,阴阳交会,造化无穷之万千气象。感恩上天的赐予,及时抓住物候变化,把握机遇,促成万物化合之理。运用上苍赐给的条件,经过人的努力,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天的禀性,摸到了天的脾气,顺应天的禀性与脾气,才找到了人的生存空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来往是一种循环,事物的正反面,经过互相转化,表明正在互相交合的边缘,处在质量互变的过程之中。
🌹远古时期的中国人,早就认识掌握了辨证法,顿悟了对立统一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易经》从自然的变化中,得出了“否终则倾,何可长也”的道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才是普遍真理。一种局面,不会长久地不变,只是这种神奇,不被常人所察觉。冥冥中的演绎,等待着时机成熟,石破天惊。
🌹古人对雷霆长空,有各种猜测。根据雷在各个时令季节的响声,准确判断雷的心理活动,情绪反应。“雷出地奋”,霹雳雷响于地表,在地上轰鸣。这是惊蛰呼唤着沉睡的大地,苏醒过来,伸个懒腰,让大地振奋起来,是上苍快乐的表达。
🌹“出门看天”,这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观察天的颜色,决定自己的行动。“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刚准备出门,下起了细雨,不久停下来,表明阴气弥漫,掩盖了阳刚之德。君子外出,必遭风险。阴湿之气聚集,到处一片茫茫,方向不明,情况不明,有很多未知数,会发生到臆想不到的情况,自然难料的危害。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与水逆行,讼;君子以谋事始”,因为天在水上,是表象;天从东向西转动,江河由西向东流,天与水是逆向运行。而人做事,必须将天地的实际情况,作为自己行为的重要考量。君子做事,必须深谋远虑,开始就要消除可能引起的争端,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透过对事物的分析,找到最佳方案。“靠天吃饭”,是农耕华夏的实际。先民根据天候的变化,创造了二十四节,按照这个表格,填写农作耕耘,春耕夏忙,秋收冬藏。无缝对接着节令气候变化。

🌹祭天祭土地,祈神衹保佑,绵延着世代。感恩天地的情结,表现在珍惜物力维艰,不敢有丝毫的奢侈。“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养德”。不然的话,就安受到天的报应,回以自然灾害,让人陷入饥饿的困顿中,才懂得不浪费。
🌹审时度势,顺应天命。常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上苍诸神各司其使命,雷也是一样,秉承着天意,行使着自己的职责。“天下雷行,物无妄”。在天的下面,有雷运行的表象。象征着天用雷警戒万物,不可妄求妄动的本性。
🌹“无妄之往,得志也”。不超越客观条件,脱离实际去办事,这样,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无妄之药,不可试也”。不能拿失败去交学费,以免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才是智慧。
🌹五、大人虎变,其文彪炳也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服。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的变化,需要新的举措来适应历史的潮流。应运而生的改革,呼之欲出。
🌹改革,是制度的设计,规章法典到措施执行的一套流程。改革是在旧的基础上作若干调整,以适应新时期、新局势的发展。
🌹“大人虎变,其文彪炳也”。改革家需要有非凡的气魄,勇敢的担当,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如一座大厦一样,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而不是把这座房子推倒重来,那就是汤武革命了。把盆中的脏水倒掉,保留孩子,就是改革。
🌹“君子豹变,小人革面,顺以君也”。改革不是改朝换代,一个政权推翻一个政权的革命,是一个政权内部的变革。这种变革,是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满足基层百姓的生活生产的需要,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让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焕发青春,根本问题是是保护老百姓的利益,杜绝门阀贵族豪强集团对黎民的掠夺。从制度上消灭这些人的贪婪欲望,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参与这场改革。
🌹衡量改革的标准,是为少数利益集团设计制度,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设计制度,实施阴谋诡计,获得权力,不受人民监督,猖狂地向权贵集团输送实惠,这样的改革,最终要断送国家前途,引起社会动荡,让大厦突然坍塌。
🌹真正的改革,需要有献身精神,自己及其家属不沾利益的边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木上有井,君子以劳民劝相”。大树底下有水,直达树冠。井水源源不断吸引到地表,象征着无穷无尽。改革家要象树一样,把根扎在底层,才能枝繁叶茂;象井水一样,掏空自己的琼浆玉液,滋润人民,不辞辛苦地为大众谋利益,赢得人民的信任,获得后世的好评。
🌹“寒泉之食,中正也”。改革的宗旨就是让大多数人受益。改革家要象井水一样,清沏明净,不带一缕纤尘,供天下人使用。如玉鉴琉璃,天光云影,无愧于未来,无愧于历史。做到这一点,必须中正,不偏不倚,内心纯正无私,不挟个人恩怨,客观公正,对任何阶层一视同仁。集中体现水井滋润万物,造福大众的美德。
🌹用人制度的改革是关键。而突破这种樊篱,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家食吉,利涉大川”。不能把贤能的人陷入贫困,为生计而奔波。应该把他们招到庙堂,食国家俸禄,把才能供献给国家。这样才能求得吉祥,不会发生人才流失。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领导者要有恭谦向下的胸怀,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国家才能出现兴隆的局面。“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将改革的火焰熊熊燃烧,照亮前行的道路,让普天百姓看到希望,享受到改革的温暖,这才是正道。
🌹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回归到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改革,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官场生态。“裕父之惑,往来未得也”,匡正前朝的积弊,把国家推向兴旺阶段,完成中兴事业,一定会受到人民的称赞,记下浓墨淡彩的一笔。
🌹“改命之之吉,信志也”。改革旧事物坚决反对开倒车,走回头路,这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作为改革家,需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不怕困难,抱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排除艰难险阻,实现改革的志向,达到改革的目的。
🌹每一代人都面临着改革的再出发。让人民满意才是初衷,让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检验着改革的成败。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摆在面前的是积重难返,深层次、多方面复杂社会矛盾,牵一发而动全身,“革言三就”。经过多方面,全方位,长镜头的考虑研究,定下大盘,分期逐步实施。赢得人民的信任、拥护、支持,产生良好的效益,完成改革的既定目标。
🌹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易经》站在制高点上,用望远镜看到前方;如预警机一样,观到了将临的突发事件,给战场指挥者留下思考应对时间;如计算机一样,推演到标准答案;如灯塔一样,万丈光芒,照亮了漫漫长夜。
🌹因果关系,是《易经》的辩证法,一个问题,两个方面。这种因果关系,两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不同层面,构成大小不同的前因后果。
🌹《易经》将因果关系,寓于阴阳的变化之中。思维的出发点,就决定了结果。这种前瞻性的预测,被事实累累证明。
🌹我们黄陂有两句话,讲得通俗透彻:一是作儿孙福;二是祖上有德。看了身边的人,想想各人所做的事结果怎样?前后联系一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便豁然开朗。人在做,天在看啊!
🌹君子与小人永远存在,只是在某个时期,谁占上风的问题。“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莫用,必乱邦也”。天子颁布了诏令,按功劳大小分封诸侯,犒赏群臣。小人决不可重用,重用小人必然祸害国家,天空出现黑暗时期。
🌹正直无私的君子,都抱着根本做人处世,有时候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任何时候,都会出现这种现象。甚至还受到迫害,他们不因此而改变自己。“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不贱,大得民也”处在徘徊不前的时候,依然坚持自己的志向与品行。下定决心,到基层去,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一定可以大得民心,获得人民的爱戴,就有无往不胜的力量。
🌹热衷公益,造福一方,这样的人,才是社会的精英。“山下有风,君子以正民育德”。捐款集资办学,修路架桥,扶贫怜孤,热情帮助别人,义务养老,必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赢得人们的尊重。
🌹有这样品德的人,吉星高照。“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想图发达,就必须做善事,做了善事,人生就会一帆风顺,逢凶化吉,这就是善有善报的结果。不论是否相信,等着瞧吧!最好是自己有迟到的忏悔,世上没有后悔药。
🌹以勤劳、忠厚、朴实、善良做人处事,虽然吃亏,有时候还受到人的欺负,但只要无愧于天地良心,上苍不会亏待他。“劳谦君子,有终,吉”。勤劳而又谦虚的人,必能把美德保持到底,最终一定会吉祥如意。
🌹“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拖”。才华横溢,道德高尚的人,从来不显山露水,保持低调做人。在公众面前,高才与美德常常隐藏不露,称之为“谦”。君子以损多益少,自己抢着吃亏,让人感动,还顾及到别人的尊严,然后取长补短,共同前进。
🌹古代很多高士读懂了《易经》,用活了《易经》一段话:“观我生,君子无咎,进退”。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统一。对照高尚的道德标准,审视自己的归宿,小心谨慎地决定自己的进退。不贪权恋栈,做到全身保命。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祸患。

🌹范蠡、张良、陶渊明、郑板桥这四个人是成功者。前两者功成身退,一个华丽转身为经商鼻祖,一个归隐于山林,象许由那样,高卧赤松,好不自在!后两者做到县令就不干了,中途退出,开辟了自己的天地。一个登上了田园诗鼻祖的宝宝座,一个斐声诗书画的巨匠。在县级官员中,几人能达到他们的成就?
🌹德位是否相配?一直困扰着宦海的人们。《易经》指点迷津。“天德不可为首也”,苍天至高无上,却从来不自命不凡。天能生万物,却从不居首,不居功,这才符合自然规律。修身肤浅的人,却强行去谋求与自己德不相配的位置,潜着很多凶险。
🌹普通老百姓也是一样,如果发了财,不去帮助别人,一味享乐,甚至于鱼肉乡邻,结怨梓里,结局就是“失坎入坎,失道凶也”。置身于重重困难之中,前途莫测。不能够坚守正道,失去人和,没有谁伸出援手帮助,所以遭遇凶险。
🌹不坚守自己的道德的人,为天地所不容,亲友所唾弃。“不恒其德,无所容也”。不能长久地保持美德,不能够安分守己,急躁妄动,前功尽弃,最后无处安身。
🌹“引吉无咎,中未变也”。保持晚节,始终如一地完美,不留败笔,才是上吉。“上吉,自天佑也”,上天保佑有德之人,晚年幸福,健康长寿,快乐。让好人一生平平安安,脸上永远堆满着笑容。
🌹《易经》是中国的《成功学全书》。《易经》的学说,被先秦诸子百家所吸。《易经》的富厚营养,绽放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春天,形成了春秋文化现象。
🌹看似抽签卜卦的神秘,却是包罗万象的学说,六十四卦,涵盖了上古各个领域。尤其是哲学,《易经》的智慧,《易经》的思想,铸造了中国魂。正是这种基因染色,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闪亮在历史的星空。
🌹后人根据《易经》的思想,编撰了许多教育学著作。《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菜根谭》、《围炉夜话》等都可以找到《易经》的元素,只不过是语言更接近现代而已。
🌹抱朴守真,重读《易经》元典,与我久违了半个世纪多。今天浮躁的社会,冷静下来,耐心去品味其中的奥秘,会觉得相逢恨晚。从中获得文化富养,少走弯路,少栽跟头,不无裨益。闻道有先后,能够比别人看得高些、深些、远些,又何尝不是呢?
🌹2020年5月7日
🌹客寓武汉黄陂木兰乡小寨村蔡胡家湾



潘安兴老师简介
潘安兴,本名潘兴家,自号木兰山樵。西陵布衣,普陀知客。一九四九年十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当年老三届,经历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辞赋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黄陂诗词学会副会长,黄陂二程研究会理事。《钰山赋》曾获全国征文二等奖。主编有《木兰山诗词集》,著有《龙腾华夏千秋一统赋》、《中华大家庭赋》、《人间万象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