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村庄,美丽的乡愁
——薛北庄庄史点滴(一)
文/薛玉林
高邮市临泽镇周巷社区薛北村的薛北庄,是一个具有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村庄;是一个村民诚实淳朴,乡风厚道纯正,勤劳智慧,人杰地灵的村庄;是一个庄体格局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是省级古村落之一。
薛北庄以薛氏家族为主。据传,薛氏家族的先主系黄河流域炎黄子孙,其后人曾先后因历代战乱和谋生而迁徙至今山东薛城。元明年间,从苏州阊门一带就曾有数目不详的薛姓家庭或个人迁至高邮城以北的一个小村庄,并建“薛氏宗祠”,故此得名为“薛北庄”。清朝末年,薛北庄曾一度改名为“五总七里上村”,后随清朝灭亡,又恢复薛北庄的庄名至今。
薛北庄以一条东西流向的庄沟河分为河南和河北两个部分。主要庄体部分有东桥、中桥、西桥三道桥梁南北连接(原先的桥梁都为木质桥面,木质桥栏杆,桥面宽阔,桥的两端二边各有一尊汉白玉石鼓状雕塑),河南河北以十三条街巷形成特有的幅员结构。
薛北庄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人物、趣闻轶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历史上又因其水陆交通畅达,庄内各种店铺几近百家,商业十分兴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素有“小扬州”和“小上海”之美称。
本文选择一些有关内容对薛北庄的庄史做些介绍,以飨养和丰富后人的家乡情怀和乡愁情结。
一、文化古迹
薛北庄自得名以来,留下过诸多古迹。
(一)、九井十三巷:九井十三巷,是薛北庄最具特色的布局,其结构整体壮观,别有一番情趣。
1.九井:井址分布在河北,其中大巷口两口井;澡堂子巷口 (即现在的薛北供销社东山头巷口)一口井;薛氏祠堂(即现在的薛北供销社西山头巷口)两口井;西桥巷口两口井;庄西边两条巷口各一口井。这些井的井壁均用弧形青砖砌成,井口也都是石制井栏,并另加井盖。既有整齐划一美感,又见证了当时村民们的卫生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
2.十三巷:十三巷东起大巷口,西到西桥西。十三条街道的地面均以青砖铺就,平平整整,与两边的青砖墙壁的房屋显得十分和谐。每条巷道又都设有下水道,雨水随时可以直通河流。“有井一巷则通,会井一巷不通,隔一巷有井又通,再隔一巷无井又不通”(原高邮市公安局长薛桂仙语)。这种有节奏感的布局与安排真是妙趣横生,彰显了先人们的设计才能与聪明智慧。
(二)、汪塘:薛北庄有两个大汪塘,一个在庄南,一个在庄北。
1.南汪塘
它位于薛北庄原中桥河南,长约80米,宽约30米,深约2米,一年到头,
满塘的水清澈可鉴。其塘极像文房四宝中的一方砚池。传说此塘有呈现薛北庄的文风之美和出秀才之相。清代时薛北庄确实出现过禀贡生杨墨卿、秀才薛德辉与薛登榜,和经馆先生薛龙文,他们个个文气十足,颇有名望。
有一首流传至今的有关南汪塘的民谣是这样唱的:“碧波滴滴绿油油,下汪耕牛九十九,任凭数来一百个。汪塘神牛真神奇,百姓种地得丰收。土农工商好幸运,家家兴旺粮有余。”
2.北汪塘
北汪塘在薛北庄大巷口的北端,塘身的西边有口深井,传说井水较深,一条撑船篙子打不到底,但没有人敢下去探索过。塘身西北角有一个高高的土墩子,叫“住水墩子”,或叫“座水墩子”。 这个土墩子的后身的水流与向西、向北、向东的河流都相通连,因此,汪塘的水一直保持鲜活清冽。 每到冬季枯水季节,塘身四周依旧清水汤汤,可行船装运,可撒网捕鱼;塘身正中间露出水面,连一点淤泥都没有,犹如广场,一平如砥。每到梅雨季节,塘中水位上涨,汪塘成了一个天然的浴场。而这个土墩子,仍然高高地露出水面。这种水涨船高的现象显得很是神奇,土墩子也就被人们称之为“神墩”。
这个北汪塘中的神墩也是有些来历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薛北庄东头曾几次遭遇火劫,一直烧到大巷口,东边几条巷口居民的房子几乎都是被烧一空,灾民无家可归,生活难以为继。有一个风水先生看了以后说:要消除火灾,必须在大巷口北头的汪塘中用一对童男童女祭神。让他们一个手执一面铜锣,一个手执一只灯笼。众人烧香磕头,祭天拜地。祭神后,用大缸缸底朝天罩住这对童男童女,然后用土堆起一个大墩子,以保以后不再发生火灾,云云。此传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一对童男童女就这样惨遭不幸,被活活埋在了土壤里了。
2009年秋季,依据国家有关土地复垦的要求,北汪塘被填平,改造成稻麦两收的农田。当然,“神墩”也就不复存在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薛玉林: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扬州市诗歌学会会员,高邮市作家协会第四次会议代表,高邮市文联第五、六次大会代表。写诗千余首,小说、散文各数十篇。作品散见于《诗选刊》、《星星》诗人档案、《参花》、《火花》、《鸭绿江》、《大渡河》等逾百种报刊及文学选本中,著有诗集《弯弯的情歌》等四部。曾获《长江文艺》刊庆50周年“长江杯”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小说类)优秀奖等数十个文学奖项。拥有诗心,拥有年轻。养一颗诗意的心,怀念父母,感恩乡愁,回馈生活。




