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笔记之六
建军篇•长征(续)
文/李良安
二十五军初来到,①
融入陕北成军团。
该军来自鄂豫皖,
故事说来不简单。
当初国焘走川陕,
留下遗孤和伤员。

如此队伍编一军,
小弱病残约三千。
初始焕先任军长,
l最后海东来接班。②
独自启动小长征,
围堵敌军好几万。
众皆以为无胜算,
却见越战越强悍。
主要原因觉悟高,
烈士子弟恨滔天。

突击火力手枪团,③
关键时刻冲在前。
胜仗越多缴获多,
攻防可组机枪团。④
火力超强人勇敢,
以一当十非宣传。
部队长征到陕北,
人数依然超三千。
该军不但装备好,
兵强马壮不缺钱。

中央红军八九千,
衣衫褴褛吃饭难。
主席开口借点款,
海东直接送五千。
莫道他是钱太多,
自己只留两千三。
身为国焘老部下,
致信中央听调遣。
我等至此泪花含,
主席怎能不记念。

海东此后因伤残,
整整十年未参战。
首次授衔评大将,
本人坚辞要降衔。
由此可窺伟人心,
重情重义义当先。
奠基之战直罗镇,
周边形势渐好转。
耐心催促张国焘,
二六军团又督办。⑤
无奈損兵好几万,
半推半就始北返。
红军总算大团圆,
虽然过程很婉转。
陕北本是吉祥地,
由此开创新局面。
注:①. 关于红二十五军的内容,原本作为一个“插件”
安排。改放正文,主要考虑该军从弱到强的历程,是我军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直至解放军的成长过程的缩影,靠的就是阶级觉悟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历史意义。
②. 首任军长吴焕先,牺牲后由程子华政委接任。到达陕北时,军长是徐海东。
③. 当时除数量极其稀少的机枪和冲锋枪外,能连发、点射,装弹10发或20发的驳壳枪就是最好的近距离突击武器。
④. 红二十五军并无“机枪团”编制或称谓,但却曾组织过100多挺机枪(假如按所需人数编制,与曾经的手枪团人数不相上下)的突击火力,令敌军闻风丧胆。
⑤. 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二六军团一万多人与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曾小动作不断。但贺龙等人明辨是非,力主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为了增强工作力度,中央发布了二六军团为第二方面军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