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在哪里
看着崭新的教学楼,一应俱全的设施,再看看坐在教室里穿着整齐校服的学生和朴实热情的老师,我们不禁想到薄弱学校到底薄弱在哪里呢?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即便偏远的农村也盖上了与县城一样的教学楼,各种配套设施丝毫不亚于县城学校。对于外行来说,这就可以万事大吉了。钱花出去了,能说我不重视教育吗?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正如一个戏班子没有名角,戏装再好也白费一样。一所学校没有名师,硬件设施再好也是不顶用。《康熙王朝》里的姚启圣说过,水师的战斗力可不是用银子可以堆出来的,好老师可不是仅靠改善外部设施就改出来的。反过来有了好老师,即便设施差一些照样出成绩。延安窑洞里的抗大,不就是因陋就简硬是培养出大批抗日将领吗?
反观薄弱学校的老师要么就是即将退休的老头老太,暮气沉沉,使得学校毫无生机和活力。要么就是刚分下来毫无经验而又一心想往县城跑飞鸽牌的小年轻,无心钻研业务,只是敷敷衍衍。更令人无语的是,教师的学用严重不一致,学语文的教物理,学政治的教数学,甚至音乐老师、体育老师上语数外等主要学科的课。作为笑话,你的语文或者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在农村薄弱学校,却是活生生的现实。专业严重不对口的老师,又没有可以请教的对象,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创新”,要么是照本宣科,要么就是四不像地照抄照搬一些所谓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可想而知,薄弱学校的教学成绩会怎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薄弱学校的学生流失日益严重了。
薄弱学校最主要的薄弱还是师资力量上,因此他们的教学教研都成了空话。如果没有上级硬性任务,各个教学点基本上长年累月地没有听评课活动,听课记录基本上都是胡编乱造互相抄袭的,纯粹是走形式白浪费纸张。这就决定了让他们搞个听评课教研活动,听课时除了抄写授课教师的板书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了。评课时要么是表演一番“好、好、好!”吹捧与自我吹捧相结合的闹剧,要么就是想当然地胡侃乱轮地说些不着边际的废话。更多情况下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或者挂一漏万地逮住一点别管对不对的大说特说起来,白白占用别人的时间,导致整个教研活动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走形式,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到头来,薄弱学校的老师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基本的常规操作都做到,什么规范标准到这里完全走了样。
鉴于上述情况,首先从稳定教师队伍入手,财政和职称一切优惠措施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而且还要加大配备师资力量,不仅数量上满足教学需要,还要在学科结构上、学历层次上进行合理配置,让教育均衡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折不扣地办人民满意教育。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加大薄弱学校的教学教研力度,教研室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指导,甚至轮流驻校驻点手把手地教他们搞教学教研。与此同时以县为单位组织名师团到薄弱学校送课送教,县城优势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子进行常态化帮扶,力求快速提高薄弱学校教学教研水平,增强他们的造血能力,从而彻底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此外县委政府出面聘请县内外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退居二线的能胜任指导教学教研工作的机关干部,到农村薄弱学校指导其教学教研。择优选拔聘请一批退休名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给薄弱学校带去先进理念和教学手段。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薄弱学校而言,充分发挥他们的余光余热可谓意义重大!当然待遇上,交通条件等方面都要妥善处理好,力求达到合作双赢。
改变薄弱学校现状,彻底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搞好教育扶贫,把乡村振兴事业做的更有内涵,更有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