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在至境至幻中,
我们才能领略到真善美
文/康文静
生活中从来不缺乏真善美,只是有的人很少去发现。对于诗性的语言,不单单是因为美而被流传,被赞美。最关键的是在任何事物的体内,都有其深刻意义的写照,关于汤养宗的诗,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读:一是对于人性的解剖,二是对于精神的写照。在我看来,汤养宗对于诗的理解,应该是那种带有感悟而颇具神性的表达,他往往能通过日常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把其内部本质化的东西深刻的反映到一首诗中,如果从哲学角度的方面去理解,就是当我们深信不疑的以为唯心主义的时候,其实唯物主义说已经打破了我们所以为的所有的观念,有时候我们在读他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这不单单是一组词语,而是带有对当下社会的一种理解,无论是以物喻人,还是从人的侧面来反映整个物的整体,他都能以自己独特且擅长的技巧运用到诗中,让他的诗中,充满了哲理性,而不是以一种说教的方式来传递一种自我简单的感悟性的道理,对于怎样来充实整个的过程,他的诗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运用一种反讽的语调,这样看来,更容易让人读后耳目一新,使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可以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规律,而当我们人去观察的同时,整个的思考的过程,对于人来说,可以说又是另一种思考,很多的事物,在我们看来,它有时候充当起一座桥梁,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得更清楚,理解的更为透彻。这就好比对于哲学中所说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之说,有时候,我想在我们还没搞清楚之前,最好的解读方式就是寻找一种以之想象的事物来替代,这也并不是说,把所谓的两种事物颠倒而以一种自我的主见来进行区分,对于汤养宗的诗来讲,从语言形式上来看,我们自然是很难区分出他的不同来,但相对于语言内在的本质而言,诗在他的手中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语言是一种浅出深入的,而不是深入浅出式的,他的语言是一种基于对事物的理解而生发出来的,正如:“一条狗情不自禁和的事并不是/如何讨好人类,而与另只狗相遇时/忘情地去嗅到对方的肛门部位/以获取到神秘的信息素/得知它胃肠里吃是的粗粮或细粮/气味便是身份,以及人世”(选自《一条狗最爱做的事并不是关心人类》)。读过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给们印象最深的不是说对于狗“爱做”的方式,而是在它们做的过程,留给我们的信息,能给我们更深刻的启迪。在这一点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汤养宗在诗歌的修辞意境方面有着非常深刻的造诣,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理解,一条狗最爱做的事并不是关心人类,那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深刻的意义呢,我想首先从这首诗的题目来看,在我们读之前,就已经给我们埋下了伏笔,似乎在等待着我们脑洞大开,我上面已经说过,他的诗往往是浅出深入的,这也暗合着人与物的自然规律,虽说狗与人不同,这是从性质上面理解的,如果说从本质上来理解的话,人和狗是一样的,我这样说恐怕会引来众多的唾骂,但我只能理解为从形式上不同,但行为上是一样的,就拿“爱做”这件事来说,不过是一个是明目张胆的,一个是密秘进行的,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首诗,就不难理解,前面的浅出再引伸到深层次的理解,那么“而后你来嗅我的/唉,我是如此的窘迫与不堪/隔夜的粗食给我的/就是这种味道/还散发出某种不要脸的激素/应验了那句话:心比天高而命比纸薄/让你也来舔我,真有点突兀/仿佛是两颗星粒/在天外甩弄自己的跳脱/我们的亲热被人鄙视,但他们够不着”(选自《一条狗最爱做的事并不是关心人类》)。我想看到这里,大家心时都明白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所说的形式与形为应该就不难理解,这首诗,它的背后深意必然是隐喻着人的形为,相对来说,对于狗能有如此的形为,就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而所谓的人各有志也是如此,我们姑且不去谈论别人的长短,最好的方式,应该是首先做好自己,很多事物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强加给别人,而对于狗来说,对于它们爱做的事,别人自然是“够不着”,除非有人把所有的狗都圈在笼子里,也可以这么理解,正如王小波所写过的一本书叫《沉默的大多数》,在我看来,那就应该叫《沉默的所有人》,不要给任何人机会,这样,也就没有了尔虞我诈,没有了束缚,没有禁忌,没有猜疑,天下太平,如此生活,岂不是更没有意义,失去了人生色彩。在读汤养宗诗的过程中,本文的开头我已经交待过,首先我们要深刻地认识人性与精神,我们应该本着从语言的传递到人性的解剖以及精神方面来理解,首先,我先结合着人性方面的问题来解析。不妨先来结合着他的一首诗来做铺垫:身体终于升上来,人间终于/被甩在人间/要重新跟你说:什么叫阻隔/除了断崖绝壁,还有一座山的脾气/我就是要在这里/将自己束之高阁,并掌握/飞雁与云豹筑巢的技艺,偏爱那/一低头便万劫不复的深渊”(选自《上金佛山》)。什么叫人性,这首诗传递出来的信息就叫人性,他赋予山的人性,赋予飞雁与云豹人性,这是一种把自己融入到自然境界中的一种忘我的精神,没有什么可以使最初的信念动摇,我就是我,人就应该是这样,必须确定好自己的位置与想法,否则对于任何事来说,一切都将是黑暗的深渊,对于这一首“上金佛山”,我相信这也是对于人性的一种考验,对于“佛”而言,我觉得如果是一个虚伪的人,那么他的面孔应该是丑陋的,人性应该是龌龊的,佛是什么,如果以无神论的方式来解读的话,那么佛应该就是你自己,可以说你的行为决定了你在自己心中的“佛的价值”,或许,大家会质疑,对于自己来说,怎么会出现了佛的价值呢,那如果一个人每天都会吃很多的食物,又会不断地拉出来,你说这有价值么,可能这个比喻有点偏颇,听上说有点肮脏,但事实的确如此,所以说,对于人性来说,它是一种无形的自我的控制的形为,应该是没有任何的束缚的,它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本着真善美的途径发展的,所以“肯定再没有平白无故的路/提供百万步军前来攻城,抑或/开凿一条密径/让灵魂往返或讨价还价 /在两般无奈中,不知道谁在呼喊着谁/不,我已高高在上/在你们都不太好理解的高冷中/每说一句话,都高不可问”(选自《上金佛山》),这首诗如我前面所分析的那首关于狗的有着相似的技巧,同样都是运用了反讽的写作手法,这样的写作手法,是我一直以来尤为欣赏的,因为,对于讽刺来说,说的直白了也就失去文学的高妙,说得浅薄了,自然也就突显出不其讽刺的味道,而反讽是通过一种更好的让我们深刻地体味到了更坏的东西,让我们内心豁然开朗,大为震惊,这样也就达到了一种高妙的效果,而对于人性的解读,对于反讽来说,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尤为见效果的,所以说,对于人性而言,其实是对于人的“虚无”与“辩证”的存在,正如罗素说,人类所有的行动所突显出来的价值,在于思维的创造。在汤养宗的诗中,他正是精准地抓住人心,才能得于真正的解读出人性的关键,尤其是一句:“不,我已高高在上/你们都不太好理解的高冷中/每说一句话,都高不可问”,三言两语,就道出了人性的高冷,语言的运用可谓是简洁高深,读来使人信服,使人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性的丑恶,所以说,汤养宗在诗中,完美地呈现出了人性与精神的写照,可以说,这样的写作已经成为了人生中的一种习惯方式,所以,才会赢利那么读者的喜欢,对于人性的观念,在生活中,可以视之为一种艺术,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如此看来,汤养宗的诗,在生活中,又起来一种警示的意义和作用。对于汤养宗的诗的来说,人性与精神是一个综合体,在反映人性的同时,又有着精神的重合,这才得以使他的诗有着更高深的意义。下面我想针对他诗中的精神写照方面进行探讨。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反映在他做人、处事等等方面来做为参照的,所以,对于他的诗来做为解读,我觉得又会生发出另一种乐趣,因为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对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来说,可以说一言一行都能展现的淋漓精致,比如在他所写下的一首《一座叫“陶时光”的房子与我的修辞术》中所表达的:”在光阴里养下的一些虫子原来都是金子/种豆得豆的人,穿的都是/旧衣衫”。所谓的精神就是从自我的内心生发的一种信仰,必须依靠由内心所执著而向往而制约的前提,在汤养宗的诗中,他把这种精神宣扬,进而让读者有一种心灵上的振奋,同时,这种精神还需要附加一种叫作美学的真理,比如像这样的诗句:“云在头顶叫,鸟又要生下/模糊学中的鸟蛋,延时中才知道什么叫/云与留”,这时一种非常灵性的语言,基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他把美的享受与内在的精神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达成一种逻辑学的范畴,对此,在他的诗中,有着更为高深的意境:“寄在几缕姓陶的时光中/我微妙的身位日影婆娑,镜中的人/隐又现”,可以说,这一段与前一段有着非常相似的联系,在“去”与“留”、“隐”又“现”中,展现的非常的精确到位,这是非常的高妙的,往往很多时候,在修辞学中,作者总是在关注于对美的刻化,而忽略了对于生活的真实的揭露,从而是它的根本性产生了颠倒,这是非常错误的,而对于汤养宗的理性的诗意,他的诗都是基于自身的的文化修养,从而对于精神于文化的结合,他才能达到如此完美的境界,在这方面我们又可以从他的另外一首诗中得于发现:“太阳要出来的时候,天空上依然有/两颗月亮。我的屋顶下/睡着另一个人,他没有左耳/却长有两只右耳/房子后的榆钱树,一觉醒来后/又跑到了屋前/天终于像样地亮了起来/后来谁说了声“不行”/便重新黑下来,煞有介事地又亮起来一次”,像这样的诗句,初读时,或许你会觉得云里雾里,但仔细品读后却又发现,这是一首非常励志的诗,他的“励志”就在奉献精神,对于我们人来说,就是所谓的理解与奉献,也正是恰恰反映了他的题目——“变数”,很多时候 ,有些东西往往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但有时候,一旦事情落在我们头上,我们不得不用一种变通的方式来对待,人的内在的精神是赋予我们外面的面貌,对于诗而言,就像是“内在”的大于“外形”的,“精神”的大于“物质”的,所以说,精神一说,对于我们来说,它的意义更广泛的运用在人的大脑中,而不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口号”,所以说人的精神食粮,往往表现在人的气质和修养中,而对于这方面,汤养宗又很好的把握住当下的精神需求,所以在他的诗中,更多的为我们呈现出了人性与精神所结合生产出来的意境,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诗性的语言,它能让我们在诗中读懂生活,了解真正的自己与当下现实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面对让我们疑惑的问题有很多种,单方面讲,无非就是自己对于事情的理解与看法,有的人,能在错误的基础上认识到有价值的东西,而有的人则把正确的东西外解,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所以说,在精神层面的世界中,还需要一种独立的人性来支撑,这就需要一种约束,而且是一种执著的精神,在毫无动摇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理念,把一切事物进行正确的梳理,进而达到一种人性的精神世界,把一切的所谓的“形而上”或“形而下”的东西进行区分,现实毕竟是时时存在的,所以,在某些方面我们最终的生存方式,就是能如何正确的认识生活,认识自己,不让自己产生迷幻,而迷失了自己,我们常说的学习,不单单是进行语言方面的阅读,更为关键的是内在的、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转换成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个现实有更清晰的认识,才能让我们的思想更为的成熟。除人性与精神方面的理解,在汤养宗的诗中,还有一种叫作“投射”性的作用,他的诗句,往往是简洁而富有层次的,有时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在我们看来,像是一句散文的拆分,但对于这样的拆分,就像是我们平日中的一些思考,对于诗的理解,我们不能把一些朦胧的诗句,作为高深的好的诗句,真正的意义在传递,它是向人传达一种需求,而对于这种“需求”来讲,在汤养宗的诗中,我把它看成是“投射”,就像是我们站在湖边,倒影在湖中的身影,你说湖中的身影是你自己吗?如果你认为它是你自己的话,从某些方面来说,它也不属于你,你如果说不是的话,但它的的确确是因为你的本身而“投射”出来的身影,对于现实生活,我们依然可以如此理解,有时候,我们面对一些坎坷时,我们真的有必要来变通一下,否则对于自己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就像:“想起一个人就是一棵树/迷人的宫殿就在附近/某位工匠,正以绸缎或者别的什么/隔开了我们与她的距离。我们说/世界的好/便是让有的东西无法看住/使人间的一些微词,反而光芒四射”,是啊,这就是变通,如果你学会了变通,你也就学会了改变自己,使自己不再是一个古板的人,不再是一个迂腐的人,有的时候,我们常说的看破不说破,你说这是对自己好,还是对周边人的好,这个时候,面对这样的问题,又会是你变通的时候,如何是好,如何是坏,有没有一个特定的界限,在我的理解,当然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它就是文学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对于同样的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何况是对于不同的事物,自然很难会有同样的结果,没有无缘无故的坏,也没有永恒不变的好,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圣人,再说圣人也不敢保证他的决策都是正确的,相对而言,在生活中我们的确需要太多的“投射”,无论是语言的投射,还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投射,都需要我们做出一个相对于自己而言,在自己的理解中是可以通过变通,而又不至于给人以禁锢的选择方式,有时候,你所认为的好,未必是别人看好的,正如汤养宗的诗所言:“便是让有的东西无法看住/使人间的一些微词,反而光芒四射/想一想,空气里永没有私有权/想一想谁的,也是你的和我的/证实世界正处在裂开的流出中,证实/有座天上的花房,依然汹涌和可靠/把我们对美的见识/又提高到了无话可说的沉默中”。(选自《世界的好便是让一些东西无法看住》)。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哲学层面的逻辑学,很多时候,不是说因为我们把事情想象的太坏,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从它的本质上把事物认识清楚。在这里,我不得不强调一下,关于汤养宗的诗学理念,他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事物,向我们传达一种深层次的道理,而不是以一种说教的方式在诗中自言自语,诗也是有灵魂的,对于诗的灵魂来自哪里,毋庸置疑自然是来自于作者对于万事万物的理解与思考,而相对于这种思考,汤养宗综合了人性、精神、与哲学的态度,把诗的理解拓展到事物的来源、出处、以及发展,这样理解起来,自然也就简单多了,但无论如此理解,我相信对于我上述所概括的观念,也不一定就是大众之所想,但相对于他的诗歌来说,我觉得在我们读了他的诗歌之后,对于我们的认识,体会,以及思考,在自身思考的基础上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我觉得就是成功的,至少对于现实生活来讲,读他的诗歌,让你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生活有了新的看法,让我们体会到了诗的美,以及诗中所展现出来的意境,让我们读后回味无穷,就量种莫大的欣慰。总上所述,我的观念就是,对于生活的理解,必须在至境至幻中理解,有时候,在我们看来生活空虚的时候,在它们的背后,绝对着更为新鲜的事物以及事物,而相对于诗而言,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怀有一颗诗心,但至少对于生活而言,必须具备一颗追求完美的心,对于我这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字,可能是一些废话,但我宁愿这些废话能在你的心上碰撞出一些火花!最后,我想借用一下汤养宗的诗句:“只有我是来历不明的/成为这条古道谁的最后的亲人/说了过往的枯荣事,又说千古的归去来”,这也反映了汤养宗的诗心理念,对于任何事物的表述以及事物的理解,诗歌终究是以自我为中心,但又触及万物的语言来启迪人生,在诗歌的道路上,相信我们都是沉默前行的人,上下求索,对于生活开启了新的密码钥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寻到一把真正属于自己的钥匙,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再无趣,而多出一些诗意!

【评论人简介】康文静,现居石家庄(平山县),目前已在《诗选刊》《鸭绿江_华夏诗歌》《诗歌周刊》《流派》《雪魂》《泰山诗人》《岁月》《北京文学》等省市级刊物发表。有诗作选入《山风》《2018中国好诗选》、《2019中国诗歌年选》等选本。目前担任平山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