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鸾归令-火星中国人来啦
——天问火融成功登陆火星中国航天又一里程碑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
5月15日上午7时许,中国探火工程官方微博账号@天问一号祝融火星车 向地球发布了第一条动态微信,全文如下:
地球的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祝融号火星车,今天,我搭乘着“着陆器”一同抵达了火星表面,着陆地点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区。这一刻,让大家久等了!

今天(笔者加注:2021年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于今天上午7点18分成功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

“天问”问天,“祝融”探火。这是中国人首次在火星上留下痕迹,是我国星际探测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非凡跨越,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迎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中国航天人在近2亿公里外的火星上涂上一抹“中国红”,极大地提振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必将激荡起全社会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壮志豪情!

“天问”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寓意着追求科技进步永无止境。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曾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揽月九天,到太空建站,再到跋涉数亿公里着陆火星,中国航天人稳扎稳打,为实现浪漫宏远的深空梦作着持续努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5月15日晨7:18,地球人沸腾沸啦!14亿中国人在电视直播屏前为中华民族航天业的历史此腾飞欢呼雀跃!

众所周知,目前全世界已进行的21次火星着陆任务中只有9次成功,难度系数极高!安全着陆火星,除了要选择地形平坦的着陆区,还要选择合适的天气状况,避免被火星的巨大沙尘暴所干扰。在经过三个多月的绕火飞行后,中国的天问一号航天器终于找到了最佳着陆点。地质学家说,天问一号的软着陆区很可能是一个古海洋所在地,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很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科学成果。但是,怎样尽可能降低火星沙尘暴的影响呢?当然是惹不起,躲得起呀!根据过去的火星气象数据来看,火星沙尘活动集中在下半年,北半球在春夏期间最为宁静,选择在五月中旬着陆,对天问一号来说也最为稳妥!

目前,火融火星车还在着陆巡视器内,带着地形相机和多光谱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磁场探测仪等6台科学载荷,经过短暂调整后,出仓并开展巡视探测。期待全方位了解火星,并且回传珍贵的数据和照片给大家哦!
爱你们的,祝融号!

新闻链接:我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来了!
4月24日上午,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1年中国航天日启动暨中国航天大会开幕仪式上,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全称“祝融号”。

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时掌火之官。首辆火星车命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我国其他航天器命名思路一脉相承,例如:“嫦娥、墨子、悟空、北斗”等。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着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根据国家航天局发布的消息,祝融英文名称采用直接音译方式确定为:“Zhu Rong”。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行星际探测的首趟征途,计划一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在国际航天界亦属创举。将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寓意点燃我国行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
5月15日,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天问一号”包括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两部分,两器分离后,环绕器需要迅速抬升轨道,而着陆巡视器则进入火星大气层。
这个分离前后的控制需要7个小时,环绕器作为搭载着陆巡视器的星际“专车”,需要按顺序完成轨道降低发动机点火和关机、两器分离姿态建立、两器分离后轨道升高发动机点火和关机等一系列动作,而这些太空芭蕾般的优美“舞姿”,需要环绕器自主、准确性。否则, 稍有不慎,探测器就可能被拉向火星表面。“这是一系列很关键的姿态和轨道机动,稍有不慎,探测器就可能被火星引力拉向火星表面,而由于通讯时延的存在,我们没有办法实时获知探测器的状态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干预。器器分离的过程,是我们控制算法精度、产品工作可靠性、故障预案周密性等的最充分考验。

分离时环绕器的轨道控制精度和姿态控制精度是着陆巡视器能否进入预定着陆区的前提。这些需要依赖于敏感器、执行机构、计算机以及算法的准确性,可以说是对探测器GNC系统的一次“大考”。实际过程中,探测器需要自主进行测量计算并作出判断,每个环节都必须精准无误,分秒不能差。方案设计师王卫华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在室外,距离标准篮筐980米进行投篮,还必须事先考虑到投篮的角度、时机、投球力度,篮球自身的旋转运动,风速和风向外部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中国年轻的航天设计师们也做了不同情况下的预案和对策。当环绕器通过自身的敏感器发现没有完成既定的动作时,会自主带着着陆器迅速进行轨道抬升,以避免撞向火星,并在合适的时机再次选择执行两器分离的一系列动作。
航天达人,做最可靠的通信“中继站”。在此次的火星探测任务中,环绕器不仅仅是一辆星际“专车”,它同样也是一座功能强大的通信“中继站”,为着陆巡视器与地球搭建通讯桥梁。据说,升轨后的环绕器并不是大家想象中“卸载”后一身轻松,此刻它需要迅速肩负起对火星表面进行遥感探测的任务,同时选择恰当的时机来将巡视器的数据“中继”传向地球。在距离地球数亿公里的轨道上准确指向地球,相当于要在2米开外瞄准绣花**,而且要在环绕器自身还在不断的飞行运动情况下,时刻保持住瞄准状态。
据介绍,环绕器携带有2块太阳电池阵、1幅高增益数据传输天线、1幅对巡视器数据中继天线。在环绕器执行数据中继任务时,需要驱动太阳电池阵对准太阳方向以保证自身电能的**,同时需要高增益天线跟踪地球、中继天线指向巡视器,以建立“数据鹊桥”。“此时,环绕器需要同时实现对巡视器、地球、太阳3个目标的高精度同步指向控制,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八面玲珑’了。”
值此,天问一号携祝融成功登陆火星乌托拜平原、开创中国航天星际行又里程碑之际,笔者特赋《彩鸾归令》为评为贺为纪。
环绕分挥。*1
着陆巡航定数维。
七时长别步潜危。*2
九分依。*3
祝融天问精登陆,
火域平原丽景宜。*4
地星微信互通时。
华腾飞。
注*1,天问一号实施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挥手分离技术
注*2,两器分离7小时“步步惊心”
注*3,天问火融着陆过程9分钟“击败死神”
注*4,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风光秀丽
——2021年5月15日初稿16日凌晨定稿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新上海诗社副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