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句容状元李春芳探秘
▓ 李洪文
(十三)“句容人”烈士李信为何附《明史》“兴化人”李春芳传之后?
——谁篡改了李春芳的“句容籍”?
明末清初,江南有一户“誓死不降清”“阖门死难”的忠义人家。
这户人家是谁?
这户人家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南李信家。
我在《光绪续纂句容县志校注》的《凡例》中对李信进行了评价:句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李春芳、笪重光等人物,屡见于《县志》中,必要时均作针对性的注解, 便于读者全面了解人物的生平。至于其他一般性人物,一般不注。如“和平知县句容人李信”,板荡忠臣, 父子及眷属一门从容捐躯赴义,古今罕见,浩然之气自当彪炳中华史册,正史简约,故据《句容李氏(李春芳)家谱》详加注释。
为什么说李信是句容人?
清乾隆十四年句容知县曹袭先纂樊明徵修《乾隆句容县志》(八卷·正科表)载:“弘光元年,贡士李信:广东和平县知县,抗城殉节。”句容县志记载一个抗击清兵以身殉节的和平县知县,就是表明李信是句容人。
李信誓死不降清,“抗城殉节”,清朝盛行“文字狱”,《乾隆句容县志》因何敢记载这件“逆”事?
《李氏族谱》可以找到答案:“乾隆赐信谥节愍。”“行实附《明史》及《清殉节诸臣录》。”
原来乾隆皇帝已经赐给句容人李信“节愍”谥号,且《明史》中已经记载李信“誓死不降”“抗城殉节”的事迹。所以《明史》之后纂修编写的《乾隆句容县志》和《李氏家谱》均光明正大的记载了烈士李信的这件事,以传承后世。
李信是句容人,他是句容李氏哪一房后人?
据《李氏族谱·老二房》:
“第二十世李茂材,字仲达,号容斋。春芳次子。廪生。中隆庆庚午应天副榜。同考官李戴拆卷见茂材名,雅知春芳活澹易置副榜。以恩授尚宝思司丞,升本司卿,历太常寺少卿,累赠中大夫太仆寺卿,例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崇祀乡贤。行实详顾宗伯、张宪副两公《志传》。配袁氏合葬扬州淮子河,生子三女五。侧室张氏生女一。”
“第二十一世思明,字浚卿,号绛岩。茂材第三子。增监生。中万历辛卯应天副榜。配冯氏,生子一女一。侧室孔氏,生子二女一。秦氏生子一。樊氏生子二。分葬句容一孟塘一葛港一戴家桥。”
“第二十二世信,字吾斯。原名长俶,字维馥。思明长子。岁贡生。任和平县知县,加兵部职方司主事。配许氏,例赠安人,生子三。顺治初,师破广东,泓远。淑远随父守和平。城陷,谕降不从。父子及幕友江西诸生杨某俱就僇。诸妇及幼孙阖室皆自尽。祠祀和平。乾隆赐信谥节愍。以弟长青子湖嗣。奉衣冠葬西山。与兄长倩同祀家祠忠孝阁。行实附《明史》及《清殉节诸臣录》,又详《艾山西骏二公传》。”
“第二十三世澍远,字伯望。信长子。庠生。配黄氏,生子二。澍远先父卒。氏及二子俱殉和平难。道光年间旌表节烈祠祀。”“泓远,字仲贤。信次子。庠生。配夏氏,生子一,平。泓远与弟淑远随父殉难。氏与子全家自尽。泓远从祀信祠。道光年间,氏旌表建坊祠祀。”“淑远,字季高。信第三子。配高氏,生子一,和。淑远与兄泓远随父殉难。氏抱幼子投河死。淑远从祀信祠。道光年间,氏旌表建坊祠祀。”
“和平知县句容人李信”
原来李信的父亲是李思明。从其号“绛岩”,可知其以句容赤山(又名绛岩山)为号。李思明与妻室分葬“句容一孟塘一葛港一戴家桥”,表明夫妻未曾合葬,分葬多处。
李思明与妻室为何没有合葬?
李信“誓死不降”“抗城殉节”,对清朝而言这是“谋反”“大逆不道”之重罪,是要“株连九族”“刨坟掘墓”的。分葬多地,确保埋葬具体地点是个谜而已。
乾隆赐谥“节愍”,又兼《明史》刊行,家谱记载李信阖户死难的事迹,只说李信的父亲葬在句容以下几处,一是想表明李信的父亲就是句容人,一是仍然担心将来开棺掘尸。
再看李信的祖父李茂材,他是李春芳的次子。李茂材的大哥李茂年先李春芳去世葬兴化。李春芳去世之后,李茂材实际上李氏家族的风标核心人物。李春芳葬父母于句容之后,要求子孙后代在句容“松楸世守”。李茂材应该是具体执行者。从家谱记载来看,李茂材后人葬句容者人数可谓众多,三个儿子李思敬(见《乾隆句容县志》四卷)、李思诚(见《乾隆句容县志》四卷和《李氏族谱·老二房》)和李思明(见《李氏族谱·老二房》)均有葬句容之记载。李茂材的弟弟李茂德(见《乾隆句容县志》四卷和《李氏族谱·老三房》)、李茂功(见《乾隆句容县志》四卷和《李氏族谱·老四房》)和李茂业(见《李氏族谱·老五房》)也均有葬句容的记载。由此可见,李春芳去世之后,除长子李茂年子孙生活在兴化,李茂材、李茂德、李茂功、李茂业等子孙后代绝大部分都生活在句容。
最后再看看李信的曾祖李春芳,《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登科录》载:“李春芳,贯直隶扬州府高邮州兴化县。民籍,(籍)句容县人。”《嘉庆重刊江宁府志》三十卷:“(嘉靖二十六年)戴愬:江阴卫籍,官知府。李春芳:句容人,一甲第一名,《明史》有传。韩升阳:高淳人,官按察使副使,祀乡贤祠。”“(嘉靖二十七年)丁鹤:句容人,官训导。张渠:溧水人,官县丞。季思:六合人,官保康县知县。字泽:羽林左卫籍。朱陈:江宁人。”“(嘉靖二十八年)俞琏:卫籍,官推官。周珊:龙虎左卫籍,官知县。何汝健:留守左卫籍。皮豹:上元人。朱润身:江宁人。吕铎:卫籍,官户部郎中。赵科:句容人,官知县。”据此,李春芳“句容人”即指“句容籍”。
自古人以“籍”定,李春芳即为“句容籍”人,又见《顺治句容县志》三卷载:“嘉靖十年举人李春芳,见进士。”“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李春芳,第一甲第一名,累官少师,中极殿大学士。”《顺治句容县志》四卷载:“李秀,以曾孙春芳赠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旭,以孙春芳赠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镗,以子春芳封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乾隆句容县志》八卷·选举志正科表载:“嘉靖十年,举人李春芳。”“嘉靖二十六年,状元李春芳。累官少师,中极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定。”《乾隆句容县志》一卷载:“(四面牌坊)今东匾曰‘状元宰相’,为丁未殿元李春芳;西匾曰‘天官冢宰’,为吏部尚书曹义;南匾曰‘地官司徒’,为户部尚书王暐;北匾曰‘殿中执法’,为御史汤鼐立。”“状元坊在县治废巷口,为大学士李春芳立。”
《明史》相关句容之谬误众多,因何将李春芳“句容籍”嬗变为“兴化籍”?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登科录》官方记载李春芳“籍句容”“贯兴化”。与句容和兴化两地的县志记载是吻合的。《康熙兴化县志》(康熙二十四年钞本):“李春芳,字子实,先世句容人,迁兴化。”《乾隆句容县志》九卷:“李春芳,字子实。始祖海一,世居句曲之朱壒村。公之曾大父始渡江至安宜,已又从安宜徙兴化。”
李春芳致仕直奔兴化县,葬父母于句容龙潭之后,举家(长子李茂年先李春芳去世除外)又搬回句容(《祭先考封少师府君》载:“兴故水乡,今岁较甚。势不可留,将返故里。龙山之阳,容城之侧。桑梓定居,松楸世守。”),即李春芳“贯兴化”之后又出现“贯句容”之情况,所以《李氏家谱》(李茂年老大房、李茂材老二房、李茂德老三房、李茂功老四房、李茂业老五房、李茂中老十房、李茂和老十一房、李茂对老十二房和李茂学老六房、李茂识老七房、李茂文老八房、李茂行老九房、李茂弘老十三房)中李茂材、李茂德、李茂功、李茂业皆有后人葬句容之记载,也从侧面印证了由明到清有大量李春芳后人生活在句容的事实。
李春芳致仕兴化前后,所作诗歌和文章称句容和兴化皆有“吾邑”(见《新建华阳书院碑记》)“故乡”(见《句容良常胡氏重修家谱·序》)等称谓,《句容县志》以“籍”收李春芳入科举录,《兴化县志》以“贯”代“籍”收李春芳入科举录。因此出现了一名状元分载两县县志的趣话。
李春芳《新建华阳书院碑记》载:“华阳书院在句曲崇明寺左隅……惟臣所属句容隶在神京,襟带江海,表里镇渎。我国家肇迹于兹,盖天府之奥区焉。臣原籍其地……句容,吾宗国也。早岁常读书寺中……予故以书院告成,既以为吾邑父兄子弟贺……”
李春芳《新建华阳书院碑记》中自称“臣原籍其地”,考中状元之后“民籍句容”又改为“官籍翰林”,李长科《李氏别记·序》有记载:“李文定公以状元籍词林而入阁,在位七年。”李春芳因为请求皇帝安排弟弟李齐芳到南京任职便于照顾句容的母亲遭言官弹劾,故十八天五次请辞首辅,致仕之后本应该回“原籍”句容,因南京言官谗言诬陷愤而直奔“贯”地兴化,且亲自来奉养父母。
《明史》故意“籍”“贯”不分,偏信《康熙兴化县志》以“贯”代“籍”,其实质是抬高兴化李茂年一支后人,政治上有意打压李茂材、李茂德、李茂功和李茂业等数支句容后人。句容是大明“祖乡”,李春芳自称“句容,吾宗国也”。明末清初之际,句容李春芳后人(“长”字辈和“氵”字辈)积极参加“反清复明”的活动,李茂材老二房尤其特出,最惨烈的当属李茂材之孙李信一户的阖门殉难。
将“句容人”李信附在《明史》“兴化人”李春芳传之后,其目的又有刻意安抚李茂材、李茂德、李茂功和李茂业等数支句容后人,不要再搞“反清复明”活动。《明史》刊行于乾隆四年,此时已经是康乾盛世的中期,清朝国家已经步入正轨,此时李春芳后人中的一小部分人也泯灭恩仇坦然出仕,故有后来乾隆帝赐李信“节愍”谥号之举。
李信“阖户死难”,谁最早记载了这件事?
清兴化知县张可立修《康熙兴化县志》(十卷·人物表)“忠烈”载:“李信,字吾斯。李春芳谥文定。曾孙也。以岁贡知和平县。大兵入广,郡县望风归附。和平邑最小。众忧惧,不知所出。信意气自若。呼二子泓远、淑远,语之曰:死自吾分,汝辈乘间速去。二子跪泣曰:大人死忠,儿独不能死孝乎?相率为城守计。城陷,父子俱被执。淑远缚急而泣。泓远叱之曰:吾父子死犹生也,何泣为?俱遇害。时有诸生杨某江西人,随署中,曰:吾亦文学也,忍独生乎?亦死。”
国有史,县有志。《康熙兴化县志》作为一县官方书籍,必将“忠烈”传承后世。李春芳是大明首辅,《明史》修订绕不过李春芳。而李春芳曾孙李信“誓死不降清”“阖户死难”也无法回避。故《明史》最终撷取《康熙兴化县志》资料附“兴化(句容)人”李信事迹于“兴化人”李春芳传之后:“春芳曾孙信,广东平和知县。城破,与二子泓远、淑远同时死。”(《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李春芳)
《明史》刊定之后,清句容知县曹袭先纂《乾隆句容县志》也收录“句容人”李信事迹,并补充了殉难的时间。“李信,字吾斯,文定曾孙,由贡生选广东和平县尹。至任,未几,大兵压境,两月城破。信招其次子及第三子至营,俱死,江右一老诸生杨姓者,相随署中,见信死,曰:‘吾亦江右文学也,忍独生乎?’亦死。事在顺治丁亥年。”
《明史》记载死难者仅仅为李信和其子泓远、淑远父子三人,《康熙兴化县志》记载死难者另有“江西人诸生杨某”,真实情况其实更惨烈,《李氏家谱》记载更详实。
《康熙兴化县志》“李信”传记
《句容李氏(李春芳)家谱》十三卷载:“李信:原名长信,字吾斯,以岁贡知和平县。国朝顺治三年十二月, 大兵入广,郡县望风归附。和平邑最小。众忧惧,不知所出。信意气自若。呼二子泓远、淑远,语之曰:死自吾分,汝辈乘间速去。二子跪泣曰:大人死,忠儿独不能死孝乎?相率为城守计。邑人怀信恩,争用命。延至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城破, 父子俱被执。淑远见父缚,急而泣。泓远叱之曰:吾父子死犹生也,何泣为?俱死之。眷属无一生者。时有江西诸生杨某,随署中,曰:吾亦文学也,忍独生乎?亦死之。和平民建祠,以二子及杨生配。乾隆中赐信谥节愍,祀忠义祠。(《兴化县志》)”“《家传》(西骏公撰):公幼颖敏,熟於《昭明文选》,背诵一字不遗。督学尝拔第一食饩。崇祯戊寅贡於学,甲申选和平知县, 乙酉加职方主事。有厮养卒葛麒者,亲见公父子殉难事。乱后逃归,为详述之云:公尝书‘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 十四字於署壁(即《文选》中语),时时对之唏嘘太息。丙戌城陷,公衣绯袍坐堂上,有巡道李默,福建人,崇祯甲戌进士, 与公从兄大司徒同榜,率数十骑入县署。公不为起。默曰:年兄须识时势。公曰:吾世受国恩,有死耳!从骑执公,二子泓远、 淑远至,默见之,亦呼年兄。淑远叱之曰:斮头吾亦不惧,谁与汝认年家?默怒,麾卒拥出,将杀之。忽有一卒将令旗驰至,大呼曰‘且勿杀李知县’,解公缚,拥入方总兵营。方起迎劝公。公惟曰:愿死。遂复麾卒拥出。泓远见公泣,淑远曰: 我父子得死所矣,何泣为?署中有江西杨先生者,见公父子死,出见李巡道。挺立於庭,大呼曰:而何不并杀我?遂亦遇害。 典史曹某,句容人,窜匿民间,不食九日死。今和平民建祠祀公,暨二子、杨先生皆从。”
光绪年间句容知县张绍棠纂《光绪续纂句容县志》(十四卷·烈妇)又收录李信儿媳和孙子的死难经历:“文生李澍远妻某氏。澍远早卒明季。某随翁李信赴和平任,城将陷,携二幼孤别信曰:‘儿先死,免大人忧!’信曰:‘汝能如是,不愧吾媳矣!’遂与二孤先信死。泓远妻夏氏,淑远妻高氏,均在署中。翁夫俱殉。遂各抱幼子曰和、曰平投水死。(以上均采家乘)”
《康熙兴化县志》修订时,兴化老大房李茂年一支后人必然参与其中,将老二房李茂材、老三房李茂德、老四房李茂功等句容后世子孙大部分收入,年代久远必生误会,故乾隆十九年陈祖范《重修句容李氏谱序》有:“余夙闻兴化李为淮南世家第一,及余与芷林同年游,知句容、兴化皆出前明相国文定公后。”
李春芳孙曾众多,《乾隆句容县志》(八卷·正科表)漏记其句容后人较多。《光绪续纂句容县志》(二十卷)又加明清两朝漏记的进士举人名单来补充完善,尤其以李春芳句容后人为多:
“明进士邹昊(《宏治十二年。官右都御史)、张明弼(崇祯十年,见《太学题名碑》),举人周礼(永乐十二年)、邹昊(宏治八年,陕西榜)、王安(宏治乙酉)、周介(嘉靖己卯,陕西榜解元)、吴渊(万历辛卯),副榜李茂材(万历辛卯)、李思谟(万历癸酉)、李长盛(崇祯戊午)、李长似(崇祯壬午。兵部职方司主事。以上均采《家乘》)”
“国朝举人李滢(顺治乙酉。高淳籍),李为霖、李汴(俱顺治戊子),李叶(改名枬)、高锡范、高锡旬(俱康熙己酉),李儒琛(康熙己酉),李国宋(康熙甲子),李炳石(康熙丁卯。北榜。曲靖知县),李栋(康熙壬午),李蒸(康熙乙酉),赵国铨(康熙乙酉),李鱓(康熙辛卯),李基宏(康熙癸巳。古田知县),李玉台(雍正乙卯)、李光国(乾隆甲子)。副榜李汉(顺治辛卯)、李长炜(顺治甲午。青田知县)、李国宋(康熙壬子)、李国相(康熙癸酉。以上均采《家乘》)”
《顺治句容县志》《乾隆句容县志》《光绪续纂句容县志》一脉相承,李春芳和李信皆是“句容人”。他们都是句容的荣光和骄傲。
《明史》给“句容籍”状元李春芳贴上“兴化人”的标签,将“句容人”李信附在其传之后,必然让后人误会李春芳和李信皆是“兴化人”。近代部分专家学者尽信《明史》,著书立说也将状元李春芳“句容籍”之标签褫夺,导致李春芳与《西游记》作者“华阳洞天主人”之关系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