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著名画家李夜冰先生印象
文/翟耀文
初识李夜冰先生是在2009年全省政协会议上,当时我和李先生都是作为山西省文史馆员列席全省政协会议的。文史馆的同仁们给我介绍,李先生是全国著名的大画家。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慈祥,随和、平易近人。一点也没有大画家的架子。
第二年我和李先生又在省政协会上碰面了,在分组讨论会上,正巧我和李先生坐在一起,先生说了一句,因他的几个孙女在国外,他今年在华沙过的八十大寿。记得当时我还吃了一惊,我真没有想到李先生会有八十岁。看他矫健的身体,敏捷的思维,随和的言谈,我以为他只有六十多岁,真想不到李先生已是八十岁的高龄了。我对李先生产生了好奇,我很想和他好好聊一聊,谈谈先生的艺术生涯,谈谈先生的传奇人生。但是没有机会,一是因为会议紧张,二是因为先生朋友多,他的房间总是坐满了人。
今年我和李先生又同时列席省政协会了,这是我和先生在省政协会议上的第四次见面。使我惊喜的是,我竟和先生住在同一房间,使我有了近距离接触先生的机会。先生今年已经八十二岁了,我想一定要好好照顾好这位高龄老人。但先生不嗜烟酒,生活非常规律,生活起居根本不需要人照顾。倒是先生每天早上喊我起床,使我暂时改变了早上起不来的毛病。
在和先生交谈中,,我知道了先生是河北井陉县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参加了解放区的美术工作。他曾任过民教馆员、政府干部、教师、战地宣传员等职,从事美术工作已七十余年。青年时代调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作,有幸在罗工柳、董希文、石鲁、程十发、关山月等大师的教诲下学习和工作。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他对油画、版画、年画、工艺美术、舞台美术等各种艺术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七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他深入生活,了解民情,收集素材,写生了数以万计的作品。他出访了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对近一百个境外重点城市进行了艺术考察,他创作出了异国风情的艺术作品一百多幅。这些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外来艺术精华,创造了先生中西结合的艺术特色。
1986年先生出访英国举办了个人画展;1989年先生率领太原市艺术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并举办了画展;1992年以来先生先后在中国的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艺术交流及讲学活动;2009年在太原举办“李夜冰从艺六十年画展”活动;2010年在山西大学美术馆举办“李夜冰写生画展”。先生的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展览并多次获奖。先生的《胜景银装》、《美在和谐》等多幅作品被国务院紫光阁等国家重点单位收藏;先生的《天涯咫尺》陈列在英国纽卡斯尔议会厅;先生的《愿和平之花遍全球》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出并收藏。先生出版了《李夜冰素描集》、《李夜冰国画集》、《彩墨五洲-----李夜冰世界五大洲中国画作品集》、《李夜冰画集》等。由于先生在书画界的显著成就和突出贡献,先生不仅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聘请为文史馆馆员,还先后被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山西省老年文学艺术家学会顾问、山西省名人联合会名誉副会长、山西省老年书画家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海外联谊会理事、山西大学客座教授等。
会后饭余之时,我喜欢和先生闲聊。当我问到先生出访过四十多个国家哪个国家对他印象较深时,先生说,各个国家都有各个国家的特色和特点,可以说各有千秋。要说印象较深的是美国对人才的渴求、重视与爱护令他感动;日本人的敬业精神,对事业的专一、认真的态度令他难忘;新加坡人严守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做法让他惊叹。这些都是国人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和先生聊的最多的还是对中国画的传承问题,先生说,为了能够使中国画继续发扬光大,他说过三句话:
一是,要承认艺术是时代的语言。
先生说:中国的文字绝不是仓颉一人所造,八卦也并非伏羲所画,这些仅仅是艺术加工的代名词而已。绘画艺术产生于人类劳动,是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是时代的语言。它在各个历史时期,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反映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生存与发展的辉煌历史,同时也发展了反映各个时期的、丰富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它各个时期的的艺术语言。先生反复强调:艺术是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志形态,它无一不是随着时代脉膊的发展而发展,无一不在记载与反映这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和精神享受。
二是,传统的东西不能丢。
先生说:我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品门类繁多,涌现出许多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丰富的精品力作。他们在创作理论和绘画实践上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先生说,传统的东西绝不能丢,我们一定要继承精华的传统遗产,为现代创新服务,为今天经济腾飞的时代服务。但是,继承传统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研究、去消化,决不能盲目照搬。既要学习中国古代以文人画为代表的老传统,又要重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改革之后的新传统。
三是,一定要借鉴与丰富。
先生说: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中国画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吸纳和融合多钟艺术之长,经过消化丰富我们的绘画语言,才能更好地反映我们这个光辉灿烂的美好时代。只有吸纳融合多方面的色彩知识,才能丰富我们的绘画表现语言。如:西方绘画的光源色彩学、民族绘画的装饰色彩、以及以墨线为主的中国画淡彩等,均可经过消化,为我所用。
李夜冰先生不仅是中国画创作的具体实践者,还是中国画创作的理论研究者。
李先生说:作品的优劣能反映出作者的修养和笔墨技法水平。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作品的精神、力度、张力和个性等。如将丰富的色彩与笔墨结合,把墨看成是色的一种,同时用笔书写,效果可能会更加丰富而不会失去笔的功能。传统的墨法无论“五墨”、“七法”等基本都是讲轻重干湿等变化效果,如墨与色混用,同样不失墨的韵味,而会更加丰富了它的变化。
中国古代绘画,主要用线去组合画面。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保持线的优美,又要强调画面的整体效果,真正做到线与面的统一?先生说只有线、面同时以“骨法用笔”,去统一它的格调,才会增强画面的整体气氛。经过多年的实践、思考和钻研,李先生总结出一套《中国画新六法》,具体讲就是:以色代墨见其笔;色墨混用求其韵;线面结合含其骨;疏密得当观其势;有法无法取其度;有笔无笔重其神。
为了能使我更深刻的了解“中国画新六法”,李先生给我赠送了他的画册,并详细给我讲解了“新六法”的具体内容:
以色代墨见其笔:先生说,就是色、墨同时要见笔。将墨看成色,色看成墨,墨是色的一种,同样都用笔书写。中国画讲究用笔,“笔”就是书写,每笔下去要表现出筋、骨、气、韵、神。笔笔都要有力度、精神和内在功力。
色墨混用求其韵:先生说,中国画讲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轻。笔笔求它的韵味。“色墨混用求其韵”,就是色墨同时求韵,才能融合、丰富、统一,使其变化无穷。
线面结合含其骨:先生说,中国画最讲究“骨法”用笔。表现的景物要有“骨架”,就是它的基本结构,一般是用“线”去表现。“线面结合含其骨”,就是在表现线面的同时,既要重视内在的骨法用笔,又要考虑到整体的块面布局。
疏密得当观其势:先生说,中国画讲:远观气势近看质。“疏密得当观其势”,就是既要准确合理地表现客观物体,又要大胆取舍概括求其总的气势。
有法无法取其度:先生说,石涛曾说过:“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有法必有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无法”是无定法而用一切法为最高原则。“有法无法取其度”,就是要用多种方法表现主题,要适度,要有主有次,要恰到好处,力求画面格调的统一与其所表现的主题内容统一。
有笔无笔重其神:先生说,为了强调作品主题精神,可用多种笔法、多种方法去表现,以加强它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要为主题所用,不要被笔法所限。
“中国画新六法”是李夜冰先生集七十年创作之经验,在不断地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心血结晶。是中国画苑中宝贵的财富。他对于指导,引领中国画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无疑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先生从艺七十余年,创作出各类绘画作品数以万计。我问先生在他的大半生中他最喜欢画的是什么?先生听后微微一笑说:“我兴趣广泛,爱好广泛,涉猎也广泛,基本上是见到什么画什么。要说最爱画的,或者说最喜欢画的还是荷花”。先生说,他爱荷,喜欢画荷,几十年中与荷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生说他一年四季常到荷塘观荷、赏荷、摄荷、画荷,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满堂残叶伴枯枝;从晨风吹动花蕊放,到一片晚霞染塘红;从风和日丽香四溢,到狂风急雨花残折------这些荷花的生长变化和经受的自然侵蚀,无不印象在他的脑海里,好似容入他的血液中,使他对荷花形成了一种无法分离的情感,因而荷花的各种神态就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笔端,展现在他的绘画中。
先生爱荷、画荷是因为荷花的美丽。先生说,荷花在阳光下怒放时,丰满的花朵争奇斗艳,似在狂欢,似在高歌。
先生爱荷、画荷是因为荷花知道报恩。先生说,荷花的根躺卧在曾经孕育它生长的淤泥中,饱吸着泥土的营养和清香。淤泥虽曾被世人远离和谩骂,但荷花始终对淤泥不离不弃。它们没有忘记淤泥象母亲一样的养育之恩,没有淤泥,哪有荷香?它们始终如一的依偎在淤泥母亲的怀抱中。
先生爱荷、画荷是因为荷花无私。先生说,荷花美丽的花朵为人们溢放着芬芳;荷花清香的莲子、硕大的藕根供人们品尝。荷花浑身是宝,荷叶、莲子。莲须、藕节均可入药保人健康。荷花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人类。
先生爱荷、画荷是因为------。
荷花的这些品质不正是李夜冰先生自己的写照吗?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先生数以万计的绘画作品,正像“接天莲叶无穷碧”,遍布中国,遍布世界。先生的品德、情操、风格、绘画技巧,正像“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样,哺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画坛人为弘扬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我衷心地祝愿李夜冰先生健康长寿,永葆艺术青春!

本文作者为:山西省文史馆馆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会员;临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临汾市诗书画院副院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