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人毛泽东的婚姻情感生活
——四次婚姻和十个子女纪实(连载之十二)
三、 毛泽东与江青的孩子
毛泽东和江青结婚后,只生过唯一的一个小孩,她就是李讷。
1940年8月,江青在延安分娩了。年近半百的毛泽东,自然异常高兴。李讷长得活泼可爱,毛泽东的窑洞里,时常充满了笑声。
对于李讷的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毛泽东考虑到女儿姓毛,将来太惹人注意,决定采用母姓,何况自己也曾使用过“李德胜”的化名。而“讷”字,则取义于《论语·里仁》篇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之句。
第二种说法是,江青在名字上用了一番心计:江青本姓李,而“讷”字,则取于她在上海与唐纳那一段的风流韵事。“讷”与“纳”谐音,取名李讷是江青在内心纪念唐纳。
两种说法,究竟是哪一种说法可靠,不得而知,也许是两种说法兼而有之。
李讷是毛泽东最小的女儿。人们常说:父母都疼最小的一个。此话不假。作为领袖的毛泽东也处处充满着常人的情怀,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幺姑娘”。李讷是毛泽东唯一一个时时把她带在身边的小孩。在延安时,为了李讷能陪在身边,毛泽东没有把她送到非常有名的延安保育院。1947年,李讷7岁了,已到了上学的年龄。当时,中央机关已搬到西柏坡。高小毕业的韩桂馨,原在卫生部下属的中央幼儿园工作,当时只有18岁,10月份,她作为家庭保育员来到了毛泽东家,担当起对李讷的生活照顾和教她读书识字的任务。后来,在毛泽东牵线下,本来已有感情的韩桂馨和卫士李银桥结了婚。
当时正值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工作十分繁重,经常日夜继夜、废寝忘食。警卫员就把李讷当作动员毛泽东休息的一个法宝,每当毛泽东工作累了,警卫员就把李讷推进屋去。毛泽东一见李讷,往往会放下手头的工作,逗李讷玩一会儿,或者拉着李讷的小手出门散步去。所以,李讷回忆说:记得最早学会的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有时候,毛泽东会和李讷等几个小孩一起搭房子、玩游戏,父亲叫女儿大娃娃,女儿就叫父亲小爸爸。毛泽东听后,一阵开怀大笑。
由于处于战争环境,那时的工作、生活环境都很严酷。但从延安、西柏坡到北京香山,父女还是经常手拉手出去散步。很小的时候,李讷只能拉着毛泽东的一个手指头,后来逐渐长大了,就拉着两个手指头,然后拉着三个手指头,直至牵着整只温暖宽厚的手。李讷也就这样慢慢长大起来,至今回想起当年手拉手散步的情景,仍然感到无比的温馨。
李讷十岁以前,从没上过学,都是毛泽东、江青及家里工作人员在家里教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李讷才在北京正式开始上学,小学读的是北京育英小学。
上学后,毛泽东对李讷要求很严。比如,学生填表,“家长”一栏不准填写“毛泽东”,而是工作人员的名字,“藉贯”一栏填的是延安,而不是湖南湘潭。上小学,一个星期只能回家一次。开始,工作人员用小车接送。毛泽东知道后就不同意,说不能搞特殊化。于是,就和其他同学一起乘能装二十多人的大面包车。李讷从小就经常跟毛泽东一起游泳,但毛泽东从来不让李讷用救生圈,意在有意识地锻炼她。
1960年前后,李讷已在北大历史系读书,正赶上三年全国性的特大自然灾害,加上还要还苏联债务,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全国都闹饥荒,老百姓吃不上饭,毛泽东心急如焚,就带头减少了自己的粮食定量,并且很长时间都坚持不吃肉、不吃蛋。但每当李讷回家,毛泽东就要叫厨房改善一下生活,弄点好吃的打打牙祭。李讷在学校的定量为每月二十一斤,每天只有七两,对于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上顿不接下顿,常常饿着肚子。李讷回到家一看到好吃的,就不顾一切地狼吞虎咽。毛泽东看着女儿吃得津津有味,只是笑了笑,自己只是吃点蔬菜。
吃完后,毛泽东问李讷,学校的大学生每月定量是多少,李讷如实告诉了爸爸。当时,毛泽东并没有说什么。但不久,国家下了通知,在校大学生的每月定量提高到27斤。而李讷由于是学校游泳队的队员,每月定量提高到30斤。
李讷在北大读书期间,经常和父亲保持通信联系。毛泽东写得比较多的就是鼓励李讷要有意志、要有毅力,信中常常抄录一些古人的诗,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等。
毛泽东在生活上对子女要求很严,但在学习上并不苛刻。李讷读历史系时,一般每学期考六门。李讷读书很用功,每门都考满五分,但一考完就要生病住院。毛泽东就说:你不一定都要考五分嘛,也可以有几个四分嘛,就是考个三分也没关系。你只要总的功课好也就行了。
毛泽东对子女的希望也是很大的,但他要求的是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而并不是希望子女都去当什么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毛泽东对李讷说:“我要求你们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能做到这一点,我就很满足了。”他认为,干部子弟都有一个最大的先天缺点,那就是容易患上“骄”、“娇”两气,干部子弟要勇于克服它,而不能纵容放任。
1962年元旦,李讷给爸爸寄了一张贺年卡,祝福父亲新年快乐,健康长寿。毛泽东收到贺年卡后,心中自然高兴,但未见到女儿写的信,又感到不满足,于是就给李讷写了一封信,问她为什么光寄贺年卡,不写信给爸爸,为什么那样吝啬?是不是不爱爸爸了?毛泽东还把女儿不写信的原因,归咎为自己对她关心、帮助太少。李讷读着父亲的来信,很受感动,很快就给爸爸回了信,告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诉说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自此,毛泽东和李讷的通信就持之不断。
毛泽东虽身处高位,但他不允许子女搞特殊,教育子女不要有什么优越感。李讷到北大读书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同学都不知道她是中国的第一位“公主”。
1965年,李讷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解放军报》当编辑。“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讷于1967年担任了毛泽东的联络员,负责了解北京各高校的情况。1968年,当上了《解放军报》总编,那时才26岁。1974年至1975年,李讷曾先后担任了中共平谷县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书记。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李讷恢复了平民的身份,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过着像千千万万人们一样的普通生活。
结束语:
毛泽东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伟人。他在事业上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在婚姻家庭上他却是个不幸者。他真诚地爱过,可真正为他所爱而一直爱着他的女人,最终都从他的身边走开、消失了。唯有那个没有真正爱过他的女人,却如缠树之藤,紧紧地缠绕着他直至生命的终结。
毛泽东爱子女。可惜,苍天无情。他寄于厚望的长子却英年早逝。他像天下所有父亲一样,需要儿女的温情,然而“高处不胜寒”,他未能像一个普通父亲那样享受天伦之乐,甚至重病在身都难得见上子女的面,最后带着孤独、寂寞、遗憾的心,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初稿于2005年12月6日,完稿于2010年8月2日,修订于2021年4月)
敬告读者
尊敬的各位读者,大家好!《伟人毛泽东的婚姻情感生活》的婚姻子女情况,粗线条地编撰、报告到此就结束了。我衷心感谢各位热心读者的热情关注!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免会有疏漏、甚至有差错之处,敬请各位不吝指教!
接下去尚有一篇附记,即《毛泽东的身世渊源》,附记中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仍以连载方式编发。若有兴趣,请继续阅看。
谢谢!
编者:杨雄彪 2021.5.18

编者简介:杨雄彪(又名杨荣标),1950年出生,1969年参军,曾任团政治处主任、师司令部直工科科长。1987年底转业至金华市财税系统,任税务稽查局局长8年,在参与查处共和国第一税案(金华县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中,荣立三等功。2010年在金华市国税局总会计师位上退休。现任金华市税务学会付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