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尚仲敏诗歌作品《卡尔.马克思》评析
一一陈建宏

我是尚仲敏老师《卡尔.马克思》早期读者。
在其将日常生活和人物事件带入诗歌写作中,一切那么自然不带印痕,不带修饰,不带炫技,也未有见润色的迹象,看似一切天成,漫不经意,走到剧终,又一切来得突然。
温情的写作,如同弹钢琴的过程,琴手写成的曲谱或传递的纸条,能触摸到力推的手,从一开始,格局已打开,很走心的释怀。
尚仲敏老师一直崇尚及坚守,其文字看出,钟表匠一样将时间定格给了错落有致的生活,更像空降兵,由天空至地面的准投和一种使命的抵达,这些源于其对生活热爱而精心布防。
尚仲敏老师诗歌作品结尾,很多是你意外,文字不煽情,他有自己的倾述方式,正如每个人有自己方式。
而其释怀,显然独具,我们现回到他早期代表作之一《卡尔.马克思》,你会发现,他对英雄人物的刻画是非崇高性的立场中性的口语写作,还原事实的真相:
犹太人卡尔·马克思
穿行在欧洲人之间
显得很矮小
他指指点点
他拥有整个欧洲
乃至东方大陆
这样的句子是真实再现,比影像资料还要贴近真相,如同我们每个人对生命灵魂拷问时,自己身临其境的场景所重温的真实呈现。
我们现不妨来看尚仲敏给卡尔.马克思的结尾:
犹太人卡尔·马克思
一生穷困
正是尚仲敏的惜字如金的刹车,其很纯粹和精准地传递了一个人一生心血以信仰于全人类的精神之伟大,灵魂之高贵。
尚仲敏的文字一气呵成,厚积薄发之井喷。其所有的出招,为软招,招招到位,有语义上确指准投的张力。
《卡尔.马克思》这首入木七分,而非三分,轻盈而质感,我们所感受到的是其文字下面的情感奔涌。当然在燕妮这一节,确实气场明显弱了不少,但不影响整个作品的阅读冲击。
对于尚仲敏的诗歌作品,民间必有不少写手不以为然,那也是二十年三十年我的以后的时下,他们也在每天七步出诗写口语,结果写成口水,时时都在表达诗意,却写成散文的分行。
在讴歌卡尔.马克思的诗歌作品中,能找到超越尚仲敏的这首,不是说没有,而是很难。我并不是说这首诗多么好,不是,而是这首诗的成功,作为引领,成为所处时代的风向。这首诗歌作品,纵然放在现在,乃至再放五十年,仍然发光,是作为一个认识世界的一种文本发光。
如果你认为自已功力不薄,想挑战一下这首26行二百字的《卡尔.马克思》,你可试一下。
反正我写不出,我在二十年前只干了一件事,将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大学生诗歌运动领袖非非头子的家伙,他写的《卡尔.马克思》一个字一个字抄在我的本子上。
2021年5月17日18:50~19:30上饶
《卡尔·马克思》
犹太人卡尔·马克思
叼着雪茄
用鹅毛笔写字
字迹非常潦草
他太忙
满脸的大胡子
刮也不刮
犹太人卡尔·马克思
他写诗
燕妮读了他的诗
感动得哭了
而后便成为
最多情的女人
犹太人卡尔·马克思
没有职业到处流浪
西伯利亚的寒流
弄得他摇晃了一下
但很快就站稳了
犹太人卡尔·马克思
穿行在欧洲人之间
显得很矮小
他指指点点
他拥有整个欧洲
乃至东方大陆
犹太人卡尔·马克思
一生穷困
他最后的日子
倒在一把藤椅上休息
一直没有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