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政权路,光辉照万代
——疆域情一路向北红色之旅首站:参观共和国摇篮瑞金
文/池朝兴
图/欧玉新,等
2021年5月18日

2021年5月17日,我们疆域情一路向北红色之旅28位中老年人,冒着中雨来到共和国的摇篮瑞金。
瑞金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从1931年9月至1934年10月,瑞金一直是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治、军事活动中心,中央党、政、军、群机构均驻在瑞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在瑞金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因此遗留了众多的革命旧居、旧址和纪念建筑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0处。由于当年中央机关在瑞金几次迁移,瑞金形成了叶坪、沙洲坝和云石山3个旧址群。
我们顺着导游的引导来到了中央苏区,即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目睹当时的政权所在地,我们热血澎湃,大家高唱《国际歌》,宏亮的歌声穿越了激动人心的时空。
从1931年9月至1934年10月,瑞金一直是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治、军事活动中心,中央党、政、军、群机构均驻在瑞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在瑞金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因此遗留了众多的革命旧居、旧址和纪念建筑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0处。由于当年中央机关在瑞金几次迁移,瑞金形成了叶坪、沙洲坝和云石山3个旧址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人民建立了适应革命战争的国家机构和机制,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管理国家的伟大尝试,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的建设、国家的管理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人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伟大的预演”。
参观到这里,我们为伟大的党在当时白色恐怖的包围中诞生,而仅仅成立十年,我们的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伟大的斗争中就产生了强大的国家意识,形成了系统的国家政权理论并附之于实践,这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这个意义影响的深远,在历史发展中得到了证明。大家请看——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董必武、杨尚昆、李瑞环、温家宝、吴邦国、曾庆红、李铁映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到瑞金革命旧址参观视察,缅怀历史。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先后约有30余个国家部、委、办、局前来瑞金寻根问祖,修复其前身旧址,并建立本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接下来的参观,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旧址原是谢氏宗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和1931年11月至1933年4月的驻地。
当导游给我们介绍苏维埃政权产生过程,组织之严密,发动之广泛,声势之浩大,影响之深远的时候,我们从心里发出敬佩的声音——这样伟大的党,历史一定选择之,人民一定选择之!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来自赣南、闽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西、琼崖等根据地的代表,以及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总工会的610名代表出席了大会。 
大会历时14天,听取了毛泽东作的政治问题报告、项英作的劳动法草案报告、张鼎丞作的土地问题报告、朱德作的红军问题报告、周以栗作的经济政策问题报告、王稼祥作的少数民族问题报告、邓广仁作的工农检察问题报告、任弼时作的苏维埃宪法问题报告。讨论通过了苏维埃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及红军问题、经济政策、工农检察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决议案。选举了毛泽东、项英、张国焘、周恩来、朱德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为大会闭幕后的最高政权机关。大会最后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向全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
会议结束后,谢氏宗祠被木板隔成15个房间,作为各个部的办公室。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这里迁驻沙洲坝后,依然在谢氏宗祠内召开过许多重要会议,如8县区以上负责人查田运动大会,8县贫农团代表大会,中央苏区南部17县经济建设大会,中央苏区南部18县选举运动大会。
解放后,按“一苏”大会的场景和临时中央政府原貌进行复原陈列并对外开放。
旧址是一栋典型的江南两厅一井民房,建于1924年,因其房主谢深兰在新建居住之初,家中经常出事,迷信此房风水不好,便闲置不用,搬迁他处居住,后成为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驻地。 
中共苏区中央局是全国苏维埃区域党的最高领导机构,1931年1月15日在宁都小布成立,委员有周恩来、项英、毛泽东、朱德、任弼时、余飞、曾山及湘赣边特委1名(名单未定)、共青团中央1人(名单未定)。后增加王稼祥、顾作霖、邓发等,周恩来任书记。周恩来未来苏区之前,项英、毛泽东先后代理书记。
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之初,机构不完善,人员也不能到位,一直随红军总部行动。1931年9月,几经辗转从永丰龙岗迁来瑞金。这栋谢氏私宅就成为中共苏区中央局固定的办公地点。中共苏区中央局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六届五中全会后设立妇女部等机构,任弼时曾任组织部部长,顾作霖和潘汉年曾任宣传部部长,周月林、李坚贞曾任妇女部部长。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党的建设、军队建设、苏维埃政权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先后创办了《实话》、《党的建设》等刊物。1933年2月4日创刊了机关报《斗争》。由于中共苏区中央局是中共临时中央的委派机关,一直受到被“左”倾错误把持的中共临时中央的遥控,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执行了“左”倾错误路线。1933年,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至瑞金后,与中共苏区中央局合并,组成新的中共中央局。 
1933年4月,中共苏区中央局搬迁到沙洲坝下肖村办公,此房由当地百姓居住,还住过负责建筑红军烈士纪念塔等纪念建筑物的工作人员。
我们在检阅台前,参观了红军烈士纪念塔。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褒扬先烈,永远纪念历年来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1933年7月11日第45次会议决定兴建的。由钱壮飞设计,梁柏台任工程指导。
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炮弹形的塔身布满一粒粒小石块,象征着无数革命烈士凝结而成。塔座为五角形体,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项英、洛甫、王稼祥、凯丰、邓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
让我们共鸣感动的是,塔的正前方地面上当时用煤渣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与烈士塔形成一幅完整的构图,表达了苏区人民对先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烈士纪念塔被敌人拆毁。当地群众在沉痛和愤怒之中,冒着生命危险,把红军烈士纪念塔拆除下来仅有完整的“烈”字抬回家里隐藏起来,一直珍藏到全国解放。
红军烈士纪念亭
红军烈士纪念亭,也称为五角亭,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悼念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造的。
红军烈士纪念亭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筹建,钱壮飞设计,梁柏台担任工程指导。1933年8月1日开始动工,1934年1月竣工落成。整个亭子仿古建筑,雅典美观、古色古香。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烈士纪念亭被国民党反动派拆毁,就连亭座的红条石也都搬到别处修筑工事。
1955年春,国家按原貌重修此亭。“红军烈士纪念亭”几个字是模仿“烈士英雄纪念碑”的字体制作而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距“红井”一里之遥处有堪称苏维埃共和国标志性建筑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这座八角形的建筑坐落于青松翠柏丛中,气势雄伟。礼堂的上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4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鲜红夺目,再往上有颗大五角星,星中央是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枚国徽。礼堂的门竟有17扇之多,因为当时常有国民党飞机骚扰,多设门,是为了让与会代表更快地安全疏散。
红井
当年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水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沙洲坝人民的生活。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来沙洲坝以后,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元太屋办公和居住,他发现这里的群众喝的是池塘里的脏塘水,便一直把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挂在心上,只要一有空,他就同警卫员小吴商量着如何为群众挖井的事。毛主席用实际行动,为机关干部和沙洲坝群众树立了榜样,中央各机关掀起了开挖水井的热潮。从此,沙洲坝人民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离开瑞金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卷土重来。为了阻止人民群众对党、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思念,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填掉这口井。当地群众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白天填井,群众夜晚又把井挖开,就这样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反复好几次,沙洲坝人民终于取得了胜利。
1950年,沙洲坝人民为了迎接毛主席派来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对毛主席带领军民开挖的这口水井进行了全面整修,并将这口井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碑,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赤金大字,以此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和思念。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一顶红军留下的八角帽”。1996年9月20日,江泽民来瑞金,参观大礼堂时,把它称为“当年的人民大会堂”。
1933年春,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为了解决大型集会的场所,尤其是为准备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建造大礼堂。
经过充分酝酿和周密策划,临时中央政府决定钱壮飞担任工程设计,总务厅主任袁福钦负责工程的施工指挥,并在江西、福建选调了400多名建筑工人,而工会组织则全力以赴组织原材料和生活用品的供应。大礼堂于1933年8月1日破土动工,经过苏区工人3个月废寝忘食的工作,一座凝结着苏区人民智慧和汗水的大礼堂拔地而起。 
大礼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其造型为8个角,从高空俯视,犹如一顶红军的八角帽。大礼堂的门首上方嵌有苏区秀才黄亚光书写和设计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十四个楷书红色浮雕大字和地图仪,整座礼堂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大礼堂内共有10根圆柱,支撑着整个楼房和屋顶,楼面成回廊式,并立有阶梯式楼座,楼下成半圆形排列着五人长凳,整个礼堂可容纳2000多人。从安全角度考虑,大礼堂完工后,还在后侧修建了可容纳2000多人的防空洞。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参加大会的正式代表693名,候补代表83名,旁听代表1500名,毛泽东为大会致了开幕词。大会期间,代表们听取了毛泽东作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两年来的工作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重要思想。大会还听取了朱德作的红军建设决议报告,林伯渠作的经济建设决议报告,吴亮平作的苏维埃建设决议报告,并通过了修改后的宪法大纲、苏维埃建设、红军建设、经济建设等决议案和关于国旗、国徽、军旗等决定,选举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175名中央执行委员,邓子恢、康克清等36名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还通过了35名中央工农检察委员名单。 
“二苏”大会结束后,在大礼堂还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如1934年2月,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会上首次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生命线”的著名论断。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下令拆除大礼堂,大礼堂仅存残垣断壁。现在的大礼堂是1956年按原貌修复的。
…… ……
我们这次到瑞金参观,红色基因染过我们,而我们一定要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为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知道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保红色江山永远属于人民!
作者简介:
池朝兴,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千岛日报《中华文化》编委,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外诗人注册会员,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海珠区作协文创委委员,广州市荔湾区作协理事,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2019 世界华语诗王争霸赛亚军获得者;中国新诗百年征文大赛100位城市文学影响力诗人;“龙盟爱心梦影回廊”诗词歌赋优秀作品百强铜奖获得者。出版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诗歌著作《金色的阳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