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忠先生赞“三峡库心、大美忠县”诗十一首
七绝•感怀忠州新城 268期
(中华通韵)
平湖一望眼珠舒,
旧貌江滨绘美图。
八景神奇如锦绣,
半城山水满城姝。
注:忠州八景。即是:翠屏春晓、紫极晚烟、巴台夜月、玉镜天成、鸣玉平沙、五龙潆宝、西岩瀑布、治平晨钟。
七律•乡村新貌
(中华通韵十四姑)
登高望远目霞舒,风景空幽似画图。
贫困乡村翻富美,蜿蜒山路变通途。
清溪绿水环坡转,花果田园透馥酥。
明媚阳光初夏暖,莺飞燕舞稻苗铺。
七律•赞忠县橘香田园风光
(中华通韵 十唐)
钟灵毓秀看临江,美好田园靓四方。
七彩稻香飘馥郁,三峡橘味溢芬芳。
山峦阡陌滋茵翠,丘壑沟渠润绿苍。
现代综合农业体,休闲游旅且观光。
注释:临江。指今重庆市忠县古代县名。西汉置,属巴郡。南北朝时曾为临江郡、临州治。后改为忠州,现为忠县。
七律•咏三峡库心“桃源”
——忠县独珠江村景区
(中华通韵 八寒)
天降巨鲸游半岛,库心豪饮据雄藩。
江村渔镇独珠子,水渚仙城翡翠山。
闲逸选择节假度,旅行闻见浪涛欢。
遁离闹市喧嚣扰,寻觅桃源静谧恬。
七律•皇华城遗址抒怀
(中华通韵 十唐)
南宋忠州神秘岛,皇华城踞赵祺王。
固山砌垒英雄邑,依水周池壮士防。
四面环江岑岭翠,三崖壁峭库心彰。
古遗仙景蓬莱靓,康养祈福圣境堂。
注:皇华岛又名皇华城。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景区,是位于长江忠县段的一个江心岛屿,顺江长约2000米,最宽处约800米。小岛地势独特,四面环水,三面陡峭,一面舒展,水岸曲折。岛上风景秀丽,湿地景观丰富。皇华岛、独珠半岛、鸡公咀半岛山环水抱,互为犄角。长江、岛屿、滩涂共同研墨,在这里写下了一个惟妙惟肖的“心”字,而皇华岛正是心字中最正中的那一点。正巧的是,三峡库区从湖北宜昌三峡大坝起,到重庆江津区鼎山止,全长约693公里。皇华岛东距三峡大坝、西至江津鼎山均为346公里,刚好处于三峡库区的中心点,因而被称为“三峡库心”。 皇华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南宋皇子赵祺得封忠王掌管忠州时,多次上岛考游,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咸淳”后,他即升潜邸忠州为咸淳府,并将府城迁到皇华岛并命名为皇华城。南宋末年,元军势如破竹,南宋大厦将倾。咸淳知府马堃不畏强敌围岛,奋战数月被捕宁死不屈,彰显了“忠州只有断头将军绝无投降将军”的忠勇形象。如今,作为“三峡库心”核心地,皇华岛的保护和利用,将本着“加强生态保护、塑造自然景观、彰显历史人文、建设生态设施”的思路,完整保护岛内河滩湿地、消落带湿地、人工塘库湿地和水生植物种植田等多种湿地类型;注重设计乡村形态,增加乡村元素,营造乡村气息,展现田畴交错、绿荫环抱、鸟语花香的田园景观;将依托南宋抗元遗址建设“神秘南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现固山砌垒、依江周池、据险筑城的古城印象景观,弘扬忠勇抗战文化精神。不久的将来,皇华岛必将成为点缀在长江黄金旅游带上的一颗明珠,成为人人向往的“库心仙岛”“人间天堂”“康养圣地”。
七律•忠县库区生态秀
(中华通韵 八寒)
瑰丽忠州数九天,水禽欢悦舞翩跹。
野鸭嬉浪逐波闹,白鹭飞翔振翅妍。
山绿岭茵铺锦绣,溪清河畅展斑斓。
库区治理春阳现,万类生灵竞妙颜。
七律•忠县生态湿地美
(中华通韵 十二齐)
库岸滨溪奇丽绣,复修湿地靓裳霓。
茂盛植被滴苍翠,荡漾微波泛黛漪。
白鹭结集空宇旋,野鸭嬉戏水边欹。
江河林草田湖美,山碧天蓝醉惘迷。
七律•忠县长江大桥有怀
(中华通韵十一庚)
烟波浩渺贯长虹,跨水行空一线通。
奋战三年圆美梦,流芳百代立勋功。
滨江十里连天际,广厦千重傲碧穹。
移建新城添锦绣,忠州古镇靓姱容。
七律•亦真似幻小蓬莱
——赞忠州石宝寨
(中华通韵 四开)
昊天玉玺坠江来,奇宝依山旋转开。
直上云梯星月揽,凌升绀宇雨烟裁。
三峡水库妍盆景,九派岩石靓塔台。
千古游人称壮美,亦真似幻小蓬莱。
七律•贺忠县学子高考成功(中华通韵)
忠州花艳尽芬芳,捷报频传喜气洋。
磨剑十年呈异彩,梦圆此刻展翱翔。
勇攀峰顶无休止,探索知涯要远长。
百尺竿头赓努力,博研纵览做金梁。
七律•预祝忠县诗词学会成立 (平水韵 四支)
大地春回盼未迟,唐松宋柏展新枝。
随心日月弦中起,信手风云笔下驰。
曾闷芋仙无续曲,幸生协会有雄诗。
忠州烂漫人开眼,更待精金美雨时。
注释:诗中的"芋仙"指李士棻(1821~1885)清藏书家、诗人、书法家。字重叔,号芋仙,号二爱山人、悔余道人。忠州(今重庆忠县)人。他以诗文为曾国藩所看重,当时与中江李鸿裔、剑州李榕号称“蜀中三李”。编《忠州李氏藏书草目》,收宋本《庄子》3卷,元本《赵松雪集》7卷,通行常见之书近4万余卷,藏书印有“忠州李芋仙珍藏书籍之印”、“耕读山房珍藏”、“李芋仙随身书卷”、“芋仙鉴赏书画印信”、“忠州李氏平等阁珍藏”等。退官后,著《天瘦阁诗草》、《天补楼行记》等。
作者简介:
陈明忠,笔名:巴山忠哥。重庆市忠县人,曾为国家公职人员,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現居重庆。曾主要从事社会科学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现重点研习旧体诗词,先后在中文诗歌网、中国诗歌网发表诗词作品近50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