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平,1949年生,浙江海宁人。嘉兴教育学院中文副教授(已退休)、嘉兴文史馆馆员、嘉兴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多年来主要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古诗词,有《浙江古代诗歌史》(杭州出版社)《诗说嘉兴运河》(浙江人民出版社)《浙西词派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等多种著作,在各地高校学报等刊物发表过数十篇论文。

沧桑阅尽剩孤峰
——查继佐与吴六奇的传奇故事
嘉兴教育学院 徐志平
海宁袁花查家,是可以与盐官陈家相媲美的望族大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比陈家更早,也富有传奇性。直至现代、当代依然出了许多名人。明清两代,查家考中进士20人,举人76人,有所谓“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之称。康熙皇帝也称颂“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清初卷入进“明史案”的查继佐,即是查家的一位名人。他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44岁那年明朝灭亡。卒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6年)。查继佐从小聪明,15岁就娴熟诗文,20岁时在私塾任教。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34岁那年考中举人。后屡次考试均落第,遂潜心讲学、著述,家有戏班,工于戏曲。清兵占领江南,他参加了浙东一带抗清斗争,失败后归家乡,隐居海宁东山。康熙元年(公元1663年)64岁那年,因《明史案》受牵连,被逮下狱。所谓《明史案》是清初发生在浙江南浔的一桩“文字狱”大案,被杀头的有七十多人,受牵连的不计其数。查继佐因名字被列入该书的“参校”中而受牵连。后来据说一是他被列入“参校”,自己并不知情,因而案情不重;二是能主动自首说明;三是传说他曾救过一位乞丐吴六奇,吴六奇后来成为广东水陆提督,人称“大力将军”,吴六奇暗中营救他,所以能够脱免。晚年在家乡著述、讲学,度过余生,直至76岁去世。他留下了《罪惟录》、《鲁春秋》、《东山国语》等史书、《续西厢》等戏曲及《敬修堂诗集》等十多种著作。据多种书籍介绍,他“以诗文负重名,结庐东山下,顾其堂曰敬修,从游者不远千里”,“先生有异才,以悟力超绝一时,诗文不肯蹈袭前人一字”。但今天留下诗不多。查继佐还善于书、画。下面介绍他的一首诗《夜泊七里滩》:
“ 小棹凝寒落日边,碧空削出水云偏。烟将帆影疑前浦,雨共滩声度短眠。
客去无星临此夕,我来何处认当年。只应郑重高深意,未是桐江莫与传。”
这是他经过桐庐富春江七里滩时所作的一首诗。这里相传是东汉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的钓台,严光是东汉光武帝的老朋友,光武帝登位后,请他出来当官,他不肯,隐居于此,后世将他作为不慕富贵、清高超脱的典范,不知有多少诗人写诗咏诵他。查继佐过此地,当然也要写首诗了。诗的前四句交代乘船路过这里,描写这里的景色。在太阳将要下山的时候,客船行驶在富春江上,两岸高山险峰,仿佛削破碧空,高耸水边。傍晚的暮色烟雾中,船帆驶过,船停泊在岸边。到了晚上,下起了雨,雨打船篷声与江水奔流声伴随着主人进入了短暂的睡眠。这几句含蓄表达出孤舟客居江中的寂寞思乡之情。后四句抒情。到了此地,自然要想起严光这位隐者。“客去无星”句用严光的典故。东汉光武帝曾把严光请到宫中,盛情款待他,晚上两人同床而眠。而严光也老实不客气地“以足加帝腹上”,在睡梦中将两脚架到了皇帝的肚子上。第二天,观察星象的官员慌慌张张向皇帝报告,说昨天晚上夜观星象,有“客星”侵犯皇帝的“主星”,恐有不测。光武帝笑着说,这是我与老朋友同床共眠。引用这个典故,一方面是感叹光武帝这样的开明君王于今难见,一方面是赞扬严光的这种敢于挑战皇权、不惧威势的孤高气节。后人来此,回忆往事,使人既对严光这样的高士产生无限敬意和羡慕之情,也会产生世事沧桑,今非昔比的无限感慨。隐含诗人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复杂感情。从此诗中,可知查继佐诗歌清隽传神,含蓄蕴藉,善于写景抒情的特点。
再来看他的一首五言律诗《归东山》:
“兀坐消清昼,阶除草色殷。荜门亡守犬,巢燕索离群。
令节贫家少,名花处士分。人生幽兴足,轩冕总浮云。”
从诗的内容看,当写于晚年归居家乡东山时,表达出作者甘愿贫困、不愿屈服于清朝的气节。“兀坐”,独自端坐。首两句写自己在家中孤寂度日,看阶上门前草色青青,春去秋来。“荜门”,柴草树枝编的门,形容家道贫困简陋。“亡”,同“无”。因家贫也不用狗来看门,自己就像离群孤燕,失去了往日的朋友。“令节”两句写自己因家贫,也少过时令节日,只有名花草木陪伴自己。末两句表达自己蔑视共鸣富贵的高尚志趣。“轩冕”,指当官坐的车马和官帽。
查继佐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下许多轶事记载。首先是他家的家庭戏班子。相传查继佐和夫人蒋氏都精通戏曲,家中养了一个戏班子,主要男女演员有十个,全部以“些”命名,分别叫风些、月些、云些、柔些、叶些、澄些、留些、珊些、梅些、红些。人称“十些班”。其中风些与月些为主要小生与花旦,演技尤好。康熙雍正年间山阴人金埴在《不下带编》中记载说,查继佐的族中侄子查嗣瑮曾在南湖烟雨楼告诉他:“康熙初间,海宁查孝廉伊璜继佐家伶独胜,虽吴下弗逮也。娇童十辈,容并如姝,咸以‘些’为名,有‘十些班’之目。小生曰风些,小旦曰月些,二角色尤蕴妙绝伦,伊璜酷爱怜之。数以花舲载往大江南北诸胜区,与贵达名流歌宴赋诗以为娱,诸家文集多纪咏其事。至今南北勾栏部必有‘风月生’、‘风月旦’者,其名自查氏也。伊璜下世已久,十些无一存者。”因为其戏班妙极一时,为浙中名部,故又有传说乌程(今湖州)县令吴之荣欲观看遭拒绝而怀恨在心,借《明诗案》将查继佐牵连进去报复他。
金埴有诗记载查继佐戏班事,其中的两首是这样写的:
“查氏勾栏第一家,十些新变楚辞耶。骚翁独绝歌郎绝,魂宕风些与月些。”
“生魂蚤为艳歌招,十色花曹双领曹。睨杀月些钩乍吐,风些香到郑樱桃。”
这两首诗赞扬查继佐的戏班子,尤其赞扬风些、月些的演技。“勾栏”,古代指表演的场所,即戏园子。第一首诗中说查家戏班在本地演技第一,其中“十些”的表现更是突出,他们能演出新编的高雅的写屈原“楚辞”的剧目。小生扮演的屈原演技绝妙,将“骚翁”屈原演得逼真。“风月二些”的表演,令人销魂荡魄。第二首又专门赞扬“风月二些”,善于演出一些艳情剧目。“花曹”,指演员一辈人。在十位演员中,两人排在领军地位。末两句具体写两人表演时的眼神表情丰富,风靡观众。因“风些”姓郑,本名阿桃,故将他比作红红的“樱桃”。

第二件事是查继佐与吴六奇的轶事,更富传奇色彩。说的是查继佐未出事前的一年冬天,一场大雪后,他出门见一乞丐在屋檐下躲雪,这个乞丐长得相貌不一般,于是便问他,你是否大家所说的铁丐?乞丐回答说是。于是查继佐便请他喝酒,并赠送给他棉衣,那乞丐也不道谢,就走了。第二年春天,查继佐在杭州西湖边又碰到他,仍旧是破衣赤脚行乞。查继佐又请他喝酒,并询问他身世,知道他是广东的落魄士人,年轻时赌博游逸,花光了家产,流落江湖行乞。查继佐听后觉得此人不凡,于是以客待之,赠送路费,送他回故乡。吴六奇回到广东,正好碰到清军攻打占领南方,他便为清军带路,并参加清军平息反清义军的战斗,人称“大力将军”,后来官封到广东水陆师提督。为了报答查继佐知己之恩,他邀请查继佐去广东做客,热情款待。后知道查继佐因“《明史》案”入狱,大力营救。据说查继佐在广东时,看到吴六奇花园中一块二丈高的巨石,表示赞许,吴六奇即用大船将石头运到查继佐家中。这块石头十分奇怪,在中间腰部收束仅四十厘米,如一个细腰瘦身之美女,据说每到阴霾之日,便会飞出云雾,人称“绉云石”。有人用“春云初起,万叠争飞,嵌空玲珑,莫可名状”描写赞扬此石。“绉云石”与上海的“玉玲珑”、苏州的“瑞云峰”并称为江南三名石。查继佐死后,这块石头几易其主,据说现在杭州“江南名石苑”中。1996年,海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曾将查继佐和“绉云石”的有关资料、诗文汇编成《绉云石小志》一书,详细介绍此事。
关于吴六奇,确有其人,原名吴葛如,自比诸葛武侯,故以六奇为名。“六奇”,形容出奇制胜的计谋策略。吴六奇是广东人,曾依附明在南方的小朝廷桂王朱由榔为总兵。清派平南王尚可喜下广东,吴六奇投降清军,为清军当向导。因为它年轻时家贫,乞食四方,熟悉山川地形,故在清军平定广东中立功,封为潮州总兵,后来在平定郑成功抗清势力中又立功,官越封越大,封为左都督,加太子少保,死后谥号“顺恪”。《清史稿》将他列入《贰臣传》。海宁陈家的陈殿桂,也曾随清兵入广东,也在平南王尚可喜手下为幕府,他有《赠吴葛如大将军》诗,诗下自注:“将军祖籍海宁。”所以有些记载说他是海宁人。这首诗是这样的:
“翘首枌榆望斗劳,相逢喜气洽投醪。雄图报国双龙剑,素业传家一兔毫。
日暎牙旗迥组练,风梳云锦散駼騊。书生旧是参军客,长揖辕门笑緼袍。”
诗的首两句写作者在广东他乡见到同乡人的喜悦之情。“枌榆”,即家乡。“投醪”,指同甘共苦。中间四句赞扬吴六奇文武之才。据作者自注,吴六奇出生书香门第,本人是秀才出身,又被推荐为孝廉。“駼騊”,良马。“暎”,同映。这两句写吴六奇的军威。末两句赞扬吴六奇出身下层,能当上高官,但又能不卑不亢,建功立业,保持一介书生本色。“长揖”,指相见时不卑不亢的见面礼,一般指见上司,典出《史记》,写书生郦食其见刘邦,“长揖不拜”。“緼袍”,乱麻作棉絮的衣袍,贫困人所穿。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吴六奇的一些真实情况。
关于查继佐与吴六奇的事,当时及后来有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用不同形式记载下此事,如蒲松龄将它写入著名的小说《聊斋志异》中,篇名为《大力将军》。清初著名的诗人王士祯将它记入笔记小说《香祖笔记》中,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戏曲家蒋士铨则写成小说《铁丐传》,又编成传奇(即戏曲)《雪中人》。钮琇在史料笔记《觚賸》中也有记载。而乾嘉时期的海宁著名诗人、诗论家吴骞则在《拜经楼诗话》中认为此事不可靠:“查东山先生遇吴顺恪事,世皆艳称。予观东山所作《敬修堂同学出处偶记》,有似出于传闻之过者,岂当日以其既贵而故为之讳耶?……‘世相传余初有一饭之德,葛如方布衣野走,怀之而思厚报。其实无是事也。’”吴骞用查继佐自己的记载表示怀疑。但他也认为,可能是查继佐因为吴六奇后来富贵了,怕影响他的声誉,所以为他讳饰此事。而查继佐的学生沈起在为查继佐写的《年谱》中又说此乞丐名陆晋,后人附会吴六奇。道光年间海盐李聿求著的《鲁之春秋》卷二十“查继佐”条目中也有记载:“尝识海阳吴六奇于行乞中,后湖州庄氏史案发觉,继佐几罹祸,卒赖六奇力获全。”查继佐与吴六奇的事富有传奇色彩,真假难辨,这也给小说家留下绝好的题材和想象空间。金庸先生《鹿鼎记》小说中也写到这事。
下面介绍关于“绉云石”的诗歌。先来看乾隆年间梁绍壬的《题马容海<绉云石图.>》:
“一片玲珑石,风流说到今。才人知己感,名将报恩心。
海峤新词换,罗浮旧梦沈。苔花青不断,阅历百年深。”
查继佐死后,此石归海宁马容海,他作了《绉云石图》,此诗系题画诗。首两句总起,这块石头,从清初至乾隆年间的百余年中,一直被人作诗作画,成为佳话美谈。接下去两句交代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的原因,因为它表达出作为“才人”的查继佐慧眼识人,能在人穷困时不嫌弃,扶贫济困,这一种“雪中送炭”式的助人行为实在难得,世上多的是“锦上添花”。而作为被相助的吴六奇又能富贵而不忘本,真心实意地报恩报德,这样的知恩图报也实在难得。因此,“绉云石”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寄寓了这样两种人世难得的壮举行为。“海峤”,原指海边之地,这里指广东,“罗浮山”也在广东。这两句写查继佐与吴六奇之间关于“绉云石”的故事虽已是“旧梦”,然而它不断地成为诗人、词人、画家笔下的新题材,代代相传。虽然石上青苔斑斑,显示出它百年阅历,但它总能不断给人以启示。
杨绍祥的《绉云石为马容海作》:
“沧桑阅尽剩孤峰,依旧层云欲荡胸。只恐沿街风雪夜,叩门难乞酒千钟。”
此诗的前两句写石,“绉云石”如同阅尽沧桑的孤峰,历经百年依然层云缭绕,使人激荡胸襟,因为它并非一块单纯的石头,而是赋予了深刻的历史内涵。后两句写人,感叹世上缺少查继佐那样的急公好义、扶贫济困的侠义之人,如果再有吴六奇那样的人在风雪之夜乞讨流浪,是难以碰到查继佐那样的人了。
查继佐与吴六奇的故事除了富有传奇色彩外,更主要的是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古今以来人们称颂它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