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蛤棋石》作者:朱云浩 都市头条——西银/北京/上海头条!

《遇见蛤棋石》
作者:朱云浩

从尧造围棋,丹朱善弈开始算起,围棋这玩意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在整个历史传承中从未中断,历史发展到今天,没曾想我竟与围棋结下了不解之缘。
琴棋书画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当中一直被并称为四艺,有的人擅长书法或绘画,宣纸便是舞台,书写激扬文字,描绘万里河山。有的人擅长古琴,几根琴弦便是舞台,弹奏余音绕梁,寻觅高山流水。有的人擅长围棋。纹枰便是舞台,纵横交错,黑白问道。
围棋之道,乃是天地大道。此处按下不表。
学习围棋有三要素,第一点要有棋具,我为何人到中年才学棋,因为家里没有棋具,祖上没有一人学围棋。第二点得有人,围棋不是一个人的游戏,他是两个人的游戏。第三点得有时间,棋盘很大,棋子很多,一盘棋下来没有个个把小时很难完成全部对弈。
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无知到认识,从知之甚少到深入了解,围棋也一样,最初学围棋,我对围棋的理解就是黑白二色。如此单纯。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围棋圈的朋友越来越多,对围棋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才慢慢了解到棋盘的材料是那么多,那么的丰富,棋盘的木材,取材的角度不同棋盘的稳定性、棋盘的价值都不同,近百年以来日本更是将围棋棋具发展到艺术的高度,日本人的工匠精神由衷的让我敬佩。太刀目盛的划线,木材几十年的存放干燥,这种耐心我想正是人类赋予围棋的文化属性。也是围棋成为四艺的原因之一。这一点特别值得国人的学习和借鉴。

目前围棋的普及还是局限在东亚地区,我觉得围棋的全球推广工作我责无旁贷。这个我以后再慢慢谈。围棋的推广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横向推广,就是围棋的全球化,还有一个纵向推广,也就是我最近提出的学习围棋的百年计划纲要。
我这代入门,
下一代入迷,
第三代入髓,
第四代入史。
百年计划再大,也是空谈,跟下棋是一样的,不管多么宏大的格局总要从第一颗棋子落下开始。

我的第一颗棋子是一副中国产的云子,一开始我并不明白围棋子不叫围棋子,干嘛叫云子,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数月的研究发现,原来是产自云南,简称云子。就是云南围棋厂围棋子。
那产自韩国叫韩子还是叫棒子呢?我还真研究过。原来,韩国的围棋是将石,日本则多用蛤子贝壳制作,日本的围棋被称作蛤棋石。下围棋的人都以拥有蛤棋石为骄傲。蛤棋石按照厚度不同又分为20号到50号不等,50号最厚,接近圆形了,俗称鸽子蛋。40号以上已经是世所罕见了,50的拥有一副可以成为传家宝,价格不菲。
而如今连薄的蛤棋石也世所难觅了,由于日本不懂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日本海域的蛤棋石已经在上个世纪70年代灭绝了。这也反映了日本社会对围棋的痴迷和普及程度,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围棋收藏的习惯。
自从日本海域蛤棋石消失殆尽以后,有着工匠精神的日本并不满足其他贝类的替代,于是就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类似的蛤贝。皇天不负苦心人,就在北美洲墨西哥湾海域,日本惊喜的发现了类似的贝类。目前市面流通的日本蛤棋石围棋绝大部分都是墨西哥湾产的贝类。为了区分日本本土的蛤棋石,一个取名日本特产,一个取名日本特制。
由于目前我的棋力还非常有限,以我的棋力是配不上使用蛤棋石的。下棋一年多以来,我的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用国画水墨虾置换的。其中围棋就置换了7副了。有云子,将石,玛瑙,石头等,但是蛤棋石的收藏一直没有取得进展。

直到前面2个月,总算跟上海一位宝友置换了一副。
收到蛤棋石是很高兴的,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亲手碰到传说中的蛤棋石。
对于围棋资深玩家来说,蛤棋石也许再平凡不过了,甚至玩腻了,但是对于我这个第一次碰的到蛤棋石的人来说,意义却是非比寻常的,它不单单是一副围棋那么简单,我赋予了他太多的寄托,似乎成了我的精神图腾,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历史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让我对围棋百年计划的宏图大业的实施增加了百倍信心。
2021.5.15凌晨

附诗一首:
《小闲》
作者:朱云浩
几行新裁吐新蕊,半亩良茶留芬芳。
三两星点春雨后,再下一盘后庭堂。
编辑:上善若水開甯
2021年5月17日

本期编辑简介:刘开宁,女,汉族,工作于宁夏石化公司。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楹联学会会长助理、副秘书长、研究院副院长,银川楹联家学会会长助理,宁夏楹联学会理事。书画作品曾在自治区、宁夏石化系统多次获得奖项。在自治区等各系统组织的征联活动中曾获得过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在都市头条中,“母女同行”栏目上发表期刊17期,书法作品100余幅。“陪伴女儿成长”栏目发表书联日刊数十期。其他诗词作品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