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诗中的一点感悟
文/汪汉云/(安徽)
我进入文化群体近三年了,阅读了全国各地群内的诗词。眼界大开,大为赞赏。也增长了知识和写作经验。也常阅读前人的经典作品。
所有人都赞唐诗宋词,把唐风宋雨之词语,千百万次的写到诗文中,掛在嘴上,已成普遍現象。可是今诗人的诗却很少看得出来,承有唐宋风格的味道。
而写格律却很规范,华丽词汇也真不少,还有用典频频。但不通俗,有华众取宠之感。内容空洞,言之无味。更有甚者,口号通篇,一味赞頌,已成通病之势。
依我个见,这也是有历史根原与时局之原因而造成的。从元朝开始,诗词大有断层之感,自不必言。后到明清两朝时,诗词大兴。小说诸多文艺作品,也同样铺天蓋地发展起来,真是文人辈出。好的诗词也不少,经典小说更多。
有一首诗曰:李杜诗篇万江传,而今已觉不新鲜。江山自有人材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明清时的诗词风格,就开始有所改革创新,对格律更加苛刻苛求。说是诗词的一大进步,诗人层出不穷,尤以江西流派为甚。
可是这一改革之风,一直流传至今。所以唐宋之风一直已来,大家公认共识,相反在作品中,唐宋风格大为淡化。
君可知,一切改革维新,他的成功体现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推进。体现了好与前,优与前。经得起长远的考验,有实实在在的业绩。
君可知,明清至今,又有几个诗人和几首诗词,象唐宋一样,被广泛吟唱流传,老少妇孺所知呢?由此可見明清时的诗词改革,不是成功的,而是失败的。一味的强求格式,强求华丽词汇,强求烂用典故,形成了诗八股。
君可知,白居易的一句诗,"野火烧不尽",不就失律了吗?孟浩然的春晓不也失律了吗?反而成了千古绝唱呢。等等谋不胜举。
还有唐时的有千万之多的诗,肯定有很多诗人,为了求迁升攀高,写了大量的赞颂诗词,这是无疑问的。君可见有几首入选唐诗三首的。反而多选的是,披露社会弊端,描写农村农事的军旅诗为多。而流传至今,这又为什么?
本来这亊,是无可非议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各拘己见也好吗。
我个见,诸君不要看唐诗时,走马观花。要深刻地研究思考其义,当获益颇多矣。
投稿
南山仙境
文/汪汉云(安徽)
群峰叠翠入云端,亦比青龙闯广寒。
丘壑松涛如碧浪,山尖烟雾似银冠。
深潭映月风摇影,小涧流泉水迹残。
鸟兽啼鸣为自乐,野花烂漫惹人欢。
简介:汪汉云,一九四六年出生世代书香门第。从小爱好古典文学,得益于家庭父亲的熏陶。中华诗词学会,安徽诗协会员。诗词杂散文在各地和境外刊物发表,著有《银汉星云诗集》。祖藉安徽东至县龙泉镇。今住址:安徽天长市,安康小区。
华夏诗词文学社团队名单
顾问:岩青
王志刚
付凤云
一分社社长:曹进书
执行社长:张大干
二分社社长:管玲玲
三分社社长:何全兴
总督导:冯剑龙
诗歌总监:任咏儒
副主编:朱建新
英语翻译:徐思静
周刊诗歌诵读:周莉莉
专辑诗歌诵读:细细的雨
副总社长:管延芳
总社长:鲍桂芊
收稿人:曹进书
组稿人:管玲玲
终审:鲍桂千
总编:管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