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毛板船
(听宝庆人讲宝庆故事)

(2)
说到船,就不能不说河。
不光说河,还有地方,景观,风土,人文,古迹等等。就不能不说说与之相关的人和事。
作为“湘资沅澧”排在第二位的资江河,那可以说是一条美得令人心醉的河流。
它发源于广西桂林的资源县和邵阳境内的城步县。
广西那条是南源,城步那条是西源。有趣的是,城步境内的资水发源地也叫资源,不过它是一个乡。
从广西过来的资水到了新宁县叫“夫夷”江,而城步过来到了武冈的叫“赧水”。
到了邵阳县的两河口汇成资江。流到邵阳市又被汇入邵水,再被汇入石马江,一路滔滔北去。
经冷水江、新化、安化、桃江、益阳,进入浩渺洞庭后一齐涌向滚滚长江,然后头也不回地奔向大海。
从古代一直到解放前,邵阳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航运。说白了就是靠这条河。
让邵阳人引以为傲的宝庆古城,用现在邵阳的城市规模来衡量,只能算是一个“袖珍城市”。
现在的资江南路北门口的前面,在地上有一块大理石刻的宝庆古城地图,清清楚楚地标识着古代邵阳的城市区域。
古代的邵阳城市区域只限于:东从青龙桥西,西至南门口,北到临津门,南止宝庆路。是非常小的一块地方。
但是当年这东西南北都建筑了高大的城墙。
从唐宋至明清,多次修缮加固(明洪武年间城的外墙改用青石和红砂石强化),共筑有五道城门,七座城楼,十二座炮台。
加之城西至城北有滚滚资江,城东有滔滔邵水,城南还掘壕引资水形成护城河。
整个宝庆古城易守难攻,坚不可摧。人称“铁打的宝庆”。
说古时候也好旧社会也好,那时候宝庆古城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这河边。
为什么?西直街、县西街、考棚街、府门口,那是花钱的地方,而河边才是挣钱的地方。
邵阳的河边,从现在神滩的新渡口以下,到临津门、北门口、中河街、保宁街一线,有大大小小许多的码头。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应该还依稀记得,有煤码头、油码头、米码头、盐码头等等。
还有竹木,桐油,纸张等大宗交易,凡柴米油盐生活日用的诸多生产生活资料,基本上都是由此进入千家万户的。因此说资江河边是一个挣钱的地方。

我小的时候常常与小伙伴们在资江河里游泳。
尤其是酷暑难耐的夏天,几乎是整天泡着河里。
那个时候的河水很清,口渴了就一个猛子扎下去,大口吞进几口河水,也不见腹泻拉稀。可见当年的资江河水基本符合直接饮用的标准。
而且由于没有向河里排放污水,河床里也没有淤泥丝草,我们就在一片圆润的鹅卵石之间捉小鱼捞小虾,常常有不菲的收获。
自临津门以上,就有不少的激流石滩。湍急的河水冲刷着光滑的鹅卵石,激起晶莹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漂亮极了。
我清楚地记得在临津门对面的河床里还曾有过一片细白柔软的沙滩。我就曾坐在沙子上泡着河水里,很是惬意地观赏过资江的美景。
那个时候的资江上没有桥,(青龙桥是邵阳市唯一的桥,是架设在邵水之上的)我们在清清的河边戏水,一眼望去,除了沿江有些码头和寥寥的高脚民居。两岸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那个时候蓝天白云,能见度极好。由于没有桥,我们在临津门这边一直可以看到很远的高庙潭。水波潋滟,艳阳照在河面上,淡淡的水雾形成五彩的氤氲。
清风徐徐,数艘鼓风的帆船破浪而上,就像从遥远的天际驶来。常能在我幼小的脑海里形成无穷的遐想,那遥远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什么漂亮的帆船要从那边来呢?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